家里有4支拖把:一直就有传统布条拖把(铝柄)和平板拖把(不锈钢柄);最近应夫人的要求,加购了对折挤水胶棉拖把和离心脱水线绳拖把。
并.jpg

 

新购的2支拖把,把拖地这种脏累活变成了不湿手的轻松劳动,使得夫人打扫房间的乐趣和热情提升得满满的。她现在每天至少一次把全部地板拖一遍,还不叫苦。我不清楚这些装具是山寨的,还是在义乌精神的感召下独创的,反正觉得它们的诉求点找得挺对:花十几、几十元钱,真能换来家务劳动娱乐化——传统广告学曾经认为:不应该像过去汰渍洗衣粉的广告那样,把家务劳动美化得轻松欢乐。但若为新式拖把拍一段CF(视频广告),我觉得把它拍得像玩儿一样,也不为过。

 

这样的歌舞广告再加上“不脏手”的诱惑性广告语,我相信它会风行全世界。这与谁发明的无关——大不了我付专利费嘛。关键是市场的开拓,利润薄点也不是问题。须知义乌的针织老板卖一次性袜子,每只只赚1分钱!

posted @ 2014-9-15 21:28 Monday sslab 阅读(716) 评论(0)

【写在前面的话】两周之前,发现“现役”的东芝笔记本陆续出现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故障:桌面图标无故消失、USB接口降为2.0以下……我怀疑是硬盘有了隐患,于是立马把报废2年的台式电脑从几个角落“发掘出来”,迅速拼装好;接着又忙着装系统、装软件;最后费劲地把疑似故障机上的几十G资料转移到新硬盘上(强调一下,这是在USB2.0失效的情况下完成的)。一切舒齐后,开始梦想下一步的行动:趁着SSD刚进入一轮降价潮,买一块240G的固态硬盘,把笔记本升一级……

 

可是,接下来的变故让我措手不及:新装好的台式机一直用得很“怨”——在安装软件的这几天里,出现了十多次这样的情况:上一次是正常关机的,但下一次开机后却不能进入系统而转为[自动修复]。好不容易启动成功,又通知你:[你没有权限打开指定的程序]。最后,干脆宣布:[Windows检测到一个硬盘问题。请立即备份文件以防止信息丢失……]我这才如梦初醒:显然反而是台式机的硬盘先坏了!

 

事情的结局很伤心:我用安装盘中的MHDD扫描硬盘,查实损坏在7千处以上!此时我气过头反倒笑了——转而赞叹数码技术的先驱们真伟大:这样一个烂硬盘,仗着纠错能力特强的编码技术,竟然还能启动、还能拷贝资料,简直是奇迹!闲话少叙,拔去电源,让它退居一隅,再次无限期地休养。可怜我十几天的宝贵时间,就这样做了一次无用功。而且不要忘了一句老话:“搬三趟家等于着一把火”,而我一来一回已搬了两次!

 

然后死心塌地地回到东支西绌的东芝,重新整治一番:运行开机杀毒,接着又重新安装一次主板驱动。目前看来,情况似乎稳定。我战战兢兢地继续以它作为现役机——医生告诉我:“老年人东痛西痛,反倒是是不要紧的”,我想硬盘似乎也可以这么看待。与此平行的是,我正在努力筹钱(包括克扣下原本打算升级的预算),日后瞅机会把沈潋的一台索尼VAIO笔记本盘过来。以上解释完半个月不见新帖子的原因,接着要切入正题了——

 

【题解】“the simple is the best”这句英文,可以翻译成“简洁即美”或“简洁至上”,是“发烧友”们挂在嘴边的一句箴言。过去我做《音像博士》时,就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宣传这一理念。这次重拾牙慧,是为了记叙我对于电脑硬件和软件所具备功能的一些看法。

 

先讲两个硬件的故事:一,今年以来,电脑测评机构开始关注笔记本无线网卡的效率问题。我开始也受了他们的导向,考虑下一台笔记本的网卡要怎样怎样,天线又要怎样怎样……后来有一天脑子突然间豁然开朗:干嘛非要什么3天线?我不用无线上网总可以吧?于是花半天时间从HUB拉了一条电缆到办公位,“退”到了有线上网时代。过去与沈潋他们视频通话时,一直抱怨图像模糊、声音卡顿,已经打算在今年年底更换宽带运营商;换成有线上网后,事情有了翻天覆地的转机:声音清晰可辨、图像质量起码提高1级(共5级)。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难题一扫而空!

 

二,偶尔在淘宝上见到落市的DVI连接线,品牌货、镀金头,售价才8.6元,还包邮。鉴于我的台式机和显示器都有DVI接口,自然不免心痒。买来一条,接上,开机。在自检阶段,显示器呈现黑屏;然后第一个出现的就是“欢迎”画面。看来,这条“24+1”的华而不实的连线只能用于传输图像信号;这可苦了我了!我在之前对于平台的配置、调试过程中,重新启动和“不能正常启动”(因而开启“自动修复”软件)多达二十几次,假如靠了这根银样镴枪头,岂不是“死蟹一只”了吗?!于是,试用了半天以后,就果断把它撤下——我这辈子也算是玩过DVI了。

 

再讲三个软件的故事:一,我在9年前,为与沈潋同步,开始使用MSN。当时溧水校区的青年教师都用QQ,要求我也加入他们的群;但我没有皈依。拒绝的理由很简单——MSN的功能够用、好用,简洁而不张扬;我没有必要去安装一堆几乎永远用不上的东西而自背包袱。别的不说,就说它的“有人上线”的通知声吧,是非常逼真的敲门声!平时我一个人在办公室,小老师们去课堂却依旧开着电脑,于是此起彼伏的“笃笃笃”时不时地响起,一向不望野眼的我常常头也不抬就应声:“请进!”一天下来,不知要浪费多少热情……后来我躲到自己宿舍办公、上网,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躲避这倒头的敲门声!

 

二,我在教数码图像课程时,宣布过一条纪律:交来的作业,必须使用Photoshop 的基本工具做,不准使用程式化的“滤镜”功能。比如做“霓虹灯效果”,网上有很多插件,打开它,普通字体“唰”一下就变成霓虹灯广告;但我要学生自己一步步摸索,即使最后做出的效果不如插件做出的逼真,也不要紧。为了防止作弊,还规定要把操作步序记录下来,作为附件一并交上。我这样的“死板”做派,招致一些非议,但我的理由是无可辩驳的——这些“滤镜”确实很花哨,能吸引不明就里的外行;但是,你能“唰”一下变过去,别人同样能唰一下。那请问:用人单位(那里面可都是行家!)有什么非要请你不可的理由呢?

 

三,电脑软件的基本功能中,我们没有认真用过的好东西还多着呢——以Word为例:尽管它一度也堆砌一些小伎俩,比如“花式标题”之类,但若仔细查找,还是有不少沧海遗珠深埋其中。前一阵子为小朋友写摄影讲义,觉得Word的“超链接”非常实用,但我这次使用竟是“处女作”。又,我在三流和不入流大学里读过的毕业论文何止二百篇,但其中使用Word的“目录自动生成”功能的,只有一篇!

 

*     *     *

 

专注于电脑设备和工具的基本需求面,是硬件、软件开发的一条康庄大道。能把这个理念上升到原则高度的,就是这句the simple is the best。在溧水教书时,我曾经通过一次演示实验,告诫学生要重视发掘软件的基本功能——Windows的“录音机”功能,够简陋了吧?可曾有谁青睐过它?但我用它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

 

鉴于Win 7的“录音机”已经“瘦身”,不能进行这个实验;有Win XP平台的读友,不妨拨冗几分钟,来玩这一个很有味道的游戏——
       1,插好外接话筒;
       2,准备一只奶粉罐(吊起)、一把长螺丝刀;
       3,在Win XP中点击附件→娱乐→录音机→录制,用螺丝刀敲击奶粉罐,把这声音录下来,存为文件;
       4,在“录音机”中点击效果→减速(点击2次),此时刚才录制的那段素材的播放时间会增加为4倍;
       5,再播放,你听到了什么?敲击声是不是变成了“古刹钟声”?!

posted @ 2014-9-14 1:09 Sunday sslab 阅读(563) 评论(5)

【本文以后将与上一篇《豆芽机和面条机》合并】

 

面条机做荞麦面条失败以后,我查网,要了解北方人是怎么吃荞麦粉的。于是知道了:他们把荞麦归入粗粮一类,为了“粗粮细作”,他们发明了“压饸饹”。这个说法,最初在马季的相声《高层饭店》里听过,后来在一部旅游片中见识了乡间的压饸饹工具和工艺。接着上淘宝搜寻,知道现在都用塑料、铝或不锈钢制造小型的手动挤压设备。于是订购了一具不锈钢的饸饹唧筒——商品名叫“饸饹机”,实质是纯手动的,叫它“唧筒”名实相副。此物价钱不贵(连邮费27元),做工粗糙:筒的两端都是快口。我第一次清洗时手上就被拉了一个口子,赶紧用锉刀、油石把锋利处磨光。

 

试验过程如下——
1,面粉150克,盐3克,篷灰3克,小鸡蛋2只。按方加入配料,把面粉和成絮状。

 

2,揉成较软的面团——这个程度要自己摸索,通过挑选鸡蛋的大小来控制。务必保证面团足够硬,但又能顺畅地通过镂空板挤成面条。

 

3,面团醒1小时。

 

4,吃前煮一锅水,水温不宜过高,刚滚开即可。

 

5,唧筒和镂空板的内面抹上少许食油,将揉好的面团装进唧筒,旋转螺杆挤压,面团即从镂空板被挤出,形成面条挂下来,直接进入正在煮着的水里,便可成型。

 

6,正宗的做法还要捞出来→冷水里过两趟→晾干备用……我则直接将其煮熟,捞到备好的面汤中便成。

 

其实,正宗的压饸饹还要加入一种重要的配料“榆面”(榆树皮磨的粉)。此物淘宝上也有卖,但我想榆树皮什么的都是饥荒年头穷人苟延残喘的东西,它的口味估计是大高而不妙,所以就不往深处延伸了。

 

【小结】纯荞麦面条可以用“压饸饹机”挤压而成。面条吃口甚佳:松、不粘牙、不梗喉咙。不过,整个制备、煮熟、进食的过程要短、吃时拨面要轻。否则,那面条容易“肝肠寸断”。此外,用这玩意儿还有两点要注意——

1,容量太小,每次只能装入一百几十克荞麦粉面团。基本够我这种细巧+糖尿病的一个老人吃一顿。

 

2,浪费不少:盆上、筷上、压盘上、镂空板上,哪儿哪儿都沾了些。幸得我比较节俭,用煮面锅里的水,把它们一一涮下来,搅匀了,加代糖、坚果屑和桂花,溜成面糊当点心喝,倒也很匀落。

posted @ 2014-9-13 18:40 Saturday sslab 阅读(576) 评论(1)

新近添置了两样厨房工具。豆芽机是遂昌回来后添置的。一直腾不出时间来写使用心得,这次同面条机合写一篇。

 

购买和试用自动豆芽机的过程简单记录于下。将来与我以前写的《孵豆芽》连起来看,定会因一个难题得到终极解决而感慨系之——这类难题于我们本不成其为问题,只是现在有毒食品防不胜防,才迫使我们背负了许多不在分内的难题:发豆芽、磨豆腐、榨食油、酿米酒……

 

1,市上豆芽机品牌很多,由于技术门槛低,因此大家一窝蜂地上马,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我找了一家信誉较好,又正巧在促销的厂家,花45元买了一台“双层发豆芽机”——这种小商品,坏了基本上只能一扔了之,所以我的心理价位自然越便宜越好。

 

2,使用豆芽机,绿豆的出芽率可视为百分之百。50克绿豆发的豆芽,两口之家正好一顿光。但是,买机器要买双层的——上面的盘子空着,可以担当“重物”的角色,压着下面的豆芽,使之不致疯长。 

 

3,下面容器里的水由于不断冲洗绿豆,不久就变成黄绿色,而且飘着一层白沫。所以,开机后8小时至10小时就必须换一次清水,以后每隔20至24小时再换水,以免产生腐败味。

 

4,全程约60小时,而最后4小时是关键时刻,豆芽在这段时间里能窜长2公分以上;其吃口的老与嫩,都在这里了。我的体会是,绿豆芽的可食部分(不算根部)长到9至10公分,是比较合适的——咬上去不如外面买的豆芽嫩,但耐嚼多了。

 

5,所以,要把发豆芽全过程的最后8小时安排在起床后。比如半夜12点开始发芽,至第四天的早晨8点,已发了56小时。从这时起,每隔1小时左右要观察一次,以决定何时“收成”。

 

6,机器配有遮光罩,但这还不够;应该把机器置放于暗处。如受光照时间过长,坯芽部分会微微发红。不过这不影响食用。

 

7,使用一次后,凡接触水的部件的表面,会生成一层滑腻的附着物。一定要擦洗到位,冲净晾干,才能收起。

 

*     *     *

张杰馈赠了5公斤荞麦粉,我不敢怠慢,连忙上网去订一台面条机。机器是台湾品牌,售价比最便宜的国货贵一半;看在它拥有16000多条评价的份上,就定下了。收货后发现,机器质量很一般,那20几元差价算是最后一次买教训——我用过台产的U盘、PAD,款式、质量都连香港货也不如;而且那两样东西都有突然休克的毛病…… 

 

1,先做小麦粉面条。家里只有小包装的面粉,也不知是不是中筋的,试了再说。综合各方经验,定下配方为:面粉250克,盐5克,篷灰(做拉面的重要配料,能增加面团柔韧性。没有可以不用)5克,鸡蛋1只,水30至40克(根据自己口味)。按方加入配料,把面粉和成絮状。

 

2,揉面的具体操作,网上有高手写得很准确,我就直接引用他的介绍了:『边搅拌边逐渐加入水,直至成雪花状后用手大概揉成团。面条机先调至压面1档【共6档,1档最厚】,把和好的面团用手压扁放入压面机第一次压成散碎的大片,把这些比较碎的片相叠再次放入压面机中,反复几次【我是按照横一遍、竖一遍,压10次】直到成为很滋润的厚度一致的面片。』

 

3,这条厚面片卷成一团,醒一小时。

 

4,醒好的面团再经过3次碾压,压面的档位分别调到1档、3档和5档。最后变成几幅长度约30至40公分、厚度符合自己喜好的面片。

 

5,压好的面片用切面轴切成宽面或细面,摊开到竹匾上备用——最好现做现下,这样省了再扑一次面粉(防粘)。

 

6,压面档位调在第6档的话,轧出的面片很薄,可以用来做“绉纱馄饨”了。我调在第5档,做出的面条已经是又薄(约1mm)又窄(2mm);超过市售的新鲜面条,十分配我的胃口。

祝贺天下在今天庆生的寿星.jpg

祝贺在今天庆生的天下寿星

 

接着做荞麦面条。考虑到荞麦粉没有粘性,特地用一把糯米熬了浓稠的粥汤来和面。此外还加了篷灰(做拉面的重要配料),以冀增加面条的韧性。趁面团尚热,一气揉好。谁知等它冷却了,粘性全失;勉强切成面条(只好调到2mm厚4mm宽),触手就断。这天的晚餐,我们吃的就是半寸长的“丝儿汤”(我比照“片儿汤”生造的)^_^

 

第二次再试,配比改成3份荞麦粉兑2份面粉。揉面结束后,已经知道没有必要硬撑下去了,于是中止试验。最后,这天晚上我们的遭遇略好一点:吃到了片儿汤!夫人对此作了精彩的点评:“格物事搭人造棉一样呃:干呃辰光软,一下水就变硬了。”

 

至此,试验暂时失败。那一大袋荞麦粉,就做面疙瘩和韭菜盒子吃。同时我将继续打听朝鲜族制作荞麦面条的秘诀,如有斩获,下次再试。

posted @ 2014-8-31 21:16 Sunday sslab 阅读(615) 评论(3)

《发乎情止乎礼义》完篇后,我对于“礼义”(意义最接近的时髦叫法应该是“游戏规则”)作了深入思考,并陆续补充几条想法。现把这些附文抽出来,单独成篇,作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外一篇。

 

一,我们总要求这个社会同书里描绘的一样理性,甚至要求人人像学校要求的那么纯洁。这本来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但在一个非理性的社会里,这些都是引起别人对抗从而使得自己活不好的原因。

 
二,要甄别“书上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于我,除了一些圣贤如孔孟,其他的都不足以成为行为楷模。有一种人(现在越来越多),他们表面看来十分光鲜,甚至让黎庶惊为天人。可是有朝一日撕开他们的“皮”,才知道不过是一个人品比你我都不如的装B高手罢了。
 
三,即使是圣人“发于本性做的”,也有值得商榷之处。《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叶公对孔子说:「我们乡党中有一个正直的人,他父亲牵走人家羊,他出来告发了。」孔子说:「我们对正直的认识和你讲的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直道便在其中了。」)对此我只须问一句:父亲或儿子吸毒了(孔子那时没有摇头丸,我们就说“好饮鸩”),家人也“隐”吗?隐的话,不就是家败人亡的前奏吗?!
P.S.
叶应念古音shè。至于这位叶公是不是那个“好龙”的“叶公”,有待考证。

 
四,我反对无条件地歌颂母爱和过分夸赞家教。有史以来的无数事实证明,愚昧的母爱,不知戕害了多少无辜的儿童(包括这些儿童长成的大人)!至于家教,君不见:许多在家教中“执教”的村妇愚夫,活生生地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扭曲成了难以存身于社会的另类分子!

 

我的先父先母都不善教育,为此我很庆幸!幼而失教,有时未必是坏事——与其学了一脑门的歪或傻,不如什么也没学到。教育,其实只需要家长的一丝开明:放任小孩自己在社会、在学校磨练自己,比自己瞎“教”要好得多。

 

五,我主张,有些职务,必须挑选心地尽可能单纯、良善的人来担当。比如教师、“牧”(直接面向草苠的官吏)、一线医生、商企CEO……基于这个信念,我鄙视范跑跑之辈——这种东西,只配做“补药碧莲”的典型形象。

 

六,我的教育方针之所以强调“同国际接轨”,就是因为对中国社会的种种礼义颇多非议;勉强贯彻了,也始终不能适应,遑论融合!外国的许多理性、直捷、自由、能动的行事规范,对我具有无上的吸引力。

 

*     *     *

夫人在乡下住了十几天,回来白描了如今“农村”的一些现状——

一,最现实的权力是痞权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我在30年多年前开始深入农村后发现:现实中的农村还产生了第五种权:“痞权”。我定义的“痞”,是连村干部也混不上,却能在村庄里出头露面的“场面上人”,无一不是说话有人和、行事有人跟的“人物”。而且,往往有这样一个规律:这样的痞若是接近良民,则一个村庄以良民居多;他们倘若刁民的成分多一些,整村的人就学着刁蛮成风。

 

乡下的狠角色现在还在藐视法制,遇事碰碰讲“拷耷一顿”(敲他一顿)。不过怪的是,对于打工的异乡人,他们往往不敢逞凶——那些只有一条穷命的可怜虫,无家无业,奈何了你再一跑头,你只好咬泡!

 

二,赌已成为全民的“事业”
在常州这种二线城市的乡下,家财万贯的勤劳致富者多如过江之鲫。富裕以后的农民,脑筋用作赚钱上的比例很小了;大多数人(一点不夸张!)的心思就放在一个“赌”字上。

 

举她们村上的“毛狗”为例:毛狗的儿子五毒俱全,毛狗的老婆还要护短:“糟蹋也是糟蹋自家的钞票,要‘尼蛊’(你们)来管哒?!”。在两次替儿归还了共1千3百万高利贷以后,债主们依旧紧盯不放;毛狗夫妇弃家逃遁,那败家小子赖在戒毒所里不敢出来……

 

三,男女关系公开化、普遍化
也不能说男女关系混乱,因为一妻、一(或几)妾的情况比比皆是;而且纳妾、姘居等等过去要竭力隐瞒的事,现在变得“光明正大”了。最难以解释的是:大家都相安无事。做妻子的对畸形的家庭关系不但很适应,有的还很觉荣耀。在既成事实的三角中,没听说主妇有不从的或者闹别扭的。

 

四,尊老风气怎样不甚清楚
但有一条:出殡时做女儿的只须“跪台”(我比照明星“站台”而创)即可,嚎丧早已委托给“做戏佬”(上门唱白事堂会的演员都会加演一出《哭七七》)。看着她们在台上哭得死去活来,大家都心满意足,纷纷品头评足:“会哭嘚!”、“一包餐巾纸一歇歇侪用完!”……

 

*     *     *

最后要贴出的8幅图片,是1952年上海新亚书店出版的招贴画。月妈的微信转发了这个专辑。辑录者的按语说:『所讨论的理性和健康的教育,在60年后的今天,尚未成为常识。』月妈的转发标题是:『这样好的理念为何没有得到应该的传承?!』我留言:“接下去的14年,人们发现:只要高调一个比一个唱得响,就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到手。贯彻也好,传承也好,谁做谁被别人骂傻子。”我把这些图片拷出来,插入本文;目的是请大家看看:如果我们的社会未曾遭遇钝刀子割肉式的摧残,更没有陷入一场空前的浩劫,那么今天的礼义应该是怎样的。
全图.jpg

posted @ 2014-8-29 21:52 Friday sslab 阅读(590) 评论(0)

维昌兄点我评价《岩多必诗》。我从《今夜说点事》第649期开始,至655期,共钞录了其中的7首配诗进行分析。从这些诗作里,大致管窥了金岩诗作的面貌和路数,可以作一些评论了,并且诗的数量也基本可以保证在阐述中避免孤例为证之窘迫。以下是我的膺命之作——
P.S.
《今夜说点事》是东视娱乐频道的一档节目。主持人金岩,相声演员出身。这档节目每期谈一个主题,谈完后照例会吟一首诗,冠名《岩多必诗》。

 

一,这些诗的分野
这些诗都是四句一首,五言或七言,二、四句末或一、二、四句末押韵。那么,它们是五绝、七绝,还是今人的“山寨”之作?论平仄太繁复,我们就来鉴别它们的韵脚吧——

1,“青春已华发,岁月正蹉跎。回眸思往日,年少春衫薄。”(第653首)按照《平水韵》,“跎”属“五歌”部,“薄”属“十药”部。

 

2,“门生遍天下,盛名传世间。早知江湖险,卸甲抚瑶弦。”(第655首)按照《平水韵》,“间”属“十五删”部,“弦”属“ 一先”部。  

   

准此,我们厘清了一个大前提:这些诗,属于现当代人对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的简单仿制;其所用的韵脚,大体在《中华新韵》和“十三辙”的范围之内。
P.S.
十三辙又称“十三道大辙”,是曲艺作品合“辙”押韵的主要依据。从《平水韵》的一百零六韵部,到《中华新韵》的十九韵部,再到十三辙,用韵的限制逐步放宽。这种变革,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曲艺艺人,是得其所哉的。这从《十三辙歌谣》可见一斑——
       正月里,正月正,刘伯温修下北京城;能掐会算的苗光义;未卜先知徐茂公;诸葛亮草船把东风借,斩将封神姜太公。(中东辙。以下略)

 

二,曲艺演员和诗、赋、赞
曲艺演员讲究“幼功”(从小打下的基本功),其中诗、赞、赋的背诵是重要的方面。其实,这也是衡量师傅能耐的重要标志——你能别人所不能,你才有资格当个称职的老师。据陈树棠说:『我就曾听说一位先生磕了三个头,只为学一个“马跑赞”(八句)的逸事,可见学艺艰难。』

 

关于曲艺的诗、赋、赞,《乐器学习网》有很好的解释——
       『诗、赋、赞:说唱文学中的吟咏体文字。它以精炼而形象化的富有韵味的语言抒情、写景、叙事、状物,具有一定的音乐性。诗,多用于全书开头或一段开始处,概括节目的中心内容,作为书引子,称为“诗篇”或“定场诗”;全书结束或一段结尾时也用,诗中往往有警世性的喻意,称为“中场诗”或“压场诗”。赋、赞则根据需要随时可用。赋,比较典雅,善于铺陈,讲究虚实结合;赞,比较短小,通俗生动。二者都可用以描绘装束、披挂、战场阵势、陈设器具、婚丧喜庆等的千姿百态。常见的有“拳赋”、“剑赋”、“辕门赋”、“美人赞”、“刀枪赞”、“沙场赞”等。』

 

这里的“诗”,当然不是近体诗,而是浅显易懂的带韵脚的四言八句。『这是一段评书的开场词,每句涵括一个历史典故。由于是字头咬字尾【一种修辞格,又叫“顶针续麻”】,读来颇有味道。而且其中个别词句完全可以活用到传统相声《五行诗》中。』——
       春秋战国子胥强,
       强霸儿媳楚平王。
       王是王莽赶刘秀,
       袖吞八卦吕纯阳。
       杨林秦琼锏对棒,
       棒打隋炀兴大唐。
       堂堂男儿多仁义,
       义气宾朋数宋江。
       姜维九把中原反,
       反叛朱温称大梁。
       梁山一百零八将,
       蒋干盗书命无常。
       长坂坡前赵云勇,
       勇镇三关杨六郎。
       狼山碰死杨继业,
       夜奔临潼走慌忙。
       忙下南唐高君保,
       保主忠良王伯当。
       当阳喝退曹孟德,
       得水脱逃王彦章。
       张公瑾巧射太平箭,
       箭射双雕李晋王。
       王允巧把连环献,
       献帝懦弱丧家邦。(马现瑞口述,摘自《花草集》)

 

赋、赞数量之巨,可谓蔚为大观。散落于艺人口中的沧海遗珠不可胜数,以下举两本出版物为例——
1,《传统鼓曲赞赋选编》,凡3000余行、2万3千余字。计有:
美人赋16 个      丑女1个              梳妆台2个        女将赞4个
红袍赞1个         黑袍赞3个          白袍赞5个        短打武生3个
枪赞3个            刀赞2个             剑赞1个            戟赞1个
棍赞1个            锏赞1个             鞭赞1个           飞抓赞1个
锤赞1个            斧赞1个             镖赞2 个          拳赞5个
风赞1个            雨赞1个             战场4 个          阵法3个
花园8个           帅府辕门 2个       金殿3 个          厅堂3个
书房1个           绣楼3个              衙门3 个          寺院3个
客房3个           山景3个              桥3个              路景1个
夜景2个           灵堂1个              出征路途段1个  马赞3个

 

2,《傳統曲藝贊賦選》,我没有查到它的在线阅读版。根据版本介绍,其页数在200~299页。取个折中数吧:250页,那应该有6000行以上了。

 

三,快板书和评书“套话”
快板书的成型虽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已经积淀了许多优秀的书目。脍炙人口的段子有《长征》、《三打白骨精》、《铸剑》、《燕青打擂》、《杨志卖刀》、《东方旭打擂》、《武松打虎》、《劫刑车》等。又如快板书《哪吒》,根据小说改编,全书共74回,每回大约27分钟。

 

金岩曾经的捧哏李国靖,是快板界崛起的新星。2009年凭借自己创作的快板书《徒手擒凶》获得北京快板擂台赛金奖及多项创作奖。由此可见金岩创作团队与快板书的渊源。

 

在另一种艺术形式评书中,还有一种套话,用于特定的人物、环境或事件。比如诸葛亮出场时用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自比管仲岳毅之贤,抱膝北坐,笑傲风月,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又比如讲到豪宴的:『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猴头燕窝沙鱼翅,熊掌干贝鹿尾尖。』

 

金岩于第652期随口吟诵的“三条大道走中央,善恶到头总要报。”也属于这一类。

 

四,“我”可以怎么运作
假设我自幼吃了说书“饭”(我写过:我尝试的第一项课外活动是说书)并拜在名师门下;假设十载勤学苦练,把上述这些基本功练了个滚瓜烂熟,打下了深厚的底子;我可以做的事情就很多了——

 

1,仿
俗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凑。”如若摆脱了格律的约束,只注意大致的押韵,读书人凑几首“诗”尚不是绝对的难事。

 

正巧那日网购的摇面机到货,我以此为题,命自己口占一首。于是一边空摇机器验货,一边赋就歪诗:“整饬混沌凭只手,善解玉版得馔馐。始信人生贵砥砺,块垒化作绕指柔。”

 

2,套
闲来三五小酌,至『酒酣耳热,仰而赋诗(此曹丕句子)。』主题集中在劝人积德向善方面。各人凑出几字,便得一首。派一个相对清醒的兄弟担任速记,积攒起来;日后遇到相应的主题即可祭出,以免“临到上轿穿耳洞”之窘迫。这酷似考生背了许多篇作文在胸中,遇到“对路”的题目就套上去。

 

不过,虽然拿来生搬硬套的那些诗篇貌似庙宇签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但因不是“新鲜定制”的,所以有时与主题之间就不那么“切”,难免有圆凿方枘之憾。比如652期的主题是“星妈”,配诗是“英雄何处有,佳人何堪寻。才情动四海,富贵本浮云。”这首诗里“星”则有矣,却无“妈”。又如“青春已华发,岁月正蹉跎。回眸思往日,年少春衫薄。”没看过第653期节目的读友,能够想象这是为“儿童电影”主题配的诗吗?

 

3,化
即把别人的句子略加改头换面,当作自己的创作。如“一朝春尽红颜去”(此为《岩多必诗》中句子,不注明具体出自哪一首。以下各例同)句,源自林黛玉的《葬花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又如“富贵本浮云”,是杜甫佳句的“改妆版”。原诗是:『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再如“门生遍天下”,是评书《三国》的老词儿:『久闻本初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

 

4,“借”
即直接引用别人的句子。像“万里寻常路”、“江湖任逍遥”,之前已有网络写手用过。“江湖险”则被郭XX训儿时抢了先手。还有,“年少春衫薄”,本出自韦庄的《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5,“对”
即通过“对对子”,把一句变成两句。如想出上句“英雄何处有”,下句“佳人何堪寻”就呼之欲出了。又如“岁月正蹉跎”可对“青春已华发”……

 

6,“兑”
即用大水词来填充空当。“山高复海阔”、“行破江湖路,一场梦南柯”、“富贵本浮云”、“回眸思往日”、“盛名传世间”……这些陈词滥调,都让本来可能更好的诗作变成了“散文诗”。

 

*     *     *

最后,当然还要说句公道话:不能否认金岩和他的创作班底确是很有才气的——650多期,就需650多首诗来应景,这很不容易。我和沈潋讨论《三国演义平方》的写作计划,我曾建议写成一百回,每回配一首诗,但沈潋认为“配诗方案”等于把自己绑架了,所以否定了这个提议。

posted @ 2014-8-26 23:11 Tuesday sslab 阅读(624) 评论(1)

清华大学肖X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批评《后会无期》是烂片,并指“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鄙人期期以为不可。烂片随你批评,批到一帮五迷三道的韩粉倒戈相向,算你狠!但是,一抡起“大字报、大批判”的大棒,先不先把自己的文字捅成了烂文,那还会有谁来“粉”你?
P.S.
@晏杨:『虽然我很不喜欢《后会无期》,但更不认同肖X对这部电影以及对韩寒的批评,那已经超出了正常批评的范畴,观点偏激,语言暴力,充满文革遗风,尽显污蔑咒骂之能事。』

 

储殷:『看了肖X发表的倒韩檄文非常惊讶。不是惊讶他一贯的倒韩风格,而是惊讶于一个人在自己强烈情感的支配下,可以如此无视法律,如此对他人进行近乎诽谤的人身攻击。』

 

不过上面给他指点的这条正常的文艺批评之道对于肖某人来说也难行得通——他于电影并非科班出身,拿他的“美学”来批评电影,不啻隔靴搔痒;你看人家连外衣也没被剥去,离触及灵魂还远着呢,所以才会『我们觉得挺逗的,挺有意思。』、『我们不会去回应,也没必要回应。』

 

我看国产电影看怕了,也看失望了,所以基本不看。偶尔为着评论某部电影会去看一遍,但那已经是30年前的往事了。现在影视学会的招待电影,若是国产的我就抽签。何况《后会》这种电影不是为我这个阶层拍摄的,我没必要自作多情地去关心它;因着这个缘故,我看这部电影的机会就“无期”了。

 

不过我是“电影文学专门化”的毕业生,也算同电影稍许沾上一点边吧。凭着这点本钱,我自以为有资格向所有拍电影和评电影的“围城之外”的好事之徒提一个问题:“关于电影,有两本入门的书——《什么是电影》和《什么不是电影》。你想做导演,别的书不读还不打紧,但这两本书非要把它们读懂,才有资格拿起导筒。所以,凡是翻过一遍(那怕其中一本也是好的)的同学,请举手……

posted @ 2014-8-20 23:30 Wednesday sslab 阅读(555) 评论(0)

我把那些想要模仿格律诗,然而形式和内容都不正的诗统统算作歪诗。歪诗的鼻祖叫张打酱油——开玩笑的,其实叫张打油。有史以来第一首随口吟就的歪诗便出自他老人家之口——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我评】全诗充满了形象思维。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却写尽了雪景的观赏之趣。可见虽是随口吟就,却不是“口水诗”。

 

古代有的贩夫走卒也能出口成章,有时竟于无意之间一鸣惊人。苏东坡有一次犯浑,口占歪诗冒犯一个老妇;哪知一联刚出口,对方却反唇相讥。于是就有了一首警世的歪诗——
       蓬发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苏轼)
       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老妇)

 

【我评】苏东坡这天肯定吃错了什么,才会以一个落魄小吏的身份去嘲笑和平百姓。结果,反而是自取其辱。

 

比苏东坡更酸的文人,写的歪诗也更酸。但有时也有值得一读的句子。下面这首歪诗,虽说要经过解释才读得懂,但赖对仗工整之巧,故而也常被人拿来说事——
       嫂窥门夹豆,丫洗盆漂姜。
       况腰二环假,内顶一花香。

 

【翻译】嫂嫂来探视我,不便进门,就把头伸进来张望一下,好像门缝中夹了颗豆子。丫鬟在洗脚,看似水盆里漂着两块生姜。二兄腰里挂的两枚玉环是假货。我内人头上插一朵鲜花扑鼻的香。

 

赳赳武夫,有时也有诗作传世——岳飞的《满江红》自不待说,连最受人诟病的流氓军阀,也备不住偶尔弄出几句不那么孬的歪诗来。以下是“三不将军”(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枪、多少钱、多少姨太太)张宗昌的诗集(后人为他编了一本《效坤诗钞》)里的一首《俺也写个大风的歌》——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我评】不算太坏吧?相传张氏拜清末状元王寿彭为师,学习认字、写诗。此诗假如换作今人所作,说不定还能还能堂而皇之地踱进主旋律的殿堂……
P.S.
山东老乡的顺口溜名闻遐迩,远的如武训,近些的如一首民谣——
       也有花椒也有姜,锅里煮的张宗昌。
       早来的,吃点肉,晚来的,喝点汤。

 

今天,张打油还有灰孙子在。以下是今年鲁迅文学奖得主-某大学教授的歪诗——
       世事总无常,吾人须识趣。空持烦与恼,不如吃茶去。……我生自是草木人,古称开门七件事。诸公休恃无尽藏,珍重青山共绿水。

 

【我评】《全唐诗》4万2千多首、陆游诗9千多首、乾隆“御制诗”3万3千多首,以这首歪诗的标准,往少里说,上述8万多首诗中的十分之一获这个奖是没有悬念的。有人说,此人的歪诗能『把鲁迅气活了』;我说那不可能,把他气到咳嗽咯血加重,那倒保不齐!至于歪诗本身,用伟大舵手对党八股的形容便可一言以概之:『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

 

【说明】本文部分题材取自网络。不注明出处了,在此一并鸣谢!

posted @ 2014-8-19 16:50 Tuesday sslab 阅读(633) 评论(4)

我烦“豌豆荚”已经很久了!在手机里,它的“升级”几乎是最勤劳的,差不多隔个三五天就告诉用户:又有新版本了,比旧版节省多少兆的存储空间……我用Wi-Fi更新,没有流量消耗;但是升则升矣,你货色得过硬啊!不要弄到后来,像我这样的老主顾都不会玩了^_^

 

今晨4时十几分,被一阵雏音初啼惊醒,“拿耳朵一摸”(单田芳的句法),是楼下的半大犬在开声。反正睡不着了,睡眼蒙眬中,拿起PAD看月妈在微信中发的照片。其中一张,我又想把它导出!

 

这次另投明主了:在手机和PC中分别下载“360手机助手”,然后通过USB连接。在[文件]→[SD卡]中,顺利地找到了需要的图片,然后导出……我是第一次用这工具,事先没有预习过。

 

鲁迅怎么说的?“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木莲们和豌豆荚们!

 

P.S.
PAD通过USB与PC连接后,若不依靠“手机助手”之类的媒介,就无法访问内部SD卡。我曾取出外部SD卡,试图“强迫”它去“认”内部SD卡,结果是PAD陷入无休止的查找……

posted @ 2014-8-18 5:46 Monday sslab 阅读(572) 评论(2)

我写太阳光的7种颜色,图省力,在键盘上键入“hchhlldz”,就打出了“红橙黄绿蓝靛紫”7个字。沈潋纠正我说:“我学的也是蓝靛紫。其实按照我们的定义,应该是青蓝紫。”我因此对“蓝靛紫”和“青蓝紫”产生了兴趣,决定来探究一番。

 

一,我不知道牛顿的结论是怎么表述的。是太阳光中“只有”7种单色光,还是太阳光中“主要有”7种单色光?这是有本质区别的。我英文不好,不能阅读原著,在得到对这个题目同样有兴趣的高人指教之前,我遵循自己原来的思路,认为:太阳光所含的单色光的颜色是无限的。理由不言而喻——一种单色光对应一段特定的波长,比如波长750nm至620nm的是红光;严格来讲,750nm的红光与620nm的红光,颜色是有差别的;由此可推论:仅仅红光就有无数种。再进一步推论:牛顿说的7种颜色,无非是指普通人肉眼一眼就可以分辨的那些颜色。
P.S.
一个附带的问题:人眼能分辨多少种颜色?现在网上五花八门的说法均不可采信。我过去编教材时,采用的数据是2万种(须核实教材原稿)。

 

【延伸阅读】我信服下面这段表述——
       780nm-当直接观察时可看见一个非常暗淡的樱桃红色光
       770nm-当直接观察时可看见一个深樱桃红色光
       740nm-深樱桃红色光
       700nm-深红色
       660nm-红色
       645nm-鲜红色
       630nm~620nm-橙红
       615nm-红橙色光
       610nm-橙色光
       605nm-琥珀色光
       590nm-“钠”黄色
       585nm-黄色
       575nm-柠檬黄色/淡绿色
       570nm-淡青绿色
       565nm-青绿色
       555nm~550nm-鲜绿色
       525nm-纯绿色
       505nm-青绿色/蓝绿色
       500nm-淡绿青色
       495nm-天蓝色
       475nm-天青蓝
       470nm~460nm-鲜亮蓝色
       450nm-纯蓝色
       444nm-深蓝色
       430nm-蓝紫色
       405nm-纯紫色
       400nm-深紫色
       395nm-带微红的深紫色(UV-A型紫外线光)
       370nm-几乎是不可见光。

 

二,我不知道牛顿所表述的7种颜色具体是哪7种。是不是red、orange、yellow、green、cyan、blue、purple?假如是这样,则按照现在中国人公认的知识,翻译成“红橙黄绿青蓝紫”是正确的——青色,是“青天”的青,是光谱中波长大约470nm的色彩,是介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蓝绿色。

 

至于“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说法,有什么不同呢?靛色是光谱中从波长420到440纳米的色彩,亦即介乎蓝色和紫色之间的蓝紫色。这就怪了:这两种说法必然有一种不是牛顿的学说的原始版本,而是后人“修正”过了的。

 

撇开谁改变了牛顿的学说这个问题不谈,我们换一个方向思考:有没有必要把二者合并起来?——“太阳光中主要有红橙黄绿青蓝靛紫8种颜色的单色光。”这样说,是不是更符合实际一些,从而收到面面俱到、皆大欢喜的效果?

 

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思考:假如牛顿的原话是red、orange、yellow、green、cyan、blue、purple,那么他忽略了靛色,有没有道理呢?要不要补上呢?

 

看太阳光谱图,可知在蓝色与紫色之间有一个黑影带,表明能量是缺失的。所以,“蓝偏紫”和“紫偏蓝”的色光即使存在的话,也是非常微弱。牛顿将它们省略了,也是说得通的。

太阳光谱图.jpg

 

P.S.
附带说说颜色的定义问题。在这一点上,日本人,以及他们的文化鼻祖中国人,都充斥着随意性。我们讨论科学问题,若需要描述色彩,必须抛开这两国的混乱不堪的颜色体系。

 

举一个“青”字为例:在中国古代,青色既指蓝色,又指比蓝色浅的颜色(如上文讲到的“青天”),还指比蓝色深的颜色——“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出典是《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

 

日本人对“青”字的使用,更是在不同语境中需要不同的解释——
       『日语的あおい,是由中国古代引进的青的意思,而这用法一直用到现在!
       《青色的山脉》是一首热门歌曲
       树叶叫青叶
       红绿灯的绿灯叫“青信号”』

posted @ 2014-8-16 23:19 Saturday sslab 阅读(1887) 评论(1)
«...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