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亲节。

 

每个时代的人,对“节”的认识相差悬殊。旧时的中国人,必须记住的是“三节两寿”——这个概括的说法又分为两种情况:『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脩一月,称为三节两寿。』另外,『清朝官场通行的送礼名目叫“三节两寿”。三节是指春节、端午和中秋,两寿是指官员本人和夫人的生日。』(以上均引自《360百科》)

 

我是连三节两寿也不关心的,遑论过父亲节了。记得沈潋的婚礼定在那年的父亲节,我开玩笑说要求联合国把父亲节改为双重的母亲节。现在最起劲的,不外乎那些电商:无孔不入的广告,唆使年轻人购物“孝敬”父亲。其实目下的社会现状,说穿了正应了上海的一句俗语:“孝子,孝子,就是倒过来孝敬子女!”所以至少对我来说,不要小辈的礼物,却愿意付出。今天没有礼品进帐;相反,不佞我还特地破费了一记,为夫人订购了一把体育锻炼用剑。

 

我觉得,与其在父亲节声嘶力竭地搞促销,不如大张旗鼓地宣传另一个节日——4月30日,是发源于美国的“国际不打小孩日”。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个节日啊!我相信,只要孩子们知道了有这么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特权日”,一定会奔走相告,并且理直气壮地告诉爸妈:无论自己怎么淘气,今天都不许打人。

 

这个节日的英文名称叫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其中Spank的意思是扇巴掌。我家半半调皮时,月妈会在他屁股上轻扇两下。谁知小鬼头竟觉得受用得很,涎笑着、模仿着,自己扇起自己来了。我想,先让他练练手也好,学会了,以后4月30日不乖的话,就可以开展“自助式服务”了^_^

posted @ 2014-6-15 20:59 Sunday sslab 阅读(585) 评论(0)

一,3月上旬,需要为夫人录一段《佳木斯集体舞》,于是下载一个《屏幕录像专家》软件。谁知解压缩后,一看是空的;同时却被植入了3个插件。其中一个名叫《武易传奇》的游戏,每次开机,它便跳出来索求[完成安装]。我使用强力卸载工具,却告知没有发现——是啊,我没安装,自然谈不上“卸载”。那几天正专注于一组连载,没工夫尿它。耐着性子,让它猖狂了几天。大约一周之后,《360开机小助手》终于“挺身而出”,提示我揪出这无赖,并废了它的武功!

 

二,前天,一台老而弥坚的东芝笔记本突然损坏——开机进不了系统,蓝底上显示满屏的警示:[Inserting an index entry with ID ****(不断递增的4位数字)into index $SII of File 9]。就这句代码,不断地刷屏,最后告知有10900条。  

 

我查网,见到不少“侪懂师傅”,在那儿大言不惭地误导菜鸟。馊主意五花八门,说要改善接触的、修复硬盘坏道的、重装系统的、拆下硬盘外接到另一台电脑用系统工具自动修复文件系统错误的、换掉硬盘的,都有!

 

有一位过来人感性地告诉大家:『有可能自检后会恢复正常,我刚刚还碰到这个情况,电脑自己好了,你耐心等等。』

 

另一位专家级的班主则理性地分析:『window\system32在dos状态下用chkdsk(checkdisk——磁盘检查程序)恢复79848号文件夹内的目录索引,由于该文件夹的文件很多,或磁盘碎片太多,因此chkdsk程序好像只有最后一排在动。坚定信心,10~20分钟它能为你全部恢复,不必重新安装系统之类。』既然人家这么胸有成竹,我就咬着牙“坚定了信心”:把屏幕合上,等它恢复。半小时后“揭盖”,果然已进入桌面!

 

赶紧运行磁盘碎片整理工具,显示C盘乱得一塌糊涂。但是电脑又中止了整理进程,原因是C盘可用空间只剩12%(应该达到15%以上)。于是又大规模地卸除应用软件,直至删除Windows里的帮助文件和字体文件,总算凑满了必须保有的磁盘空间。

 

这台“东芝”除了作为夫人的“蜘蛛游戏专用机”,还贮存着我的20多G的备份文件。让人心惊肉跳的是:它的硬盘是特殊接口,不能移到别的机器上使用,也买不到转接口外挂。也就是说,必须是这台笔记本“活着”,才能取出数据。我本来打算“暑促”时购一块固体硬盘,这样可以在新笔记本上换下一块500G的硬盘以供存储那些需要永久保留的文件。但据《电脑报》预测:此物年底会有一波降价潮,届时512G的SSD售价将跌到千元之内。所以,祈求苍天保佑,让这旧机器再拖上半年,然后顺利交班……

posted @ 2014-6-15 18:46 Sunday sslab 阅读(804) 评论(1)

昨天去看望一位老同志,聊到“老干部活动日”都干些什么。说无非谈论些家长里短、吹嘘些小道消息。近来则是每次在揣测退休金几时加——他们知道内情:是中央检查组,发现上海没有执行中央指令,两年多没有调高事业单位的退休金了,于是上海被迫贯彻。我一听,头寸碰得拢了:有个说发是要补29个月(长春兄见闻)——前两年加上今年的头五个月,不是正好29个月吗!

 

我正巧有亲身体会要分享,就告诉他最新的“进展”:据说这次提高养老金要增加帐面额的六分之一,我10号去取,果然已到帐。但是,这事的背后还有更搞轧的内幕:本来,本月8号开始,要陆续把上调的额度打到退休金借记卡上去;突然间“上面”命令停摆。如此就造成了四种情况:有一些人没加到(很多人这样说);有一些人8号打进去9号又被吊走(夫人的晨练同伴言);少数人取走了以后被银行电话追击要求返还(锡圭兄见闻);只有很少的“漏网之鱼”,总算是落袋为安。

 

我就属于最后那一小撮人。不过话说回来:即使找我我也不会尿他!我会告诉他:“我怀疑你是骗子骚扰。你说发错了,下个月扣回去就是了。你要我上门来还款,我可以勉强同意,但是必须给我报销车马费并赔偿损失——我目前在国外旅游,返回机票加上团费损失总共2万多人民币。你说负不负责吧!

posted @ 2014-6-14 14:50 Saturday sslab 阅读(586) 评论(3)

我记得,1950年代,在上海还残留着街头卖艺人。在他们演唱的行当中,有一种叫“滑稽谈唱”。谈唱什么呢?什合乱拌、低俗笑料。比如一首歌颂工人阶级的歌,被他们篡改成『火车翻筋斗,汽车香鼻头(沪语接吻之意),公共汽车额角头(沪语侥幸之意),老虎塌车触霉头』……

 

P.S.
刚才搜索到王克斌的《50年代的歌》,知道原来这首歌叫《我们和时间赛跑》,歌词是:“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装载着木材和食粮,运来了地下的矿藏。多装快跑多装快跑,把原料送到工厂,把机器送到农庄。我们的力量移山倒海,……”

 

如今,“滑稽谈唱”们油嘴滑舌耍活宝的遗风,已然被那些吃开口饭的人物继承着;若论功夫,也丝毫不比他们的前辈逊色。据《中国台湾网》——
       『“立委”黄XX在质询时指出,……粽子食材涨不停,台湾民众抱怨粽贵吃不起。
       “农委会主委”陈XX说,粽子贵了,还是有其它东西可以吃,可改吃茄子。』

 

P.S.
我若是黄XX“立委”,一定立刻推出一项“义卖”活动,卖的就是“茄子粽”。义卖所得全部捐出,作为驱逐特二“茄子主委”的基金之用。

 

在海峡这边的官人中间,像这票“主委”那样,在公众场合油腔滑调、胡说八道的东西,还真不是绝无仅有。我虽然以往零星抨击过一些歪理邪说,但远不如@作业本总结的详尽——
       『自主性坠亡、保护性拆除、休假式治疗、临时性强奸、轻度型追尾、试探性自杀、政策性调控、过渡性改革、合理性贪污、挽救性枪毙、保护性销毁、礼节性受贿、政策性提价、钓鱼式执法、确认性选举、临时性员工,普遍性无耻,习惯性装逼……恭喜,这个队列又增加一条:暂时性失控。』【注:四川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带女下属开房弄丢配枪,警方回应其是枪支“失去控制”,并非“丢枪”。】

 

P.S. 20140614
据央视新闻——
       『湖南衡东县大浦镇300多名儿童被查出血铅含量超标,村口生产电锌名为美仑化工厂的厂区内烟气弥漫,大量灰色烟尘从车间顶棚冒出,排污沟直接通往湘江。当地官员称,超标原因不能确定,嘴里咬铅笔“也可能超铅。”』

 

平心而论,兲朝的官人和发言人,除却少数人,大都是好的:政治可靠、懂政策、专业娴熟、为人老实。不似个别舌灿莲花的“倡优”这般花里胡哨,也不像某些少壮派国际问题评论员那样咄咄逼人。只可惜有时“发言”稍显木讷,导致“怨妇”、“街道大妈”等各种“差评”纷至沓来。

 

“怨妇”一说的由来:俄罗斯并吞克里米亚后,针对美国等七国(G7)的抵制,普京说,俄罗斯依然在筹备索契八国集团峰会,“如果他们不想来就不必来”。一个月之后,在答记者就美国总统四国之行不来中国的提问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回答道:『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有人评价这话『回答得那样心平气和,而且透着怨妇的情节』——我认为,由于这话借用了六世达赖喇嘛的诗句,因此确切地说,像旷夫。

 

“街道大妈”指的是:针对台湾记者质疑大陆媒体没有报道陆资在越南遭攻击的事,华春莹打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比喻来回应:『在你生活当中,你与你的朋友、同事,身边的人发生了摩擦冲撞,如果你想尽可能本着友好,平等,而且以互谅的精神解决问题,你是要通过双方之间的对话尽快平息事态,解决问题呢,还是要拿着大喇叭广播炒作起来最有利解决这个问题?你的提问(内容),正表明中国政府一直保持着冷静克制,也证明中方一直在致力于对话协商来妥善处理好有关的问题。”』(据《联合早报》)对此,@牛文文讥讽道:『国内群体性事件不报道可以理解,越南暴民围烧华企打杀华人,为什么不报道呢?外交部发言人竟然说用邻居吵架不能用大喇叭广播做比喻,靠,邻居吵架?!那是你家小孩你家老人在邻居家被关被打啊。真正是街道大妈水平。』

 

不能不承认,这等鄙夷的评价有点儿道理。若论外交部的几位发言人,在中国同行中算是头挑的了,但逊在书呆子气太重。这也难怪:兲朝的发言人,殊为不易。他们堪称“胎里弱”:自小就以根正苗红,被“主日学校”遴选,然后一味按照方正贤良的模子培养。总体来说,TA们大多数都很称职:“发言”义正辞严、出语端庄;只是在灵活机变方面,不如他们的那位“你懂的”政协同行。不过这总比矫枉过正要好——假如都像了那个“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的贼铁嘴,那才可悲呢。

 

我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愿以一个曾经靠“嘴讲”吃饭的老者的身份,指出它们今后再努力一把的方向——

 

一,侃侃而谈
发言人,首先要利索地“发言”。冯小刚嘲笑中国发言人都是两个字、两个字地往外迸:『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急死你!』能语速正常地说话,讲到底,是源于一种自信力。我们平时说“说话要经过脑子”,更多的是指平日多思考,经常把应该和可能要说到的话在脑子里过几遍。真到了场面上,许多话实际上是下意识地脱口而出的。发言人的讲话,临时拼凑几句的可能性极小,肯定事先下足了功夫——该组织的组织,该背诵的背诵。在此前提下,说话仍然结结巴巴的问题,应该不是技术上的,而是心理上的——过分谨慎,唯恐出错,生怕人家“捉扳头”(沪语:找岔子),自然就要“字字”斟酌,吐不出一句囫囵话来。如果说,“迸字”是责任心和谨慎所致,还有得原谅;那么说话不顺、设譬不当等毛病,那就是思维习惯的问题,想改进也难。

 

二,表达煞渴
夫发言,首先必须抓住话题的本质,然后用最富说服力的语言,把事理表达得入木三分。不仅让听者听得懂,而且要把话印到他的大脑皮层上去。务求收到“亲痛快而仇‘快痛’”的效果。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数精当的词语;尤其自“五四”以来,白话文的词库已经十分充盈。只要广闻博识、多读多记,就能像高明的医生使用“药剂”一样,把所掌握的词语用活了,使你的听众击节赞赏。

 

发言人,尤其外交部发言人,不说假大空套屁各等废话,是基本前提。诸如“一个抓手、两个基本点”、“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过硬”、“开拓视野,夯实基础”等等的党八股,坚决不要在你们嘴上重复第五遍、第十遍!

 

我最近一直在朋友圈里宣传蒯大富的一句号召:“希望大家保重身体,剩者为王”(引自其在同学会上的讲话,网上简称“蒯十点”)——一字之“白”,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以上文所举“怨妇”的回答为例,倘若改成下面一种回答,是否会好些:“这个世界就像一百多人跑在一条土路上。中国和美国是其中两个慢跑者。你过来搭讲,我们边跑边谈;你不过来,我按我的节奏,照跑不误。 ”

 

三,不落窠臼
每一个行当都有一些学艺的“拐棍”,帮助初学者快速入门。就以摄影中的各种“构图法则”(诸如“九宫格构图”、“辐射式构图”等)为例,它确实能让中学生快速(一个学期)学会拍摄可以看看的照片;但是另一方面学生的艺术思维也被完全框住了,导致钻头觅缝地去凑“趣味中心”。我在摄影学对新生的专业入门教育,第一个艰巨任务,就是动员他们彻底抛弃这种匠气的而他们奉为至宝的习惯,回到用“心”拍照的大道上来。至于各种作文的“套路”和“诀窍”,那就更多了,像什么首尾呼应、夹叙夹议、绵里藏针、草蛇灰线 ,等等、等等……可以说,懂了这些冬烘先生常挂在嘴边的江湖诀,学生们“会”写了,但也“不会”写了。

 

我自从系统地写作以来,一直在桌面上安放一个txt文件,取名《可用由头》。我把它当作“电子小本子”,有想到的、迸出的、听来的、摘录的别开生面的话,都记在这里,供以后写文时作为题库和素材库使用。所有用过的片言只语,一律从文件中撤下,以防下次“炒冷饭”。

 

以下举一正一反两个例子——

 

一,针对台南市长赖清德所提台湾前途决定论,大陆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11日表示,『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

 

【我评】很官方,很雄辩,很堂皇。问题是,她回避了一个关键点:台湾同胞有全民公投,其余的“全中国人民”用什么来“共同决定”?

 

二,小学生满分作文:『今天,妈妈清理冰箱的时候拿出了三颗蒜头,已经腐烂变成紫黑色,长出了绿色的嫩芽,妈妈拿着蒜头对我说,你看,虽然这些蒜已经烂了,但是它们仍然孕育了新的生命!这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啊。我听了很受教育,以后找老婆不能找妈妈这种懒到把蒜放烂还有这么多说辞的女人。这真是有意义的一天啊。』

 

【我评】同样是学校里出来的,学生说话的水平怎么差别这么大?这值得反思。这宝贝强爷胜祖!足以证明吃蒜的孩子不得了、了不得,远胜喝阿华田的娇生惯养子。 

 

四,以子之矛
外国发言人的口中,举凡无理、无赖、无耻的遁词、辩解、袒护和谎言,比比皆是(比如美军的一个司令妄言“台湾海峡是公海”)。这些“雀刺”,发言人大可摘编成语录;必要时拿出来,改换一个主语,把原话厾过去。或抨击,或揭短,或反讽,或调侃,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兜他一个黑虎掏心。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苏州人谓之“用乃呃拳头塞牢乃呃嘴巴”。说得网络化一点,就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P.S.
1,美国太平洋总部司令基X在北京(注意是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我们穿越台湾海峡的国际公海领域不需要得到中方的允许,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有自由通过的权利。就像以前我们这么做过许多次,今后我们依然会这么做”(据2008年01月15日《凤凰卫视》等)

 

最近,就有两位头面人物利用了同一根“雀刺”,给了美国人一个大大的难堪。

 

一,据《环球网》,在5月29日下午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大校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在谈到『中国军方人员涉嫌“网络窃密”的“证据”』时,大校回答——      
       『刚才提到美方所说的“证据”,让我想起在本世纪初美方曾经宣称有充分证据证明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十多年过去了,结果是什么呢?国际社会至今没有看到美方声称的所谓“证据”,看到的是伊拉克人民遭受的巨大战争灾难。美国在网络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编造一些所谓的“证据”并不困难。』

 

二,西方国家一直指责俄罗斯秘密派兵在乌克兰东部。普京否认说——
       『如果他们有证据,就应该拿出来。我们还记得2003年,全世界民众都曾看到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说他们有证据。他还拿出了装有不明物质的试管,证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里面搞不好是洗衣粉!』(博主根据荧屏字幕记录)

posted @ 2014-6-13 22:58 Friday sslab 阅读(1108) 评论(0)

『巧合的是,昨天,SAT(俗称“美国高考”)亚洲考区也开考了,今年的题目是“那些一直待在同一个社区里的人们,比不断迁徙的人们更快乐吗?”』

 

这个题目需要做一篇论说文。我不擅长这种文体,且假设这是国内高考的一道作文题,勉力一试练练笔吧。由于我平日没有思考过此类问题,需要表达的意思不会多,因此不知能否跨过800字的门槛。

 

                                                                     叩问社区里的快乐
从前,比如在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向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归园田居》的第一首就描绘了这样的生活情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当时的社会经济尚不发达,人们相互联络的必要性并不非常突出。另一方面,只要肯为劳动“折腰”,一个家庭的“方宅”里就能供应基本的生存所需。即使不善劳动而且花销甚大(喝酒也)如陶公者,靠着故友的接济,也能维持自给自足。所以在广袤的农村里,没有社区存在的经济基础。

 

再看园田之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交换,用于产品贸易的“集”发展成了“市”;有了“市”以后,必定就有“城”。于是,在城市里,一群群的人组成了“市口”和“街坊”——大致相当于现今的商业区和社区。在这样的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紧密型的,众人在雇佣、购销、婚配等方面各有交集和依靠,形成了共存共荣的关系。然而在同一座城市里,这一个社区与周边社区之间,则是人际关系的空白区。所谓“大隐隐于市”,大约就是以此为基础的。

 

然而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在当今社会里,社区的功能却逐渐变弱,重新退化为一个性质比较单一的“聚居区”。在社区住户的生活内容中,基本上没有邻里交往这一项。只有一些在干预力度强大的基层组织领导之下的社区——这里暂时不论这种干预是否合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才会偶尔举行几场吸引少数居民参加的、交际性的或公益性的活动,其余大多数社区中的居民乃至住在同一幢楼宇中的邻居,又“返璞归真”,回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关系。

 

所以,生活在社区里的人们要说到快乐,可以有许多原因和方式,却基本上不会是其所在的社区所给予的,也不大可能是他们的邻居给予的。换言之,经常迁徙的人,在获得快乐的来源方面,并没有什么损失。说“那些一直待在同一个社区里的人们,比不断迁徙的人们更快乐”,是没有依据的。相反,迁徙者在每一次“候鸟飞翔”的过程中,需要频繁进出不同的社区,并经常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他们反而有可能在此类交际过程中体味新的生活方式和结识命运促成的新朋友,从而获得不一样的、多得多的快乐。

 

P.S.
刚才“搁笔”时,正巧听到电视里在播送: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后要收费,白天10元、晚上15元。

posted @ 2014-6-8 21:58 Sunday sslab 阅读(611) 评论(0)

我在上一篇博文中提出“内政无小事”的思想,可作为愚者刍议,供当政者参考。然则假如一切事都当成“大事”,也就无所谓其“大”了。那么当政者应如何判别“真正的大事”呢?我就借用沈潋的两句评论,略加阐释。

 

下联“吕相专心小事时”,是反用宋朝吕端的典故。《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宋太宗赵光义要拜吕端为相。有人提出:“吕端这人常犯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坚持提拔他为相。】

 

作为相国,对“上”的大事就是忠君,这个不言而喻。有了这一条,虽然你在别的地方糊涂点(比如后世的“三不知”:不知有多数老婆、儿女、家财),皇帝却格外欢喜。

 

197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病榻上召见叶剑英时,曾念到一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上联“丙吉不问耕牛日”,也是从反面指出相国对“下”时如何抓对大事。《汉书·丙吉传》:『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所当忧,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有一次丙吉出行,遇见有人在已经清场的官道上群殴,死伤者横陈路上。丙吉的车队直接驰过,并不停下过问。下属私下里觉得不理解。继续往前行,遇到有人赶牛,牛气喘吁吁的,吐出舌头。丙吉命停下车子,让手下过去询问:“你赶着牛走了几里了?”下属又觉得丞相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却瞎关心,有的就拿这事讥刺丙吉。丙吉说:“百姓争斗而致死伤,这是长安令、京兆尹职责范围內所要警备和追捕的,(他们做得好坏),年终奏请朝廷按照功过赏罚便了。宰相不须亲自处理小事,不应当在路上过问(斗殴情节)。然而现在正当春天还不应该很热,那牛行走不远却喘息,恐怕是中了暑了。这反映了气候不合节令,我担心将会伤害全国农事。丞相位居三公,气候的正常与否,是理应关心的大事之一,因而过问这事。”下属这才心悦诚服,由此看出丙吉顾全局识大体。】

 

丙吉的境界太高了,我不指望现当代的相国都具有这样的水平。但愿他们少点“仰望星空”,多些“调和阴阳”,余心满足矣。

posted @ 2014-6-8 1:36 Sunday sslab 阅读(572) 评论(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以上是2014广东高考作文题。我因这题目“有得写”——乃仿粤语“有得做(生意)”、“有得打(官司)”的语法——决定也来凑个热闹,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当然,由于文思迟钝,我给自己的作文时限是今晚12点以前。

 

                                                                  物以“稀释”而不值
这篇作文阅读材料的观点一定会深得考生的同意——从我们大多数人的爷爷那辈有经济条件可以“玩得起”照相的年代算起,几乎每个家庭的相册都经历了大体相同的演变过程:从黑白“豆腐干”发展到“数码高分辨率”。我家里也有几大本装帧精致的黑白、彩色相册,因为我爷爷是一位先是课余爱好、后来领导一个摄影系的摄影人。

 

据我爷爷说,过去拍照的成本是很高的:一卷“120”胶卷,只能拍摄12张或16张底片;一卷“135”固然可以拍摄36张,但每卷的售价大约是“120”胶卷的两倍多。

 

开始,他自制“假片头牵引片”,通过减少片头的“浪费”,把额定的36张底片增加了3张。后来,他购买“零剪”的盘装胶片,自己装入暗盒后替代原装胶卷,使得花同样的钱可以多拍百分之五十以上。再后来,爷爷和朋友们对“120”规格的“海鸥4C照相机”改造成功,使之可以兼容“135”散装胶片,并且装一次胶片可以拍摄22张以上。这样,“120”照相机的拍摄成本也降下来了。

 

正因为拍摄成本高昂,所以爷爷拍摄的大多是创作照。阖家团圆或外地出差时,偶尔也拍几张“全家乐”和“到此一游”。每拍一张,都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务求把所有值得纪念的元素都收罗到方寸之间。这样拍出的照片,意味隽永、耐人寻味。也就是爷爷经常评价的:“耐看,愿意看”。因为这个缘故,这些照片成了我家祖孙三代的“家史索引卡”,每次翻看,其乐融融。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相册里照片的“底板”依然是洁白的——并非它们驻颜有术,而是因为爷爷时不时的对它们分批进行“洗白”处理。此外,相册里确是有两张模糊的照片,但那不是由于年久变质造成的,而是一开始就拍“糊”了的。爷爷的理论是:相册中夹上一两张模糊变形的照片,不但无损宏旨,还平添几分特别的趣味。

 

现在,像我一样的青年人,早已没有了“12、16、36”的概念,大多数人连照相机这个物件也抛弃了——他们的说法是:一部高端手机的拍摄效果要远好于普通卡片机。于是,大家拿着各种“酷机”、“炫机”、“旗舰机”,心甘情愿地加入“低头一族”的行列;无论一人一事一物件、一颦一笑一细节,抓起来就拍,拍完了就发,发完了转别人的,转完了查核别人有无转他(她)的……这样子玩照片,甘苦自知;但在我看来,失却了摄影的本底价值,也把大家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冲淡了。

 

再说回我爷爷。他的“装备”中,手机是从我父亲哪里“拣来”的淘汰机;PAD始终只买399元的,说是要每隔几年体会一下“摩尔定律”。唯独在拍照上,他决不马虎:“挂脖机”是佳能的,“口袋机”是松下的……他主张:非专业摄影者没有必要长枪短炮地全身披挂,但是必要的设备还是不可或缺的。

 

我以前也学习摄影——说“以前”,是因为从升入高二开始,我就把一切占用心力的兴趣爱好搁下了——那时受爷爷的指点,我也养成了勤于观察、多打腹稿、精选主题、反复拍摄的习惯。爷爷笑称这是“不见鬼子不挂弦,目标露头一顿打”。通常我带着两台相机出去,又带着集中于几个主题的几百张照片回来。在电脑上整理素材片,每个主题只留一两张精品。最终,每次入选并珍藏的照片往往连12张也不满。

posted @ 2014-6-7 22:40 Saturday sslab 阅读(571) 评论(2)

维昌兄质询:『我的困惑在于,能清晰识别邪物在萌芽状态吗?』我肯定地回答:只要严格以法律和法理为准绳,是能识别的。

 

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事物都有个“度”,一旦过了这个度,其性质就将发生转化;亦即通常说的质变。人类社会规范了万事万物的度,并将其抽象为法律条文。对于法律,我的观念很明确:法律再糟糕,你可以回避、利用、改造它,唯独不能违背它,更不能与之为敌。法律总有滞后和欠缺的问题,但谁也不能以此为借口而企图逃避法律。除非有人想“革命”,否则任何人都应该按照当时通行的法律去行事;任何事都必须适用当时有效的法条去解决。若非如此,不出事便罢,一出事,就容易雪崩式地发展而难以平息。

 

任何一件发生在社会上的事情,它们的发展过程都是有轨迹可寻的。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我们从“有事”这一方的角度看,可以总结出三种演变方向——
                             ↑→管控缺失→无法无天→多败俱伤
       风起于青萍之末→良好管理→相安无事
                             ↓→油盐不进→逆反心理→变本加厉

 

第一种情况的实例数不胜数,只要翻翻《共和国大事记》即可,此处不复赘言。

 

事情若是按照第三种情况发展,那就要看“青萍”的大小了:一般的事情,比如自来水涨价、楼盘价骤跌等等,经过“法律加人情”的双管齐下的处置,总能平息或不了了之。如果事情本身很大或被“放”得很大,比如流窜全国的PX项目,那就明摆着极有可能(甚至已有迹象)向邪性的方向演变。在微风吹起的同时或者之前,就要准备好一切应对措施,无论是扬汤止沸还是釜底抽薪,总之要防止风越过青萍之末。如若不然,小不“处”则乱大谋,最后通常要靠武警来收拾残局。

 

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尤其大事情,都必须施以针对性的管控。周恩来说“外交无小事”,其实内政何尝不是如此。一事当先,第一步是依法不让他们“萌出芽”来。法不到位的,加快立法。万一管理的对象“不买帐”,那就按法律执行。眼前有一个鲜活的例子:据《北京青年报》——
       『北京城管高考前劝停广场舞 大妈不买账继续跳
       丰台城管向广场舞大妈发倡议书 倡议高考期间暂停广场舞
       ……对于城管的劝导,大妈们并不买账,待城管走后,大妈们仍然选择调低音量继续跳舞。^
       李领队:我们也不会把音响开得很大,一般音量适中就行。两边都要互相理解,我们也争取不给居民生活造成麻烦,以后跳舞音量肯定注意,不会开太大。』

 

根据以上结论,我来分析城管处置措施的得失:首先,查阅已有的法规可知,高考期间对考生的保护力度是很大的——最后三天中甚至禁止建筑工地夜间施工,民间更是自发地在考场四周封路。其次,由于修法的滞后,广场舞噪声对考生的干扰没有写进相关法规;但是根据法理,增补高考期间禁噪声的范围是不言而喻的。再次,既然现在手里没有太有效的制约手段,城管就应该把现有法规的效用发挥到极致——不是你说了“不会开太大”就算数,我用仪表,分分秒秒监视你,坚决阻止矛盾的激化。最后,所有各方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此类纠纷演化到这个地步,已经是“萌芽状态”了。以中国之大、舞场之多,何时何地引发考生(特别是那些想逃避的、自知考不上的)与大妈的冲突乃至流血事件,并非不可想像。

 

或曰,他没犯法也要查吗?我答:嫌疑人在真正犯法之前,大都有蛛丝马迹暴露出来。这些迹象,不可能全部是合法的。抓住一条,就可抽丝剥茧,厘清本质。也举一例:据《新浪新闻中心》——
       『农民自创山寨“联合国维和部队总司令部”,宣称享有特权并可寻宝藏,组织遍布云贵川等省,成员涉及数百人,警方屡查难禁。
       ……他们不仅敢于去监狱提犯人,而且敢在银行存假币、坐火车不给钱、骑摩托车不带证。
       ……发现了一则冒充联合国维和部队官员行骗的奇异故事。而记者调查发现,利用该身份行骗的故事,已发生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河北等十余省市。每则故事都有着光怪陆离的荒诞色彩。
       “我们明知他是诈骗,但拿他没办法。诈骗罪必须要有受害人,但没有人报案。”
       警方当场查获了余XX伪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毛泽东主席令”、“中国联合国总部”等印章12枚,伪造的证明文件87份。但这些证据仍然不足以让余XX获罪。』

 

对这样一个以身试法的诈骗集团,既有那些众人添柴(入伙、租给馆舍、卖给违禁品)的助纣为虐,还有那些放任他们在眼皮底下行骗的检察官,居然浅“问”辄止,放虎归山。应该说,他们若不是真糊涂,就是装祸殃(沪语。假痴假呆之意)。

 

最后特别要说一说我对国情和民风的认识。以我对社会、政治的肤浅了解,我知道自由的开放、民主的施行都是要以法制建设为先导的——没有健全的法制,谈何货真价实的自由民主?兲朝的法制体系很不完整,在这种情况下,已开放的一点点民主自由并无法律加持;一旦有点风吹草动,即使微不足道的冲突也有可能酿成一场泼天大祸。若问为何会这样,皆因从上到下的法制观念非常单薄。

 

兲朝的官,试图通过开放一些小自由、小民主以安抚人心。也许他们心中以为,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微风不足以掀起大浪潮。殊不知这些年来的社会现实证明了:一只蝴蝶振翅,偶尔也会引起一场龙卷风!   

 

兲朝的吏和草苠,享受不起真正的民主自由。对于民主自由的基础——法律,遵守不自觉,情绪有抵触,是所在多有的事。其中很多人(包括区区在下)不愿、不能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少数人则“敢于”挑战法律以逞能。西方法治国家的公民,大都敬畏法律,令行而禁止;兲朝子苠则很多都具有“大无畏精神”。试看:即使在严处之下,醉驾、殴医、袭警的案子此伏彼起——打了城管更像鲁提辖一样感觉荣耀。为此,执政者必须有足够的敏感度,当一些人在社会事务中对法律不以为然、不惮频频碰线之时,就要警惕了!

 

P.S. 20140609
       『据台湾媒体报道,纪姓老翁搭公车没位子坐,要求1名年轻女子起身让座遭拒,竟口出秽言、掌掴对方,甚至在众目睽睽下,直接坐在女子大腿上,强迫让座,女子不甘受辱,认为老翁假藉让座之名,趁机吃豆腐,涉嫌性骚扰。台北地检署认为老翁行为不构成性骚扰,依伤害、公然侮辱、强制未遂、恐吓4罪起诉老翁。(引自台海网)』

posted @ 2014-6-7 0:18 Saturday sslab 阅读(631) 评论(1)

我忘了是否说过“方五斜七不斜七”的典故,这里就来讲讲:电影《当代鲁班》里有一场戏,男主角的师傅在造房子放大样时,口中念念有词:“方五斜七不斜七,中间差个大概其,说是大概其,其实差不离儿。”这口诀翻译成算术语言就是:“正方形的边长为5的时候,对角线约为7。却不是恰好为7,还需要放出来一点。放多少,心里有数。虽说是‘大约莫帐’(沪语。意同‘约莫’)的,但还比较准确。”

 

七边形的故事是这样的:我在工厂赚饭吃的时候,有一次一位老师傅要做一副管道“法兰”。他向同事讨教圆周六等分的方法,一人吃他豆腐:“格里厢有公式呃。要学伐?要学一包牡丹牌。”于是他决定争气,自己捉摸。半天以后,打孔位置画好了。旁人一看,画得倒是挺匀称的,可是一数是七边形,都说“侬结棍(厉害),阿拉算不来”。这位仁兄要面子:“七边就七边唻,只要拧得紧就可以了嘛。”

 

刚才看《魔屋奇装》,见一班学家装技工的学生对于画一个八边形有点“吃酸”,后来还是一位好学生用三角函数计算了出来。我看了有些好笑:至于这么“小吃大会钞”吗?——用简单的计算器(比如手机里的)算出圆的内接正方形的边长,不难吧;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出内接正方形的4个顶点;用直尺连接边长的中心点与圆心,在弧上得到另4个顶点;连接这8个点,八边形就出来啦!

 

我都不好意思卖弄算法赚一包牡丹牌:圆直径的平方,除以2,开平方,即为内接正方形的边长。现在是什么时代?已经用不到“斜七不斜七”了。

posted @ 2014-6-4 21:38 Wednesday sslab 阅读(784) 评论(2)

我27日刚提到邪教。隔了一天,山东招远市偏偏发生了“全能神”分子殴打无辜女子致死的恶性案件。我是读过一些历史的,知道邪教的能量和历朝历代由邪教所造成的祸害。为此,在这里要说几句我的思考。首先下一个定义:凡在三大宗教之外冒出的任何道、会、门,凡在三大宗教之内冒出的任何现凑的宗派,都是邪教。

 

我一贯秉承先祖母的教诲:人多的地方不要去轧闹猛。头十几二十年,中国人发明了很多“功”、“拳”、“舞”之类啸聚“钢铁山林”的玩意儿。后来,“功”是没落的没落、潜逃的潜逃;但是“拳”同样是不祥的东西——清末不是有义和拳吗!现在有的地方,对“舞”很宽容,广场大妈们被护着、哄着、宠着。据说澳大利亚甚至打算“引进”广场舞。好呀,试试吧。要不了三年二载,不弄出个“红灯照”来竞选总理,算我这一卦掐算不灵!

 

所以,我的立场很鲜明:与其养虎为患在先疲于处置在后,不若把它们扑灭在萌芽状态。只要是属于明令禁止的组织,如邪教和传销,发现露头,一律严办。现在,对传销首脑分子,并无足具震慑力的法条制约,应该争分夺秒地走完立法程序,在他们头上悬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另一方面,一切行动必须依法,万万不可授人以柄。网上广传的『官长说“六四”被捕的女研究生在狱中遭lj是罪有应得』的话,希望它真的只是谣言。 

 

还有那些尊奉无冕教主的团伙,如“疯狂英语”集体跪拜、狂野“锤子”怒砸冰箱,离嬗变或只几步之遥。要时刻盯紧其中的活跃分子;一旦有出格的言行,就有必要请为首为头者饮茶喝咖啡,好好谈谈了。至于广场舞,也要看牢了:一则防止“大姐”、“大哥”掺乎进去;二则当心她们的“佳木斯舞”走样到“菲律宾”(沪语把十万八千里的偏离都称作“菲律宾”,如“调头歪到菲律宾”、“霉头触到菲律宾”),带上政治颜色……

 

P.S. 20140610
     『6日,记者从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公安分局获悉,该警方通过摸排调查,抓获15名“门徒会”邪教成员,缴获部分传播邪教工具。目前,其中12人被刑事拘留,3人被行政拘留。
       今年3、4月份,该邪教组织利用晨练、傍晚锻炼时间,在东胜区部分广场、公园、居民区等公共场所公开聚集,期间共出现几支不同的“天堂舞”群体,打着“传福音、治百病”的幌子,呼喊“奉主名,行异能、赐米面、赐粮油水”等口号,通过扩音设备播放“灵歌”,以跳“天堂舞”健身的形式,吸引群众围观。(据《中国新闻网》)』

posted @ 2014-6-1 23:38 Sunday sslab 阅读(551) 评论(5)
«...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