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春二月就在眼前。早晨开窗闻到春的气息,脑海中自然而然地飘入了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全诗既质朴又形象,确是应时吟咏的佳句。

然后思绪发散到了剪刀:唐代的剪刀,以并州(今之太原)出产的最有名,故而剪刀时称“并刀”。
001oECD5zy76eqUutEx15&690.jpg

二.自兹伊始,后世诗人经常以剪刀或并刀入诗,来描绘景色。比如宋代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
       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又清代金农的《柳》——
       千丝万缕生便好,剪刀谁说胜春风。

又乾隆的《剪秋萝》——
       秋萝底把并州剪,应制仙人霓羽裳。

三.也有人想去剪瀑布的。比如元·杨维桢的《庐山瀑布谣》——
       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烟【佳句!】。

四.更有很多骚人墨客把剪刀或并刀作为描绘各种非实在的对象或难以捉摸的情感之道具。比如宋·陆游的《感旧》表达愁思——
       闲情【这里指闲居中的各种回忆】何计都除尽,为觅并州快剪刀。

又陆游的《秋思》表述秋景——
       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又宋·姜夔的《长亭怨慢》表达离愁——
       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又宋·黄孝迈的《湘春夜月》表达愁痕——
       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

又宋·汪元量的《卜算子》表达相思——
       安得并州快剪刀,割断相思路。

又清·陈维崧的《南乡子》中形容秋风——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

又清·顾太清(女)的《金风雨露相逢曲》表达思念——
       并州快剪寄将来,剪不断,相思萦绕。

又清·周婉如(女)的《蝶恋花》表达旧恨新愁——
       妙句如仙因病懒,归【按:疑为“旧”字之讹】恨新愁,事事思量遍。云髻半欹帘半掩,此情欲借并州剪。

又近代·齐白石的《秋藤》表达秋光——
       老年笔胜并州剪,剪取秋光上剡藤【一种著名画纸】。

又近代·张琴的诗句表达保卫国土——
       劝君莫试并州剪,一寸河山一寸金。

五.由并刀又联想到上海:其一,上海土产日杂中没有好剪刀(张小泉品牌创于杭州),但出过名刀——《上海县竹枝词》写道:“清初刀造濮元良,家住南城善制钢。近日用场钢倍火,精锻制造法非常。”老上海人给予“濮万顺”铁匠铺打制的菜刀一个美名,称为“濮刀”。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外地人不知原委,望其形、谐其音,写作“薄刀”。

第二个联想更是把并刀与上海联系在了一起:先是晋索靖,他观赏顾恺之画作,赞叹不已——
       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 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

接着是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用了这个典——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最后还有明朝的大文人陆深,致仕后回到浦东隐居(其地因之得名陆家嘴)。在他家里,推窗即见吴淞江水,所以自豪地写道——
       黄浦湾湾东转头,吴淞江下碧如油。不用并州剪刀快,水晶帘下上西楼。

六.@刚哥指出:『上海有“半凇园”的地名,应该是取杜甫诗意来的。研究党史的朋友应该知道1920年湖南新民学会的人在上海开过有名的“半凇园会议”,青年毛泽东在场。』
posted @ 2017-2-26 21:23 Sunday sslab 阅读(681) 评论(0)
【原标题】二十五年前就预言了,膜拜
二十五年前就预言.jpg400.jpg

【我评】有图有真相,不由人不信。

《江姐》里饭馆老板娘唱:『共产党里能人多哟呵……』真是这样。
posted @ 2017-2-20 23:24 Monday sslab 阅读(494) 评论(1)
日前网上有一篇帖子,传播华为正在清理34岁以上员工的消息(网称34+事件)。我不必看后续的报道,就可以言之凿凿地断定:这是低智商的谣言。因为,万一传闻属实,那只有一个解释:任总裁大权旁落了!

有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叫“企业文化”。常在“见面会”上,看到不开眼的雏儿问掌门人:“你们的企业文化是什么?”猝不及防的CEO往往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回答:“以人为本”云云。

根据我冷眼相看,企业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咬的和拱的——你养了一群狼,让他们攻城掠地,此类战略往往起效迅速,短短几年就能扩张为业界翘楚;但是,你也得时时提防:一旦他们相互之间撕咬起来,那就可怕了。这种情况,中国企业特别要警惕。

另一种是放养的猪,漫山遍野地拱食吃,有的一拱就是几十年(比如液晶显示器)。这样的业态,虽然成功率低、见效慢、难以暴发,但内部人与人的关系不会那么你死我活,更不至于堕落到以34岁为界,一刀切得血淋带滴。

或曰,34岁爬上,却出不了业绩的人,难道也不可以抛弃吗?我鄙夷这类目光短浅者——在事业上,做得起无用功,经得起多数项目(以及员工)的失败,这才体现了先行者的素质和资本的力量;否则,社会还要大公司干什么?

时下的国人,倒是很认同“抛弃”行径的:那个把刘炜弃之如敝屐的前战友-后老板『混混下三滥』(原上海俱乐部副总钱安柯的评价),不是即将履职中国篮协主席么!

作为对比,就要讲到华为前头的一座大山——苹果。话说苹果也奉行“抛弃”原则,那么他们抛弃什么呢?

2010年6月,乔布斯在第八届数字会议(D8)就完全抛弃Flash的决定回答主持人的提问,他说:『我们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关注那些前景光明、有发展势头的技术。这样的选择让我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我们就不必啥都关注了,把精力全放在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上,把它们做到“卓越”,而不是分散精力啥都做,这样顶多只能做到“及格”。』然后他列举了苹果最先做的那些事——完全抛弃5寸软盘带来3.5寸软盘、又完全抛弃3.5寸软盘、完全抛弃串并型接口带来USB接口……每次这么做都被人骂『疯了』,最后他给出了自己的结论:『你必须选择有正确发展趋势的技术。』


你看,这就是区别之所在。

posted @ 2017-2-17 20:42 Friday sslab 阅读(584) 评论(1)
距离《爷有娘有不及自有(上)》贴出,已有2个多月了。经过挂“万”漏“一”(这个比例不好乱形容)的下载,终于在腊月廿三祭灶的那天,把“或许有用”以上级别的数据全部抢救回传。现在我自己的存储专用硬盘已“开盘”,360作恶的后果终于大体消弭。因此在这里把上次的记叙补齐。

第五部  火中夺栗
在文件回传过程的末段,揣摩到此云盘可能设置了限速机制:对于170MB以下的(就我所观察到的)文件,能以110KB至140KB的速率下载;当遇到大文件,就下降为60KB至70KB。

为了对付它,我心生一计:在回输视频文件时,通过[优先下载]功能,造成“1个小文件带领4个大文件”的形势,来骗过服务端。一般情况下这办法大都能奏效。

第六部  留一条“双保险”小尾巴
随着辛苦抢救回来的数据日益增多,我也越来越胆战心惊,怕硬盘损坏——在我手里,已经坏过4块硬盘了。为此,计划用一块SSD(固态硬盘)换下索尼笔记本里的500GB硬盘,来对新建立的共享云盘进行二次备份。只是当下正值SSD价格疯长之际(什么原因?问人民币去!),据说过去的4个月里上涨了接近30帕;又说估计下半年会有一波价格调整;想来我也只好持币观望了……
P.S.
台湾人把百分之几说成“几个帕(percent)”,我觉得写、读两便,值得学习。

第七部  USB3.0
在这次大规模搬迁数据的过程中,痛感USB2.0端口的传输速率太低了!我遂在主机上加装了一片“Express转USB3.0”卡,又买了一具3.0的U盘,以期提高传输速率。虽然属于权宜之计,但这是秉持我一贯的消费理念:先用起来再说(几年后再更新电脑,USB3.0肯定是标配了)。今后,在“玩”的过程中产生需求时,还会逐步把所有U盘、易驱线(硬盘外置时需用)和其他有升格条件的USB设备都提升到3.0版。

对照试验的结果是:令拷贝5GB的视频文件,东芝2.0 U盘用时27分25秒,而三星3.0 U盘用时2分32秒。

第八部  私人云
新增加的存储专用盘取名“私人云”,我打算把它设为共享,就上网我查询教程。大概由于Win 10在共享硬盘设置方面动了什么手脚,搜索引擎中浮在表面(前2~3页)的答问和“经验”竟无一有用。专业性太强的任务,还得求教“老师傅”;在沈潋的指导下,我顺利地将“私人云”映射到了家里的各台电脑当中。

『天地悠悠,我心纠纠(《画皮2》插曲里的句子)』。到了这一步,可以说,这次伤筋动骨(当然也是脱胎换骨)的变革基本尘埃落定了。
posted @ 2017-2-15 14:06 Wednesday sslab 阅读(557) 评论(2)
昨天出门,看到卖外货的邮局门店和迹近废弃的电话亭,各有一个创想——
一.邮政如果做海淘,有很多优势:首先是可以给出一个确定的“团购平均税率”(没这个术语,我自创的),不再像过去沈潋给我邮寄物品那样,直到提货时才知道是否被抽中补税(据说海关是放几抽一)。

其次,客户可以到各个支局的门店去看样、交钱预订,完全绕开支付宝,不但节约了一大块成本,而且是现金交易。

再次,让海淘业务与邮政银行挂钩,能大大促进老年客户的消费欲望和购物便利性。

最后,结合我以前的“老头老太做最后一公里送货员”的创想,也完全绕开了快递行业——只是,必须对这支兼职队伍施以严格的管理。

二.现已沦为鸡肋的街头电话估计早成了电信公司的一大负担。在不远的将来,与其黯然撤除,不如来个脱胎换骨的业态转换:做成一个刷卡(投币)计时的Wi-Fi热点,1元钱使用3分钟(良心一点的话延长至5分钟)。这样,像我这样手机不开网络功能的机主,在街上突然需要上网时,就可以很安全、很方便、很令人羡慕地以4G宽带查询各种商品和服务。尤其,“在阳光下看不清屏幕”这个人人会遇到的困惑,自然而然地一扫而空了!
posted @ 2017-2-12 18:30 Sunday sslab 阅读(502) 评论(0)
去年,不知怎地翻出这篇旧稿。看到是写元宵节的,就批上“2017年再说”,扔到《没有完稿选题》中去了。2017年刚到,我就把应该在今年写定的各篇初稿(如“世界青年联欢节”等)都提取出来,改好后按时节贴出应景。今天是元宵节,到了这篇小文问世的时机了。

以前我在江宁供职的学校,是在一家“上元宾馆”的基础上改建的,所以对“上元”及相关的习俗有一些搜求了解。上元节就是元宵节,有“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这是道教的“三元”之一(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即盂兰盆节,十月十五日下元节称为水官节)。我在江宁过了5个元宵节,每年这一夜的吃食,都是超市里购买的“三全凌汤圆”(“凌汤圆”独立打牌子时我就吃过,感觉上比被收购后的味道好),通过对吉言的膜拜,求得三代(自家、儿辈和孙辈)的十全十美。

北方人元宵节吃“元宵”。元宵这种以糯米粉包裹馅料的团子,其历史据说可追溯到南北朝;至少到了明朝,“元宵”的称呼已经普及。另外,大约在宋朝,明州(现宁波市)人发明了汤团。想想宁波汤团一贯的赫赫声名,我愿意相信这个历史沿革。

1916年袁世凯登基前,北京的警厅通令全市卖元宵者,改“元宵”为“汤圆”,并在店铺前书写“汤圆”二字,以引导市民改口。原来,袁氏亲信认为“元宵”音同“袁消”,于新皇帝不吉,因而改“元宵”为“汤圆”(引自《民国趣典》)。

其实“亲信”们犯了食古不化的毛病,他们不懂:北方的元宵与南方的汤团有着本质的区别:元宵不是包的,而是将一团固体馅料在干糯米粉中“滚”,一层层地裹上,滚到核桃大——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与“摇煤球”的做法如出一辙。我在盐城买的“藕粉圆子”,就是看着店主在一个大竹匾中用“筛”的动作来回滚出来的。

南方汤团用的则是用的湿糯米粉:巧妇们将“粉头子”(舂糯米粉结束前剩下的那一小碗碎米)熬成粥汤,代替清水和面(这里的“和”是动词),这道工序,沪语叫“揉糯米粉团”,注意“揉”的念法与沪语“肉”的发音相同。粉团揉好后在手间捏成“小盅”,纳入松散的(比如豆沙)或搓成小团的(比如黑洋酥馅)馅料,再收口、搓圆。整个包的过程称为“裹”。

有人记载丰富多彩的元宵馅儿,如白糖、玫瑰、芝麻、豆沙、桂花、核桃仁、百果、枣泥等。汤团似乎没有那么多的花样;我家先祖母和先母习惯用三种馅料:豆沙、枣屑砂糖和鲜肉。至于店家用芝麻粉、白糖、猪油制成“黑洋(这个“样”字可能表明它是机器拌和的)酥”、“黄洋酥”出售的历史,估计不长,应该比先母“学艺”的年代晚。裹成的汤团分别搓成长圆的(形似胶囊)、圆的和带尖的形状,以利选食。在我家,不论何种形状的汤团都叫“圆子”。
posted @ 2017-2-10 23:59 Friday sslab 阅读(520) 评论(1)
今天立春。关于立春,有个亘古神说;《晨报》记者王漱玉于20150205就此写过一篇踏实的报道,以下摘录——
       『昨日11时58分27秒立春,传说当立春时,升起的地气会将坑内羽毛顶出。昨日,有网友在立春时辰做这个小实验,结果没成功。
       微友“清扬”在其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话:“据说立春之时,在田野上立一空心竹竿,内放一片羽毛,羽毛可飘出,真想去田野做这个实验!”
       家住邳州市八义集的微友“风沙渡”正好放寒假在家,他决定亲自试验一把,并向网友作现场直播。
       “我刚才问过我爷爷,他说确实有这么一说,竹竿内放羽毛,立春之时阳气上升,上升的地气会将羽毛顶出来。”微友“风沙渡”说,“我爷爷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在地上挖一个小坑,在坑里放羽毛,上升的地气也可以将羽毛顶出来。我家里没有竹竿,我打算做后一个实验。”
       据了解,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古代有个传说,立春快到来的时候,县官会带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去田野里,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鸡毛等放在坑内,等到了时辰,坑里的羽毛、鸡毛就会从坑里飘出来,飘出来的时刻即为立春的时辰,开始放鞭炮庆祝,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2时25分,在微信朋友圈里,“风沙渡”公布了他的实验结果:没有成功。“传说就是传说,这个羽毛它到底能不能飘出来,说到底是古代劳动人民编出来的故事……”』

今天下着小雨,亲自验证是做不成了(其实我压根儿没想做),就做了一个极端试验:在电热油汀上扣一只薄膜手套,看它能不能被“阳和”之气吹起来。

等了半天,手套非但没有飞升的迹象,甚至也没鼓起来!
没吹开.jpg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摇唇鼓舌,煞有介事地传播谬种;以为不出门的秀才真能知天下事。对比他们,我更钦仰张衡、诸葛亮、祖冲之、徐霞客等崇尚实际的先贤——我纪录了此刻脑子里浮现的几位,肯定是挂一漏万。

我儿时,还听过一位“万宝全书”讲的一种更玄妙的立春奇观:竹筒不是内置羽毛,而是在筒口蒙一张竹膜,等到立春时刻,“上升的地气”会将竹膜胀破……
posted @ 2017-2-3 11:23 Friday sslab 阅读(1026) 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