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与几位经年未见的老同事小酌叙旧,筵开“新梅龙镇”,事先定的团购套餐,五人一桌,连点心和酒水,共花费230元——在如今的南京西路上,想这样便宜地吃一顿,是极难的了。席中有位老哥,以前家住老梅龙镇对面的公寓里,是那边的常客,对这家的菜肴是足具资格点评的。我们一致认为:几道菜品均达到了厨房出菜规格,并无显失水准之处。用一句行家的评语来说,叫“还可以吃吃”(我以前谈到过这句话)。内中有一只“酸辣汤”,特别可口。我那老兄说:“假使里厢加几根火腿丝,可以达到六十几年前的水平了。”

 

夫人心好,有了好吃的要跟姐妹们分享信息。谁知她的四妹次日回答:网上去查了,见评价很差,决定改到“有名”的旋转餐厅去吃。我听了夫人的转述,不禁摇头苦笑。

 

现在有帮自诩为吃客的户头,也想玩一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各种媒体上的各色排行榜,哪儿哪儿都有他们。可是,吃局这行门道,是要吃过,才有绝对标准;要从前吃过,才有相对标准。黄口小儿,不知过去未来,凭什么“粪土当年‘燕宾楼’”?

 

可笑我那位小姨,不听老人言,偏要相信网上的耳食,以为“别人嚼过的馍”才有味道。要怪也只能怪她没生个吃好食的命。叹息之余,也想为品食界提供一条行规:今后,凡未满一甲子功力的摇唇鼓舌者,一律扫地出门,不准他们冒充大“嘴巴”狼。

posted @ 2014-6-24 0:44 Tuesday sslab 阅读(611) 评论(0)

维昌兄推荐我读一篇《文革时期上海市民的衣食住用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c57826aa0101izcj.html,并命我看看有无可以补正的地方。大家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正”不敢当;不如我边读边记下补充和感想,最后辑录成文。

 

首先,这篇原文的序言我不喜欢:一句一掉书袋,一步一堆饾饤,显得华而不实。作者笔名“岑劳诗”,假如有学生把这样的笔法学了去,前景堪忧!闲言少叙,让我们共同进入回忆——

 

1,工厂里年青学徒的“津贴”是17元8角4分(也不知那个精算师算出来的!),当时流行的说法是:你花4分钱乘车到商业街,用17元8角买一双温州(当时兲朝唯一敢出“真”皮鞋的城市)皮鞋,然后穿着新皮鞋踱回去,一路显摆;一个月的收入正好“滑塌精光”——温州人厉害就厉害在这里!

 

“765皮鞋”做工搭浆(当时曾爆料:有黑心老板用马粪纸做衬里),穿着又不“扎台型”。一般青年宁可买3元多一双的“松紧鞋”(时称“懂经鞋”)来穿;余下3元多的差价攒起来,等存满17元8角时,“一步到位”买牛皮皮鞋。

 

2,学徒满师后的工资是分档的:普通36元,“表现不好”的只能拿33元。扣下的那3元,加给“头头”们赏识的“积极分子”。我曾被许诺重点培养,后来发出许诺的那人倒了,我终于没有拿到那代表“前程”的3元钱。

 

3,说“男式‘罩衫’蓝、灰两种颜色”,有点偏颇——也有米色的、豆沙色的卡其布(又细分成较便宜的“纱卡”和较细洁的“线卡”)。此外,相信大多数人(包括我的同龄人)不知道:蓝、灰两色是开国之初由政务院颁布法令规定的——中国人民的服装,男式为中山装、女式为列宁装。服装颜色为蓝、灰二色。西方蔑称国人为“蓝蚂蚁”,出典之一盖在于此。

 

4,大约从1959年开始,服装业的打样师傅就开始发明各式各样的“套裁”技巧,务求把一块布料的每一丝每一缕都物尽其用。当年出版的不少裁剪教材,“套裁”乃是第一号召力。

 

我曾于1970年前后在南京路服装公司买过一件衬衫,叫“战斗牌”还是“红旗牌”我忘了。回家打开包装,见袖身是两块布料拼接的。心里一气,跑去找他们理论。无奈对方回答“阿拉卖的衬衫侪是格恁呃!”你也拿他没办法。

 

女孩子们把套裁技艺发挥到了极致:姐妹淘凑钱买一条拉绒棉毯,刻意打样,竟能裁剪出两件女式短大衣。许多准新娘都会遍访高人,为自己添一件这样的嫁衣。

 

5,“劳保”纱手套拆开结成“毛衣”,则是几乎每个家庭主妇都会做的副业。我家至今还能找出条把这样的“保暖纱裤”。 偶尔还能翻出只把纱手套,就藏到碗橱里,准备端午节拆出多股纱来扎粽子。 

 

6,我们车间某年发过一套柞蚕丝的工作服(别羡慕。大家都心知肚明:要怎样恶劣的工作环境才能“享受”这点“劳保”!),我买一包染料染成藏青色,又请夫人帮我改成了春秋衫。至于工作服,另外购买人造棉自己做一套。

 

7,所谓“节约领”,是“学名”,写在标价票签上的;上海人直呼其为“假领头”。这东西可能是受西洋演出服装的启发而制成。看过《马路天使》的朋友大概还记得:“外国吹打”的制服,领头是双层的——里面有一圈可拆卸的布料,穿上后看上去好似衬衫领子。

 

中国刚开始恢复西装的主流地位,上海便得风气之先。我在纺织局的一位同事曾经看到这样一出活剧:在一个档次不低的场合,一位仁兄穿一身笔挺新西装、领带照样打出温莎结。妙的是,他没“衬”衬衫,而是棉毛衫加假领头……

 

8,涤纶混纺布料,刚上市时商品名叫作“的确凉”。后来,消费者抱怨这东西名不副实,穿着闷热异常。于是,有关部门把它正名为“的确良”。

 

9,“毛的确良”(时称“毛的”,“的”念di)裤子洗涤时若采用“皂液浸泡+板刷轻刷+盆水漂洗+悬挂滴水(那时没有甩干设备)”工艺,可以一直保持笔挺——我现在还这样洗毛的西裤,为的是偷懒。

 

此物的缺点是膝盖处会摩擦起电,穿一会儿就会沾两摊灰尘。

 

10,那年头大肆开展“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不少人因打击别人“有功”而获得提拔。当时煤气公司有一则“先进事例”:一个抄表员在用户家里发现了蛛丝马迹——熨斗底面有一圈火烧印子。他就吃准这家在走资本主义道路做地下裁缝。后来的事报道上没提,但我也能“吃准”一点:这种东西,死了还会有人咒他!

 

11,那时,若自报家门说住“南西”(南京西路),是最海威的。

 

最厉害的地域歧视针对“著名”棚户区,比如“虹镇老街”。西区的上海人又把这种歧视扩大化,遂有“大杨浦”、“下只角”等蔑视性称呼。

 

12,我在工厂时,一位同事退休,他的女儿从乡下过来“顶替”,顺便把老婆也接上来。于是在虹镇老街买了半间棚户,耗资800元,现在肯定已经“动迁”成几房几厅了!

 

那时,上海人最艳羡的是宛平南路的“华侨新村”。当然,那是要用外币买的!

 

13,上海的住房,在前17年已是越来越挤;等“抢房”风潮后,更是遍地“七十二家房客”。有些老式石库门房子,房间与走廊之间是板壁相隔;门口外走廊里排了两三只煤球炉。我的呼吸系统过敏,到那样的地方去,会被烟气熏得透不过气来。真不知道那里的住户是怎么活过来的。

 

14,那时流行“调房子”,很多地方都自发聚成换房集市。几乎人手一块硬纸板,上面开列自家的条件和调换要求。有算计的户主,通过一次次调换和补贴一些差价,能把陋室一再升级。比如“灶披间”换成亭子间,再换到前楼……

 

15,在外滩恋爱角,其实大多数人是坐在防汛墙上的。黄永生的描绘最传神:『有呃手搀手,有呃头碰头;有呃腰里搂,有呃搿牢头。恋爱文明要注意,忒过分,别人要倒胃口。』

 

16,原文没谈及结婚户的家具。那时,小青年婚房里的家具主要有三个来源:家长传下的硬木“老货”、买了杂木后请师傅“打”、买套头“房间”(业内对成套家具的称呼)。

 

那时,传代家具多为红木的。自打的家具以“捷克式”最流行(上海话叫“行”,音如沪语“杏”)。“文革”末期开售的商品家具,主要讲究“贴皮”:我买的是水曲柳纹的,维昌兄的那套是柚木纹的。

 

顺便说一句,我买那套家具时,全家动员,在店门口轮班排队超过三天三夜!

 

17,办喜酒,不准超过10桌。我在南京时的老板说,他们当年结婚时采用的战术是化整为零:第一天10桌请女家亲友,第二天还在同一家酒店,再办10桌请男家方面的人。

 

18,说到爱护自行车,我的同事长春兄可谓另有一功:他自己到虬江路旧货市场,从与摊主拉关系开始,直至成为远近闻名的人物;他购齐零配件,自己组装(那时没有DIY一说)脚踏车,逐渐变成自行车的土专家。他的车子永远锃光瓦亮,盖因他勤于擦车。尤其下雨天上班后,一定要利用工间休息的片刻时间擦车。先除去泥浆,再抹干,最后用沾油的软布仔细地“上光”——宁可下班冒雨回家后再擦一遍,也不让爱车在9个小时里生成一点锈迹。

 

也有一些爱车人士,学习北方人偏执的节俭习惯:买辆新自行车,不少人会同时买一种约1寸宽的彩色编织带,把三角架包扎一个严实,真正做到滴“水”(漆水)不漏。

 

19,说一出“文革”末期的悲喜剧:平日上班,夫人乘车,我是骑脚踏车。中班下班,因路上极少警察,所以我把她“荡”回家。日久天长,她练得一身好功夫,不拽不推不颠,嗖的一下就坐稳了(后来抱着孩子上车也这样)。某天深夜,某警察大概香烟钱没着落了,拦路“捉”自行车带人的。我们二人被抓个正着。我好话说尽。那老头无动于衷。正僵持着,又过来一辆带人的脚踏车。那哥们大概想乘机擦身而过,谁知警察叔叔的革命警惕性就是高,二话不说,扔下我们,去追那个倒霉鬼了。看热闹的路人见状,连忙撺掇我们快溜。心思缜密的好人还关照我们:“快点穿小路,防备伊杀回马枪!”

 

20,在武装部、保卫处、军体俱乐部等单位工作的人员,有机会开摩托车。有一次在虹口体育场,有一场与“非洲兄弟”的足球赛。开哨前,一辆摩托车驰来,停下,开车的很神气地把手往身后一挥:“下来!”见没有反应,回身一看,后座上哪里有人?!于是在众人的哄笑中匆匆返回,“捡”人去也。

 

21,我与火车少缘分,所以59多岁来回于南京时,几乎每次都会犯“火车站综合症”(这我以前已述说过)。“文革”前期,国务院传令:凡学生“大串联”,坐火车、住宿、吃饭等一律免费(多么高明的调虎离山之计啊!)。我跟着一帮同学到了北京。出发前在“北火车站”候车时,一位老者操着浓重的宁波话让我帮他核实车票。听他不断强调“快车!”、“快车!”我不由得为他感到一丝凄凉——现在,哪里还有什么快车慢车?都是“强盗车”!

 

我大弟在“大串联”中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串”,直到新疆,回家时在火车上“抢”到一个座位。那部火车同那个年代的每一列火车一样,走走停停,足足用了五天五夜才到上海。他下车时,小腿几几乎和大腿一样粗了!

 

22,不说之前的“反右”,单说“疏散城市人口”(口号是:“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再城里吃闲饭”)和“建设三线”等非理性运动,不知使得多少夫妻分居两地。这样的破碎家庭,几乎年年都是在为铁道部作贡献。而他们短暂的团聚,可以用一位过来人的话来概括:“旱的时候旱死,涝的时候涝死。”

 

23,从日用品凭票购买开始,一些掌握小权力的人就有了寻租的机会。尤其是凭卡供应的商品,比如豆制品,作弊是举手之劳的事情——拿笔在卡上虚应人事地假装勾划一下,嘴里唱一声“卖光啦!”,就把一旬的供应量卖给熟人了。

 

24,“文革”后期,副食品供应依然不见起色。有一年,传达关于猪肉供应的“精神”,说“两jin一hu”必须保证。市民听了立即倾巢而出,抢购猪肉,因为“两斤一户”实在太少了。“上面”听说,赶紧辟谣,说大家听错了,真实的意思是“两jin一沪”,即京、津、沪不能断了供应。尼玛,谁让你们不好好说话?!

 

25,有一次,偶然买一根奶油棒冰消暑。咬第一口,就觉得苦比黄连。回身去找卖棒冰的“老板”,他根本不用尝,把咬过的那根包包好扔在箱子角落里,换了一根给我,并解释说:“这是‘脚脚头’糖水做的,里厢糖精忒浓了,就会发苦。”

 

26,1970年代,我们的中班津贴是1角7,夜班津贴2角2。但是,“为了保障工人的营养”,规定中、夜班都只给餐券而不发钱。我在10年务工期间最娴熟的一段经典对话就是在卖饭窗口:“喫什呢?”“大排(或蹄髈、鸭子)”“啦一盆(都已切好、装盆)?”“璀比(“随便”的苏北话念法)。”——大师傅是苏北人,我则入乡随俗,所以两人都是字正腔圆的苏北话。

 

27,高温工人有盐汽水供应,每人每班1大瓶(630毫升)。我吃了10年,已被彻底洗脑:只认“正广和”出品的无牌盐汽水。至今我都不愿意喝那些甜唧唧的“盐汽水”

 

28,我厂食堂在一位复员军人的领导下,做饭还是比较用心的。那时,时常能吃到鲥鱼、回鱼等时鲜货,每客的售价只有3角5!

 

29,酒酿圆子是1角一碗,价廉物美。我们在“战斗队”里“战斗”晚了,会一帮子人一起去来上一碗。到后来,它竟成了大家算钱的“基本计量单位”。好比某人欠某人小钱,问是多少,回答说:“不多,4碗。”

 

30,日本NHK曾经播放过一个视频谜语:上海男人一个个拎着热水瓶在排长队;问在买什么?答案是零拷(沪语,零沽也)8分一杯的“光明牌”散装啤酒。后来,啤酒品牌日益丰富,但我还是偏爱抵挡的“光明牌”黄啤和黑啤。一直吃到患上痛风病,还不罢休。前二年开始感到饮啤酒寡淡乏味,遂改喝白酒或白兰地。本月与朋友聚餐时,忽觉“百威”啤酒味道极好,方知不是我的口味变化,而是低档啤酒的质量出问题了!于是从前天开始,每晚的小酒恢复为冰镇纯生啤酒一瓶——接下来,就该惦记炸鸡配套了^_^

posted @ 2014-6-23 1:03 Monday sslab 阅读(639) 评论(1)

昨天忙碌了一天,究其根源,是被网络运营商祸害的。

 

一,我不久前已写过:为了提高打开速度,经过比较,解除了搜狗高速浏览器的主浏览器地位,改用360极速浏览器,它配备的上网首页是《360安全网址导航》。前天在写作时用搜索,觉得不对劲,怎么搜索结果那么“扁平”?仔细一查,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上网首页已经悄悄变成了《360导航7.0版》(我肯定没有答应过此类升级提示!)这个导航页使用的搜索引擎只有360公司自己的“360搜索”一种。如此一个初出茅庐的东西,能力之弱是可想而知的。

 

二,我的电脑上安装有一个淘宝浏览器,专门用于购物。这样,购物时免受不相干的网页打扰,减小了银钱损失的机率。可是前天欲上淘宝为夫人订购商品时,突然发现淘宝浏览器竟然打不开《淘宝网》——没有页面,只有一条条蓝色、黑色的标签。我久未遇到这种故障了,好像这叫HTML模式吧?这浏览器开发之初的上网首页很好,后来用了外来和尚(UC)的导航页面,首先黑掉的竟是自家的淘宝网页。大水冲倒龙王庙,真是奇哉怪矣!

 

于是昨天就决定把这两个困惑一并解决了。首先在百度搜索和搜狗搜索中查找排位在前几名的《网址大全》,然后一一打开、试用。结果,《2345》、《好123》等几个导航网页,因只能调用一个搜索引擎(百度或搜狗或谷歌),理所当然地全遭淘汰。《k369》(沈潋和我使用的第一个主页)只搭载[Google]、[百度]、[必应]等4个搜索引擎,也不合我意。而我前阶段使用的《360安全网址导航》,则具有[综合]、[百度]、[Google]、[即刻]等5个选项,所以我决定还是把它找到、重新下载,并设为上网首页。

 

谁知过了一夜,事情发生了翻盘:我已锁定为上网首页的《360安全网址导航》,被毫无征兆地自动“升级”到上述《360导航7.0版》,搜索引擎的选择权又丧失了!没奈何,把[选项]中的[打开此页]重新确认一遍。重启机器,行了;然而不知在哪个节骨眼上,又被强制掉换了;不得已再确认一次。昨天就这样来回争夺了两次,今天趋于稳定,看来这“阵地”似乎保住了。

 

为了增加保险系数,又下了一个360安全浏览器6.3版(不同于当前的“极速”浏览器)作为备用。它绑定的上网首页具有[综合]、[360]、[必应]、[Google]、[百度]等6个搜索引擎可选,按理是很理想的,可是如同上文所投诉的:这个我很中意的页面,也会自说自话地跳转,也是没有规律可循。今天还在拉锯战之中,最终谁会赢,尚不好说。

 

P.S 20140620
经过一番挣扎,360安全浏览器6.3版还是犟不过暗中使劲的《360导航》,它变过来基本不肯变回去了。凭空分析,有两个可能性:首先,本机安装的《360卫士》中有一个《360网镖》,可能是它在从中作梗,坚持打开所要推广的上网页面。第二个可能是,我认可了《360卫士》关于清理机内垃圾文件的提示后,它把某几个保存个人设置信息的文件误删了。

 

我已无暇再去深究,也不想被360牵着鼻子走。所以理智地(不是“一怒之下”)把原拟作为后备的360安全浏览器6.3版卸载了。此外还告诫自己:以后切记不要太相信《360卫士》的[一键清理],凡它给出的提示,必须亲自逐项审核。

 

接着又上网筛选能打开《淘宝网》的平台。经过对各种导航页面的逐一试用,最后发现只有《360》和《搜狗网址大全》能够胜任。鉴于前者已与主浏览器组成平台,所以就重新启用已淘汰的搜狗浏览器(它默认的就是《搜狗网址大全》)用作购物专用。由于殚精竭虑了一整天,事先考虑不周,最后在卸载淘宝浏览器时忙中出错,忘了导出收藏夹。不得已,重新安装了一遍淘宝浏览器。还好,幸亏我在删除时没点[删除本机上保存的个人配置和数据]。装罢、 打开后,把收藏夹引导到新的购物平台上。齐活。

 

还有一点,搜狗浏览器另有360浏览器所不具备的[搜狗]、[搜搜]两个搜索引擎,可作为第二梯队储备,在必要时拿来补充使用。

posted @ 2014-6-19 0:23 Thursday sslab 阅读(570) 评论(0)

据《财经网》——
       『大连男候机被扇未吭声 抵大连后打到对方“糊一脸血”
       打人男子在青岛机场候机时,有两人到他附近寻找座位……旅客称:“当时,两人的一方态度十分嚣张,打了那个男子两个嘴巴子,还不停地谩骂那名男子,但是那个人却一直没有吱声。”
       一名在机场【按:是大连周水子机场】门前等候乘客的出租车司机表示:“当时,一架从青岛飞来的航班在大连降落后,两名旅客在出了安检区进入大厅后突然发生冲突,大打出手。冲突其中一方是两人,另一方是一个人。反倒是单身一人的这名乘客占了上风,将那两人中的一人打得头破血流,还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

 

【我评】那俩小子就是活牛二,挨顿胖揍丝毫不为过。

 

而这爷们,性格坚韧、脑子飒清:在青岛机场还击,既无地利、人和之依仗,更要被机场保安按照反恐条例处置。当天回不了家乡不说,误了班机,还要被一舱乘客斥骂。等到了我的地头(所谓主场优势也),那就说不得道不起了,让你们明白明白出来混的基本法则。此番快意,也许会赔几个包扎费,但帮那两个不逞之徒的爹妈教育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孽子,也算是功德一件;俩小子因此能活满天年,亦未可知。这样的好汉子,有担当、沉得住气,是个做大事的人。我东海、南海的前敌指挥部,真有必要把此人招进去,当个战役级的参谋。

posted @ 2014-6-17 14:14 Tuesday sslab 阅读(560) 评论(1)

今天是父亲节。

 

每个时代的人,对“节”的认识相差悬殊。旧时的中国人,必须记住的是“三节两寿”——这个概括的说法又分为两种情况:『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脩一月,称为三节两寿。』另外,『清朝官场通行的送礼名目叫“三节两寿”。三节是指春节、端午和中秋,两寿是指官员本人和夫人的生日。』(以上均引自《360百科》)

 

我是连三节两寿也不关心的,遑论过父亲节了。记得沈潋的婚礼定在那年的父亲节,我开玩笑说要求联合国把父亲节改为双重的母亲节。现在最起劲的,不外乎那些电商:无孔不入的广告,唆使年轻人购物“孝敬”父亲。其实目下的社会现状,说穿了正应了上海的一句俗语:“孝子,孝子,就是倒过来孝敬子女!”所以至少对我来说,不要小辈的礼物,却愿意付出。今天没有礼品进帐;相反,不佞我还特地破费了一记,为夫人订购了一把体育锻炼用剑。

 

我觉得,与其在父亲节声嘶力竭地搞促销,不如大张旗鼓地宣传另一个节日——4月30日,是发源于美国的“国际不打小孩日”。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个节日啊!我相信,只要孩子们知道了有这么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特权日”,一定会奔走相告,并且理直气壮地告诉爸妈:无论自己怎么淘气,今天都不许打人。

 

这个节日的英文名称叫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其中Spank的意思是扇巴掌。我家半半调皮时,月妈会在他屁股上轻扇两下。谁知小鬼头竟觉得受用得很,涎笑着、模仿着,自己扇起自己来了。我想,先让他练练手也好,学会了,以后4月30日不乖的话,就可以开展“自助式服务”了^_^

posted @ 2014-6-15 20:59 Sunday sslab 阅读(584) 评论(0)

一,3月上旬,需要为夫人录一段《佳木斯集体舞》,于是下载一个《屏幕录像专家》软件。谁知解压缩后,一看是空的;同时却被植入了3个插件。其中一个名叫《武易传奇》的游戏,每次开机,它便跳出来索求[完成安装]。我使用强力卸载工具,却告知没有发现——是啊,我没安装,自然谈不上“卸载”。那几天正专注于一组连载,没工夫尿它。耐着性子,让它猖狂了几天。大约一周之后,《360开机小助手》终于“挺身而出”,提示我揪出这无赖,并废了它的武功!

 

二,前天,一台老而弥坚的东芝笔记本突然损坏——开机进不了系统,蓝底上显示满屏的警示:[Inserting an index entry with ID ****(不断递增的4位数字)into index $SII of File 9]。就这句代码,不断地刷屏,最后告知有10900条。  

 

我查网,见到不少“侪懂师傅”,在那儿大言不惭地误导菜鸟。馊主意五花八门,说要改善接触的、修复硬盘坏道的、重装系统的、拆下硬盘外接到另一台电脑用系统工具自动修复文件系统错误的、换掉硬盘的,都有!

 

有一位过来人感性地告诉大家:『有可能自检后会恢复正常,我刚刚还碰到这个情况,电脑自己好了,你耐心等等。』

 

另一位专家级的班主则理性地分析:『window\system32在dos状态下用chkdsk(checkdisk——磁盘检查程序)恢复79848号文件夹内的目录索引,由于该文件夹的文件很多,或磁盘碎片太多,因此chkdsk程序好像只有最后一排在动。坚定信心,10~20分钟它能为你全部恢复,不必重新安装系统之类。』既然人家这么胸有成竹,我就咬着牙“坚定了信心”:把屏幕合上,等它恢复。半小时后“揭盖”,果然已进入桌面!

 

赶紧运行磁盘碎片整理工具,显示C盘乱得一塌糊涂。但是电脑又中止了整理进程,原因是C盘可用空间只剩12%(应该达到15%以上)。于是又大规模地卸除应用软件,直至删除Windows里的帮助文件和字体文件,总算凑满了必须保有的磁盘空间。

 

这台“东芝”除了作为夫人的“蜘蛛游戏专用机”,还贮存着我的20多G的备份文件。让人心惊肉跳的是:它的硬盘是特殊接口,不能移到别的机器上使用,也买不到转接口外挂。也就是说,必须是这台笔记本“活着”,才能取出数据。我本来打算“暑促”时购一块固体硬盘,这样可以在新笔记本上换下一块500G的硬盘以供存储那些需要永久保留的文件。但据《电脑报》预测:此物年底会有一波降价潮,届时512G的SSD售价将跌到千元之内。所以,祈求苍天保佑,让这旧机器再拖上半年,然后顺利交班……

posted @ 2014-6-15 18:46 Sunday sslab 阅读(803) 评论(1)

昨天去看望一位老同志,聊到“老干部活动日”都干些什么。说无非谈论些家长里短、吹嘘些小道消息。近来则是每次在揣测退休金几时加——他们知道内情:是中央检查组,发现上海没有执行中央指令,两年多没有调高事业单位的退休金了,于是上海被迫贯彻。我一听,头寸碰得拢了:有个说发是要补29个月(长春兄见闻)——前两年加上今年的头五个月,不是正好29个月吗!

 

我正巧有亲身体会要分享,就告诉他最新的“进展”:据说这次提高养老金要增加帐面额的六分之一,我10号去取,果然已到帐。但是,这事的背后还有更搞轧的内幕:本来,本月8号开始,要陆续把上调的额度打到退休金借记卡上去;突然间“上面”命令停摆。如此就造成了四种情况:有一些人没加到(很多人这样说);有一些人8号打进去9号又被吊走(夫人的晨练同伴言);少数人取走了以后被银行电话追击要求返还(锡圭兄见闻);只有很少的“漏网之鱼”,总算是落袋为安。

 

我就属于最后那一小撮人。不过话说回来:即使找我我也不会尿他!我会告诉他:“我怀疑你是骗子骚扰。你说发错了,下个月扣回去就是了。你要我上门来还款,我可以勉强同意,但是必须给我报销车马费并赔偿损失——我目前在国外旅游,返回机票加上团费损失总共2万多人民币。你说负不负责吧!

posted @ 2014-6-14 14:50 Saturday sslab 阅读(585) 评论(3)

我记得,1950年代,在上海还残留着街头卖艺人。在他们演唱的行当中,有一种叫“滑稽谈唱”。谈唱什么呢?什合乱拌、低俗笑料。比如一首歌颂工人阶级的歌,被他们篡改成『火车翻筋斗,汽车香鼻头(沪语接吻之意),公共汽车额角头(沪语侥幸之意),老虎塌车触霉头』……

 

P.S.
刚才搜索到王克斌的《50年代的歌》,知道原来这首歌叫《我们和时间赛跑》,歌词是:“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装载着木材和食粮,运来了地下的矿藏。多装快跑多装快跑,把原料送到工厂,把机器送到农庄。我们的力量移山倒海,……”

 

如今,“滑稽谈唱”们油嘴滑舌耍活宝的遗风,已然被那些吃开口饭的人物继承着;若论功夫,也丝毫不比他们的前辈逊色。据《中国台湾网》——
       『“立委”黄XX在质询时指出,……粽子食材涨不停,台湾民众抱怨粽贵吃不起。
       “农委会主委”陈XX说,粽子贵了,还是有其它东西可以吃,可改吃茄子。』

 

P.S.
我若是黄XX“立委”,一定立刻推出一项“义卖”活动,卖的就是“茄子粽”。义卖所得全部捐出,作为驱逐特二“茄子主委”的基金之用。

 

在海峡这边的官人中间,像这票“主委”那样,在公众场合油腔滑调、胡说八道的东西,还真不是绝无仅有。我虽然以往零星抨击过一些歪理邪说,但远不如@作业本总结的详尽——
       『自主性坠亡、保护性拆除、休假式治疗、临时性强奸、轻度型追尾、试探性自杀、政策性调控、过渡性改革、合理性贪污、挽救性枪毙、保护性销毁、礼节性受贿、政策性提价、钓鱼式执法、确认性选举、临时性员工,普遍性无耻,习惯性装逼……恭喜,这个队列又增加一条:暂时性失控。』【注:四川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带女下属开房弄丢配枪,警方回应其是枪支“失去控制”,并非“丢枪”。】

 

P.S. 20140614
据央视新闻——
       『湖南衡东县大浦镇300多名儿童被查出血铅含量超标,村口生产电锌名为美仑化工厂的厂区内烟气弥漫,大量灰色烟尘从车间顶棚冒出,排污沟直接通往湘江。当地官员称,超标原因不能确定,嘴里咬铅笔“也可能超铅。”』

 

平心而论,兲朝的官人和发言人,除却少数人,大都是好的:政治可靠、懂政策、专业娴熟、为人老实。不似个别舌灿莲花的“倡优”这般花里胡哨,也不像某些少壮派国际问题评论员那样咄咄逼人。只可惜有时“发言”稍显木讷,导致“怨妇”、“街道大妈”等各种“差评”纷至沓来。

 

“怨妇”一说的由来:俄罗斯并吞克里米亚后,针对美国等七国(G7)的抵制,普京说,俄罗斯依然在筹备索契八国集团峰会,“如果他们不想来就不必来”。一个月之后,在答记者就美国总统四国之行不来中国的提问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回答道:『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有人评价这话『回答得那样心平气和,而且透着怨妇的情节』——我认为,由于这话借用了六世达赖喇嘛的诗句,因此确切地说,像旷夫。

 

“街道大妈”指的是:针对台湾记者质疑大陆媒体没有报道陆资在越南遭攻击的事,华春莹打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比喻来回应:『在你生活当中,你与你的朋友、同事,身边的人发生了摩擦冲撞,如果你想尽可能本着友好,平等,而且以互谅的精神解决问题,你是要通过双方之间的对话尽快平息事态,解决问题呢,还是要拿着大喇叭广播炒作起来最有利解决这个问题?你的提问(内容),正表明中国政府一直保持着冷静克制,也证明中方一直在致力于对话协商来妥善处理好有关的问题。”』(据《联合早报》)对此,@牛文文讥讽道:『国内群体性事件不报道可以理解,越南暴民围烧华企打杀华人,为什么不报道呢?外交部发言人竟然说用邻居吵架不能用大喇叭广播做比喻,靠,邻居吵架?!那是你家小孩你家老人在邻居家被关被打啊。真正是街道大妈水平。』

 

不能不承认,这等鄙夷的评价有点儿道理。若论外交部的几位发言人,在中国同行中算是头挑的了,但逊在书呆子气太重。这也难怪:兲朝的发言人,殊为不易。他们堪称“胎里弱”:自小就以根正苗红,被“主日学校”遴选,然后一味按照方正贤良的模子培养。总体来说,TA们大多数都很称职:“发言”义正辞严、出语端庄;只是在灵活机变方面,不如他们的那位“你懂的”政协同行。不过这总比矫枉过正要好——假如都像了那个“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的贼铁嘴,那才可悲呢。

 

我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愿以一个曾经靠“嘴讲”吃饭的老者的身份,指出它们今后再努力一把的方向——

 

一,侃侃而谈
发言人,首先要利索地“发言”。冯小刚嘲笑中国发言人都是两个字、两个字地往外迸:『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急死你!』能语速正常地说话,讲到底,是源于一种自信力。我们平时说“说话要经过脑子”,更多的是指平日多思考,经常把应该和可能要说到的话在脑子里过几遍。真到了场面上,许多话实际上是下意识地脱口而出的。发言人的讲话,临时拼凑几句的可能性极小,肯定事先下足了功夫——该组织的组织,该背诵的背诵。在此前提下,说话仍然结结巴巴的问题,应该不是技术上的,而是心理上的——过分谨慎,唯恐出错,生怕人家“捉扳头”(沪语:找岔子),自然就要“字字”斟酌,吐不出一句囫囵话来。如果说,“迸字”是责任心和谨慎所致,还有得原谅;那么说话不顺、设譬不当等毛病,那就是思维习惯的问题,想改进也难。

 

二,表达煞渴
夫发言,首先必须抓住话题的本质,然后用最富说服力的语言,把事理表达得入木三分。不仅让听者听得懂,而且要把话印到他的大脑皮层上去。务求收到“亲痛快而仇‘快痛’”的效果。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数精当的词语;尤其自“五四”以来,白话文的词库已经十分充盈。只要广闻博识、多读多记,就能像高明的医生使用“药剂”一样,把所掌握的词语用活了,使你的听众击节赞赏。

 

发言人,尤其外交部发言人,不说假大空套屁各等废话,是基本前提。诸如“一个抓手、两个基本点”、“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过硬”、“开拓视野,夯实基础”等等的党八股,坚决不要在你们嘴上重复第五遍、第十遍!

 

我最近一直在朋友圈里宣传蒯大富的一句号召:“希望大家保重身体,剩者为王”(引自其在同学会上的讲话,网上简称“蒯十点”)——一字之“白”,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以上文所举“怨妇”的回答为例,倘若改成下面一种回答,是否会好些:“这个世界就像一百多人跑在一条土路上。中国和美国是其中两个慢跑者。你过来搭讲,我们边跑边谈;你不过来,我按我的节奏,照跑不误。 ”

 

三,不落窠臼
每一个行当都有一些学艺的“拐棍”,帮助初学者快速入门。就以摄影中的各种“构图法则”(诸如“九宫格构图”、“辐射式构图”等)为例,它确实能让中学生快速(一个学期)学会拍摄可以看看的照片;但是另一方面学生的艺术思维也被完全框住了,导致钻头觅缝地去凑“趣味中心”。我在摄影学对新生的专业入门教育,第一个艰巨任务,就是动员他们彻底抛弃这种匠气的而他们奉为至宝的习惯,回到用“心”拍照的大道上来。至于各种作文的“套路”和“诀窍”,那就更多了,像什么首尾呼应、夹叙夹议、绵里藏针、草蛇灰线 ,等等、等等……可以说,懂了这些冬烘先生常挂在嘴边的江湖诀,学生们“会”写了,但也“不会”写了。

 

我自从系统地写作以来,一直在桌面上安放一个txt文件,取名《可用由头》。我把它当作“电子小本子”,有想到的、迸出的、听来的、摘录的别开生面的话,都记在这里,供以后写文时作为题库和素材库使用。所有用过的片言只语,一律从文件中撤下,以防下次“炒冷饭”。

 

以下举一正一反两个例子——

 

一,针对台南市长赖清德所提台湾前途决定论,大陆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11日表示,『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

 

【我评】很官方,很雄辩,很堂皇。问题是,她回避了一个关键点:台湾同胞有全民公投,其余的“全中国人民”用什么来“共同决定”?

 

二,小学生满分作文:『今天,妈妈清理冰箱的时候拿出了三颗蒜头,已经腐烂变成紫黑色,长出了绿色的嫩芽,妈妈拿着蒜头对我说,你看,虽然这些蒜已经烂了,但是它们仍然孕育了新的生命!这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啊。我听了很受教育,以后找老婆不能找妈妈这种懒到把蒜放烂还有这么多说辞的女人。这真是有意义的一天啊。』

 

【我评】同样是学校里出来的,学生说话的水平怎么差别这么大?这值得反思。这宝贝强爷胜祖!足以证明吃蒜的孩子不得了、了不得,远胜喝阿华田的娇生惯养子。 

 

四,以子之矛
外国发言人的口中,举凡无理、无赖、无耻的遁词、辩解、袒护和谎言,比比皆是(比如美军的一个司令妄言“台湾海峡是公海”)。这些“雀刺”,发言人大可摘编成语录;必要时拿出来,改换一个主语,把原话厾过去。或抨击,或揭短,或反讽,或调侃,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兜他一个黑虎掏心。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苏州人谓之“用乃呃拳头塞牢乃呃嘴巴”。说得网络化一点,就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P.S.
1,美国太平洋总部司令基X在北京(注意是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我们穿越台湾海峡的国际公海领域不需要得到中方的允许,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有自由通过的权利。就像以前我们这么做过许多次,今后我们依然会这么做”(据2008年01月15日《凤凰卫视》等)

 

最近,就有两位头面人物利用了同一根“雀刺”,给了美国人一个大大的难堪。

 

一,据《环球网》,在5月29日下午的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局长、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大校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在谈到『中国军方人员涉嫌“网络窃密”的“证据”』时,大校回答——      
       『刚才提到美方所说的“证据”,让我想起在本世纪初美方曾经宣称有充分证据证明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十多年过去了,结果是什么呢?国际社会至今没有看到美方声称的所谓“证据”,看到的是伊拉克人民遭受的巨大战争灾难。美国在网络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编造一些所谓的“证据”并不困难。』

 

二,西方国家一直指责俄罗斯秘密派兵在乌克兰东部。普京否认说——
       『如果他们有证据,就应该拿出来。我们还记得2003年,全世界民众都曾看到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说他们有证据。他还拿出了装有不明物质的试管,证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里面搞不好是洗衣粉!』(博主根据荧屏字幕记录)

posted @ 2014-6-13 22:58 Friday sslab 阅读(1107) 评论(0)

『巧合的是,昨天,SAT(俗称“美国高考”)亚洲考区也开考了,今年的题目是“那些一直待在同一个社区里的人们,比不断迁徙的人们更快乐吗?”』

 

这个题目需要做一篇论说文。我不擅长这种文体,且假设这是国内高考的一道作文题,勉力一试练练笔吧。由于我平日没有思考过此类问题,需要表达的意思不会多,因此不知能否跨过800字的门槛。

 

                                                                     叩问社区里的快乐
从前,比如在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向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归园田居》的第一首就描绘了这样的生活情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当时的社会经济尚不发达,人们相互联络的必要性并不非常突出。另一方面,只要肯为劳动“折腰”,一个家庭的“方宅”里就能供应基本的生存所需。即使不善劳动而且花销甚大(喝酒也)如陶公者,靠着故友的接济,也能维持自给自足。所以在广袤的农村里,没有社区存在的经济基础。

 

再看园田之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交换,用于产品贸易的“集”发展成了“市”;有了“市”以后,必定就有“城”。于是,在城市里,一群群的人组成了“市口”和“街坊”——大致相当于现今的商业区和社区。在这样的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紧密型的,众人在雇佣、购销、婚配等方面各有交集和依靠,形成了共存共荣的关系。然而在同一座城市里,这一个社区与周边社区之间,则是人际关系的空白区。所谓“大隐隐于市”,大约就是以此为基础的。

 

然而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在当今社会里,社区的功能却逐渐变弱,重新退化为一个性质比较单一的“聚居区”。在社区住户的生活内容中,基本上没有邻里交往这一项。只有一些在干预力度强大的基层组织领导之下的社区——这里暂时不论这种干预是否合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才会偶尔举行几场吸引少数居民参加的、交际性的或公益性的活动,其余大多数社区中的居民乃至住在同一幢楼宇中的邻居,又“返璞归真”,回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关系。

 

所以,生活在社区里的人们要说到快乐,可以有许多原因和方式,却基本上不会是其所在的社区所给予的,也不大可能是他们的邻居给予的。换言之,经常迁徙的人,在获得快乐的来源方面,并没有什么损失。说“那些一直待在同一个社区里的人们,比不断迁徙的人们更快乐”,是没有依据的。相反,迁徙者在每一次“候鸟飞翔”的过程中,需要频繁进出不同的社区,并经常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他们反而有可能在此类交际过程中体味新的生活方式和结识命运促成的新朋友,从而获得不一样的、多得多的快乐。

 

P.S.
刚才“搁笔”时,正巧听到电视里在播送: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后要收费,白天10元、晚上15元。

posted @ 2014-6-8 21:58 Sunday sslab 阅读(609) 评论(0)

我在上一篇博文中提出“内政无小事”的思想,可作为愚者刍议,供当政者参考。然则假如一切事都当成“大事”,也就无所谓其“大”了。那么当政者应如何判别“真正的大事”呢?我就借用沈潋的两句评论,略加阐释。

 

下联“吕相专心小事时”,是反用宋朝吕端的典故。《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宋太宗赵光义要拜吕端为相。有人提出:“吕端这人常犯糊涂。”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坚持提拔他为相。】

 

作为相国,对“上”的大事就是忠君,这个不言而喻。有了这一条,虽然你在别的地方糊涂点(比如后世的“三不知”:不知有多数老婆、儿女、家财),皇帝却格外欢喜。

 

197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病榻上召见叶剑英时,曾念到一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上联“丙吉不问耕牛日”,也是从反面指出相国对“下”时如何抓对大事。《汉书·丙吉传》:『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所当忧,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有一次丙吉出行,遇见有人在已经清场的官道上群殴,死伤者横陈路上。丙吉的车队直接驰过,并不停下过问。下属私下里觉得不理解。继续往前行,遇到有人赶牛,牛气喘吁吁的,吐出舌头。丙吉命停下车子,让手下过去询问:“你赶着牛走了几里了?”下属又觉得丞相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却瞎关心,有的就拿这事讥刺丙吉。丙吉说:“百姓争斗而致死伤,这是长安令、京兆尹职责范围內所要警备和追捕的,(他们做得好坏),年终奏请朝廷按照功过赏罚便了。宰相不须亲自处理小事,不应当在路上过问(斗殴情节)。然而现在正当春天还不应该很热,那牛行走不远却喘息,恐怕是中了暑了。这反映了气候不合节令,我担心将会伤害全国农事。丞相位居三公,气候的正常与否,是理应关心的大事之一,因而过问这事。”下属这才心悦诚服,由此看出丙吉顾全局识大体。】

 

丙吉的境界太高了,我不指望现当代的相国都具有这样的水平。但愿他们少点“仰望星空”,多些“调和阴阳”,余心满足矣。

posted @ 2014-6-8 1:36 Sunday sslab 阅读(570) 评论(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