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阅报栏看到《解放日报》的《周末·读书》专栏上有一篇《“青”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文章。我曾经在写文时涉及这一问题,所以有兴趣把它录入后做一个摘要,附于原文之后。

 

先把报纸版面用手机拍下来,回家后拷入电脑。今天上午运行OCR将照片转成文本文件。我在OCR时,是要逐字逐句校对的;突然发现其中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浥”错成了“泡”,心里嘀咕:这款OCR软件毕竟旧了,准确率还是不能令人满意。遂核对原稿,谁知这下呆住了——原稿中赫然就是一个“泡”字。

 

我惊呆的原因是:近15年来,我极少极少认真地读报,偶尔精读的也是《扬子晚报》、《新民晚报》等;今番对《解放日报》“处子秀”,却被我撞到了一个错字,那它平日的差错率该有多高?鉴于该文摘自一本书中,那么可以断定:打字员或者录入员,再加上所有执行“三校两查”的人员,脑子里统统都没有“渭城朝雨浥轻尘”这句诗句在!

 

《解放日报》以这样的从业素质而屹立不倒,倘若不是因为它党报的身份,那就是奇迹了。

posted @ 2015-3-28 14:28 Saturday sslab 阅读(574) 评论(1)

据20150326《北京晨报》——
       『多年来,一直处在非主流的广场舞突然被体育总局高度重视起来。日前举行发布会,隆重推出由专家研发的12套广场舞,还说要制定标准,规范开展,并举办全国性的展演。按说,广场舞被总局重视,该是振奋人心的大好事,全国热爱广场舞的大妈们该奔走相告,但迄今为止,社会反响并非一致叫好,反倒引起舆论的非议。
       众所周知,所谓广场舞的参与者以中老年妇女为主,完全是一种自发的群众行为,所跳的舞种也是五花八门。准入的门槛也很低,跳得好的,一般排在前面领舞,跳得不好的或者初学者自动站在队列的后面跟着学。跳成啥样,就是啥样,参与者谁也不会嫌弃谁。无人监督出勤率,更没人用所谓的标准强迫别人该怎么跳。
       “跳啥,他们也要管呀!”前天,西安一名经常跳广场舞的大妈甚为不解地表示。
       大妈们会有哪些担忧呢?比如,体育总局很专业地推广广场舞,倡导大家掌握正确健身的要领,这样挺好,但跳什么广场舞,体育总局说了算,按照什么标准吸纳民间的广场舞,也是体育总局说了算,这样下去,广场舞还能叫自娱自乐吗?在硬件方面,体育部门掌控着各地大量的体育设施,民间自发的广场舞依存的空间越来越窄,久而久之,体育总局就对广场舞相关的展演、赛事开发等资源形成垄断。一位大妈担心:“我们想跳自己的广场舞,想搞自己的展演,想搞自己的比赛,还行不?”』

 

【我评】:体育总局既然有这样好的胃口,不如先重视麻将的“制定标准,规范开展”工作——毕竟这是已经冲向世界几十年的项目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东西南北中,五大洲到底有多少种麻将打法,谁数得清?“12套”怕是不止的吧?如此,你规范掉哪一种人家会乐意呢?

posted @ 2015-3-27 22:25 Friday sslab 阅读(515) 评论(0)

由刘大白的“春风潦草”,又联想到另一首词:『人生何苦催頭白,知也無涯,憂也無涯,且趁新晴看落霞。春光釀出湖山美,纔見開花,又見飛花,潦草東風亦可嗟。』【按,“嗟”可依古音念chā,就押韵了。】

 

估计谁也想不到:这阕好词是汪精卫的大作!@阿朱的聽香水榭说:『据闻古诗学界其实私下有共识,他才是二十世纪古诗第一人……』我以前没有研究过汪诗,“阿朱”的话是首次听闻,故加以引用。读完这首词,我的感慨是:一个有思想、有学识的人,因着认同“主流社会”的价值观而堕落,同一个流氓比肩逐鹿,终至身败名裂。历史折损了一个大才子、平添了一个大汉奸。这才是真正的“亦可嗟”!遂把『知也无涯,忧也无涯』大声吟诵几遍,顿觉心情开朗许多了!

posted @ 2015-3-26 20:12 Thursday sslab 阅读(537) 评论(0)

医学家说,人的情绪会“感冒”,我相信这个说法。需要补充的是,心理的感冒往往与生理的感冒连在一起。前一段时间到户外活动的世间少了,有一天下午去外面活动了两个来小时,当晚身心都着了道。身体的感冒很轻,只是淌清水鼻涕;情感上的表现是感知过敏,具体而言是环境中的噪音被放大了许多倍,在脑际回旋萦绕,使人感到烦躁,产生了被伤害的感觉。我跟沈潋说这样不行,我要出去转换一下心情了。去年初冬时节曾计划过一次“嘉兴广度游”,这次就实行吧。不料夫人崴脚伤了骨头,医嘱2周不能行走;我担任了几次采买工作。3月19日夫人可以下楼了,我就开始了一次踏着冬天尾巴的春游(本月21日告春分)。

 

一,出发
清早被闹钟叫醒,睁眼后的第一件事是量血压、服药——患高血压的老年人在寒冷的早晨不宜外出,我是知道的,所以分外小心。一出房门,迎面就是一阵寒气。我边走边想起了刘大白的《卖花女》——
              春寒料峭,
              女郎窈窕,
              一声叫破春城晓。

              「花儿真好,
              价儿真巧,
              春光贱卖凭人要!」

              东家嫌少,
              西家嫌小,
              楼头娇骂嫌迟了!

              春风潦草,
              花心懊恼,
              明朝又叹飘零早!

【按】:同名诗有二首,我喜欢这一首。1967年文学作品在社会上绝迹后,我和维昌兄等抄录欣赏过这首诗,觉得好,就记住了,直到现在。

 

因正巧受到朋友邀请,所以首先同夫人去南站乘专线到金山卫站访客。按原计划,访友完毕,她自己回家,我开始旅程。

 

到了88路公交站,猛然想起没带身份证,只得回去拿。我说自己“百密一疏”,夫人冷哼两声!

 

车到中山公园,去乘3号线。此时发现夫人的脚越来越瘸,感到她实在拖不动,就劝她不要去了,还乘88路回家罢。

 

金山列车开出没几分钟,时速降到70几公里,这时显示屏上打出『欢迎乘坐……下次旅行再见』的告别标语。就这么一个细节,让我对动车的自控系统一百个不放心!

 

二,金丝娘桥
按下拜客的事不表,镜头直接切到我行程的第一站:金丝娘桥。也没有太特别的理由,只是因为我文中提到过“金丝娘”的事迹,觉得应该去看一看;尽管知道老桥早已拆建了。在金山客运中心问明:要乘去乍浦的班车。在车站候车时,黑车司机来兜生意。听到我报目的地,司机不解:“一个破桥……”不过他马上就拉到两位与我同路的客人;我一想,车费20元,4人分摊,着实不贵。正当那老兄在积极招徕之时,乍浦车来了,于是他的“这一单”泡汤了。

 

搭乘这班车又证实了一个真理:对网上查来的交通换乘信息一定要抱定将信将疑的态度,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张杰帮我查到要乘石化三线,显然已经时过境迁了。何况我都是做好路书才启程,途中没有太大的必要临时抱佛脚查电子地图。基于这两个前提,3G、4G通信对于我的吸引力因此变得很弱。

 

半道上,来到“金卫交通运政检查站”,上来一名警察收身份证;没带的乘客须下车接受查验。

 

金丝娘桥堍,一位老者向我介绍:“老桥还拉(勒拉,在)东面一点……老早拆脱了。”

金丝娘桥.jpg
天气阴沉,拍不好照片。这一张是调过曲线的。

 

三,平湖
在桥上走了一遍,“任务”就完成了。然后去平湖班车的起点站候车。今天的运气不错,只等了十几分钟车就来了。上车,见有刷卡机,就问:“上海交通卡好刷伐?”司机答曰:“不好刷,上海卡高级,阿拉小地方……”我估计是嫌结算麻烦:偶尔几次票款,人家不值得去走一趟程序。

 

路途不算远,却有70几站。到了平湖客运中心,见每条公交线路都结合了交通地图标示,乘客查看一目了然。我选择了站名中有“景乐”(那边有步行街)二字的9路汽车。

 

我对平湖缺乏了解,记忆中以“平湖”冠名的,就两样:糟蛋和西瓜。我很喜欢吃平湖糟蛋;但因“自由拍”(一位店主自创的称呼)之身无法多带行李,所以也不打听了,馋了的话总有地方能买到——不但网上有,上海向外辐射的高速公路,休息区里只要有卖嘉兴肉粽处,就有平湖糟蛋卖。

 

西瓜的事就十分令人痛心了:“大革文化命”以后,号称“江南第一瓜”的虎皮、黄瓤马铃瓜(上海人又称之为“枕头瓜”)就已绝了种,“70后”以后的年轻人,大都连尝也不曾尝过,遑论美味的记忆!直到2004年,才有由一位农艺师提纯复壮的黄瓤西瓜上市。我以前不知道这个消息,没有刻意去寻找。今年夏天,要千方百计地买几只来吃了——最好是网上能预订;大不了,到平湖跑一次,当天便可来回。

 

到达市区后先投宿。安顿下来后,就出门闲逛,兼带找饭辙。在濒水绿地,刚拍了几张夜景照片,倾盆大雨就突如其来。幸亏我的冲锋衣是防水的,保护了胸、背没受寒气侵袭。回旅馆后开了一夜空调,才把湿透了的鞋袜和外裤烘干了。但还是有损失——我的单反相机受了潮,当时没出现问题,2天后在海宁拍照时,发现了白平衡漂移的故障。我只好把最后几张颜色不准的照片转成了黑白照。
P.S.
回家后把照相机挂在窗外吹风晒太阳,2小时后开机试拍,白平衡重新设到[自动]档,正常了;但不知预后如何。

 

这里不是旅游城市,食肆都是外地人开给本地人尝新的。售卖的菜品一家比一家生猛劲爆,可是我看到店名就没了胃口。最可笑的,远远看到一家[老婆大人],想当然地以为是家常饭菜,兴冲冲地走去一看,却是[量贩零食连锁],气死我也!

 

在大雨中徜徉,见到一家[西塘第一面],就进去叫了一碗咸菜面当晚餐。说实话,不好吃,充饥而已。好处是塞得挺饱,我特地带着的压缩饼干没了拆包的机会——第二天晚上的黄焖鸡米饭亦然如此,所以这包饼干完璧归赵又背回来了。

 

次日一早结帐离店。问清了东湖的大方向后,一路溜达寻找早点铺。在一条小街上见有一家“优米一家(U&ME FAMILY)米饭快捷中心”,好像是由嘉兴肉粽集团派生的。快餐店的格局,较整洁。里面供应饭菜套餐,售价约18~22元,有点贵。早餐的品种也很多,我点了“鲜笋雪菜粥套餐”和一客煎包,10元钱,还不太过肉疼。所谓套餐其实就是白粥加咸菜码,另加一只荷包蛋。荷包蛋是等当(一次性、批量之意思)煎好囤在那里的,冰冷。而况也煎得太老了。我意这样定价不菲的快餐店,理应现煎,并请客人指定荷包蛋的老嫩。

 

【小结论】
若说评定一个城市的美食,居民与游客所持的,完全是不同的标准。在网上查到的,往往是当地人聚餐时钟情的煲啊、烧烤啊之类的“煞渴”食物;而我辈出门人向往的小点心、小美食,一般都藏在穷街陋巷无人识。

 

经过商务酒店门口,见两个描眉画唇的年青女子,手拎摩托头盔,在店门口梭巡。早上8点就妆罢出街,不由得令我对她们的身份浮想联翩。又见两辆“艇王”在侧,不禁佩服其工作的高效率。

途经一座正在修建的城隍庙,见气势不小。恰在此时,天上

飘起了“麻花雨”——我想:这座庙宇想来是能通神的,将来求雨肯定灵验。

 

马路上每隔一段路有一座IC卡电话亭。我摘下听筒验证,无声。随后又试了两部,都是“死的”。

 

然后就到东湖边小坐。东湖旧名“当湖”。关于这个“当”字的意思,有人认为应作“正对着”解。在更权威的解释出来之前,我认同这一说法。同时我还想起了另一段公案:《大学语文》有一篇《项脊轩志》,中有“以当南日”句。华师大的编注者把“当”解释为“挡”;我认为错误,过去授课一贯强调:“正对着”才是正解——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屋子又朝北,照不到阳光,白天过了中午室内就已昏暗。我稍加修整,使它上面不再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又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围墙正对着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进窗户,室内才明亮起来。】

 

沿途见到标有[李叔同纪念馆]的指路牌。因为此君不是我的人生榜样,也就不去凑趣了。

 

在东湖公园小坐一会儿,我的平湖之游就告结束了。出公园门去找开往客运中心的车。在对面车站看到K327是到客运中心的。等了十几分钟没见车来。旁边一位大概急着赶路,拦下一辆“差头”就走了——要是她邀我拼车,我会答应的。随后我结合昨日在客运中心所见,冷静分析,得出一个结论:K(应是“客”的简称。另有Y,应是“游”的简称)字后面三位数的车次,都是城乡公交车,班次理当稀少。刚才在来的路上瞥见K10路公交,我昨天在客运中心见过,所以马上“别(扭的意思)转马头”去寻找K10路站头。

 

平湖公交站的行车信息屏已调试完毕,这比上海的有些线路要先行了一步。

 

在客运中心候车厅买海盐车票,里边说:到广场上车后再买票。退回到广场向老师傅问讯,答道去海盐的车已开走了,下一班要到10点半。然后他帮我出主意:乘161,到“新丰”转车。还特地交代我上车后要向售票员讲清是到海盐的。我一般不敢贸然换乘,但正巧161就在十步外停着;经不起它的诱惑,就上车了。

 

买票时,售票员认真询问:“到新丰的哪里”我说要换车到海盐,她告诉我要到妙峰路口转171路。虽然她答应到站叫我,但我不敢大意。车开了十几站,就挤到门口让她看到我。她笑道:“还有一半路唻!”等车将到站,她又详细告诉我:“往回走,到有红绿灯的路口,右转过去就是车站。”我道谢,并对她说:“出门人最怕转车;碰到你这样服务优秀的公交人员真是福气!”

posted @ 2015-3-26 19:50 Thursday sslab 阅读(586) 评论(0)

围绕李光耀逝世,因特网上有无数回忆和评论。这里的各网站选择性地予以转载或摘录。对这些消息背后的“放行”原则搭一搭脉,会发现一个隐隐约约的动向。

      
一,据20150323《苹果日报》——
      『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于2004年在一场会议中,提出经济改革是否必须伴随政治改革作出辩解。他以1989年「八九学运」为例,指中国的经济能有今日的成就,归功于邓小平的镇压行动。』

 

二,据20150323《多维新闻》——
       『它是一个充满热带风情的花园城市,也是一个以鞭笞为符号的威权政府。在柔佛海峡的另一侧,政府的福利与苛刻的管理都异常的突出……当鱼尾狮庇佑的星岛以其奇迹闻名于世时,李光耀的“开明威权”统治也留给了外界一个难题,它对中国会有帮助吗?』

 

三,据20150324【日本】《外交学者》题为《李光耀:现代中国之父?》的文章——
       『在中国,对他的评价更为积极正面。李光耀的权威统治和经济改革相结合的治国方法对中国影响巨大。
       对于中国来说,这种高规格的赞扬可能实际上低估了李光耀的重要性。在毛泽东逝世后,中国领导人知道毛泽东的哲学不再适合中国,但他们也不情愿实行西方的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在李光耀管理的新加坡,中国领导人找到了另外一条出路,一条适合东方独特价值观的出路。这种将经济改革和权威统治结合的治国之道造就了如今的中国。
       有法学专家认为,新加坡模式为今天中国的法制改革提供了蓝图。
       在李光耀和中国务实的改革中,他们都坚守一条底线,即西式民主不适合亚洲。李光耀曾表示,如果中国成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国家,中国将崩溃。』

 

四,据20150324《明报》——
       『基辛格周一(23日)在《华盛顿邮报》撰文悼故友,指李光耀「独裁有道理」,可避免新加坡因民族分裂变成现在的叙利亚。
       李的国内管治之道或许有违美国现时宪政理论。然而平情而论,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1801至1809年美国总统)时代亦只有有限民主。现在并非讨论选项之时,如果新加坡选择批评者倡导之路,现在可能已如叙利亚因族群分歧而崩溃。』

*     *     *

看出些端倪没有?大量肯定李光耀独裁、鼓吹新加坡对中国的影响的稿件铺天盖地,这些不可能是空穴之来风。想来是有些人又在为中国今后的政治走向树立一个“模式”了——“文革”以后,对国际政治一知半解的中国百姓,在外国电影中淘换,指望找一种“理想的”社会主义模式而效仿之。于是,“阿尔巴尼亚模式”、“南斯拉夫模式”等,都有人津津乐道地意淫过。这次借李氏宾天之契机,估计“新加坡模式”又将甚嚣尘上了。

 

我说这些人只看到了问题的表层——现代史上的大多数政权,或多或少都做过一些利民的好事,也或多或少地获得过子民的拥戴。但其中的一些,在做好事的同时又做了不少坏事,最终遭到了历史的唾弃。所以,做没做过好事,并不是衡量一种社会制度合理性的主要标准。要不然,何须舍近即远,只要把“华西村模式”推而广之,岂不省事多了吗?

 

我们不妨上升到治国安邦的高度看问题:设计一种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是要敦促政府做好事,同时能够事先预防和及时阻止其做坏事;尤其对于本国人民,一件坏事也不能做!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就能足够清醒地看到:新加坡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某人的“开明独裁”,而在于作为治理基础的制度保障——李光耀可以保留残酷的鞭刑,但他有权力下令坦克碾向手无寸铁的平民吗?

 

还有一个不确定的因素也值得提及:开明独裁,在很大程度上仍旧是一种“人治”。这种政治制度的可持续性如何,还需要拭目以待,因为它取决于继任者的人品和素质——并非台湾才出产“阿扁”的!李光耀的令郎,远远及不上乃父的政治智慧。新加坡社会将来怎样走向,还不好说。曾记否,李二世妄图插手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担当一个调停人的角色,结果怎样?碰了一鼻子灰!

posted @ 2015-3-26 0:31 Thursday sslab 阅读(613) 评论(2)

       『@和菜头:用于提升文章逼格的中文词语:其来有自 无远弗届 迷思 吊诡 嚆矢 滥觞 渊薮 以降 破局 他者 自洽 颟顸 福祉 框架 倒逼 质素
       @花总丢了金箍棒:改开以降,朝野破局。左右杯葛,颛顼风行。迷思其来有自,装逼无远弗届。道之渊藪不存,愿景皆尽吊诡。国妖巨蠹穿堂,八卦倒逼头条…』

 

使用新词语,这是一个“其来有自”的现象。我的观点是:把它们一股脑儿归入“逼格格”修辞,是片面的。此中有些问题需要加以分析和甄别——

 

一,出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士,都有自己常用的一些词语——这等于卖货人的吆喝。以我用过或将会用的词语来说,列于上表中的有“其来有自(刚刚又用过一次)、无远弗届、滥觞、渊薮、以降、颟顸、福祉”。这些基本用词对我辈而言是素养,不是装。

 

二,早已有之或流行过的,后来由于港台的汉语经过数十年不相往来的演变发展,或者这边改了那边未改的,就有了那边使用、这边不用的词语。如“吊诡(出于《庄子》)、嚆矢(出于《庄子》)、质素(老底子都说“质素”,先岳父就如是说)”。这些假如见于港台人士的文中或口中,就不必大惊小怪。

 

三,其余的,1949年以后由西方传入的,或社会上新创的。如“迷思(Myth的音译)、破局(疑出自日文)、他者(西方后殖民理论中常见的一个术语)、自洽、框架、倒逼”。

 

最后补充几点:一,“逼格”这个说法,最早见于 @花总丢了金箍棒的《装腔指南》。二,“倒逼”这个词语,已被金口册封。三,还有一些我不会去用它们的,如“绍介、较比、桥段”……

posted @ 2015-3-18 22:09 Wednesday sslab 阅读(623) 评论(0)

月妈在微博中说:半半喜欢吃年糕。我想到在德国买中国年糕要到“中国商店”,不但麻烦(要进城),而且它的原产地和食品质量还难以查证——国内很多地方,私底下用碎米,甚至霉米做年糕;“进口”安全,不得不防!于是,我决定试验一种在家里做年糕的方法。

 

第一回合:败在“黏性”上。
一开始,想到的是少数民族的“打糕”,于是就打算将大米饭放在摇面机里碾轧。经过两次完整的试验过程(从浸米、蒸熟,到反复轧制、入模成形),最终做成了4小块年糕(我买的木模有“福禄寿喜”四个花型)。这套工艺的难点是米饭越轧越黏,最后会粘在轧辊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试着抹水磨糯米粉、搽食油,但都不是十分有效。鉴于在不改良摇面机的前提下很难完善这道关键工序,因此我放弃了这套工艺路线。

 

第二回合:还是败在“黏性”上。
听从夫人的指点,按照常州农村蒸糕的方法来试制——先磨粉,再蒸糕。我有一台“高速强力粉碎机”,即业内所称的“小钢磨”。此机的规格是:功率1600瓦,转速30000转/分钟,容量300克。用它代替石磨来制备“水磨米粉”,可谓适材适所。

 

米据说以“早籼稻”为好,但我没有买到,就用普通大米。磨粉、蒸制一大块;趁热切成小块(每块约重35克);揿在木模里,做压花年糕。问题是,蒸熟的年糕块富有弹性,在木模中无法成形,更做不出表面的凹凸花纹。

 

于是我增购了20个“曲奇饼干模具”,把磨好的米粉加水调成厚米浆,灌入模具,上笼蒸熟。不料熟年糕粘在模具上,难以脱模;只有一半还能看出基本造型来。至此,第二次试验又告失败。

 

第三回合:大获成功。
听从夫人的指点,把磨好的米粉揉成团,掰成小块,揿在曲奇模具里做出一个一个的花式坯料,上笼蒸熟。具体做法——

1,米500克,淘净,用净水浸泡(冬季24小时,夏季12小时)。

2,把浸渍好的米沥1小时以上。

3,沥干的米分3次打磨。打磨方法:每次磨10秒,然后开盖,用筷子把结成块的米粉扒松;关盖,再照此磨2遍。

5,在磨好的米粉中加一汤勺粥汤,揉成团,揉时案板上可撒一些糯米干粉,最后分成大大小小的20块(因模具有大小)。在曲奇模具的内壁上涂少许食油,把米粉团揿在里面。用一把不锈钢小茶匙帮着整形和脱模,做出花式坯料。

6,用两层蒸架的蒸锅。坯料散布在蒸架上,底下垫箬叶、荷叶或薄荷叶。水开后中火蒸20分钟。撤火,待不烫手后,一锅令孩子们爱不释手的花式年糕就出笼啦!
成品.jpg

posted @ 2015-3-15 23:03 Sunday sslab 阅读(603) 评论(0)

上周日,夫人去与姐妹聚会,临出门前让我自己去取《电脑报》;可是一刻钟后就发来一条短信:“报亭要下星期五再开门,今天不必去了。”我思忖也许人家回乡过年,元宵节后再出来,这也很正常,于是没有放在心上。

 

周五下午再去,发现事情不好了——书报亭玻璃门内贴了一张告示,明明白白地宣布“停止营业”,让预付报费的订户于周五上午9至10时去退费。夫人的大大咧咧,害得我的126元订费变成了慈善款(预付150元,只取了8期)!

 

钱的事终究是小损失,赶快再找一家“殷实”书报亭是正事。于是向相对热闹的仙霞路走去,我印象中,那边3个街口各有一个书报亭、拐角处另外还有一家。去的路上,经过前年倒闭的那家(本来我一直在他家买报),至今还是关门大吉。等先后找到那“计划中的”4家,不对了:有3家竟然已经歇业!

 

书报亭难以为继,明眼人早就看得出:经营者全靠兼卖彩票、饮品、廉价玩具以及摆几部电动马、娃娃机(投一元硬币抓毛绒玩具的那种机器)苦苦支撑着。每次经过那里,都会由他们的寒酸想到中国的年人均阅读量(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读书1本不到)和中国彩民年人均购彩花费(1912元)。两相比较,不胜唏嘘!

 

【尾声】:最后,一直跑到天山路的新泾公园,才买到上周拉下的《电脑报》。然后,边读报边慢慢地踱回家。好消息是,正巧在上面读到《电脑报高清数字版》的订阅启事。

 

P.S.
现在是3月16日凌晨1点53分,离开我贴出上面这篇帖子有4个小时。我失眠,重开电脑浏览新闻,阅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实录) 》。其中一轮问答,我想全文抄录下来——
       『[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总理,您好。您之前提到您最近一次网购经历是在网上买书,我的问题与书有关。因为我们都知道《政府工作报告》要写的东西很多,每年都有变化,但是我们注意到连续两年把“全民阅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我不知道您为什么对这件事那么看重?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读书感受?谢谢。[12:37]
       [李克强]:我记得去年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我在听取各方意见的时候,不仅是文化界、出版界的人士,而且经济界和企业家都向我提出要支持全民阅读活动,报告要加上“全民阅读”的字样。而且还有人担忧,说现在我们国家民众每年的阅读量还不到有些国家人均的十分之一。这些建议让我深思,说明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12:38]
       [李克强]: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两次愿意把“全民阅读”这几个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明年还会继续。谢谢! [12:38]』

posted @ 2015-3-15 21:57 Sunday sslab 阅读(575) 评论(0)

网上有一篇《蒲慕明施一公龚克等议:中国顶尖大学“使命错位”?》。发表者的按语说——
       『在2014年年底《国家科学评论》举办的中国高等教育与研究创新论坛上,5位著名教育专家深入剖析了中国顶尖大学的“使命错位”问题,以期为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教育改革辨明方向。』

 

我读到这个标题就感到很奇怪:中国的教育改革,不计小改小革(新官上任都要标榜“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怎么现在还赖在“十字路口”等待一帮“著名专家”来“辨明方向”(还谈不上指路)?再读其内容,更觉他们是效仿唐·吉诃德刺杀风车,在向虚幻的妖魔鬼怪宣战。为了证明所言不虚,这里先摘录他们的关键论点——

       『过于强调就业及类似的指标表明,中国教育部对于高等教育是什么以及它对于塑造国家未来的作用,还没有形成一幅清晰的图像。导致高等教育变成了一堆统计数字游戏。
       中国的高等教育存在一种功利主义心态,关注的是具有直接应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我认为这深受中国古语“学以致用”的影响,这里的“用”经常被看成狭义层面的“用处”。这种急功近利蔓延到企业,很多中国企业包括一些大企业对名校毕业的学生不满意,认为他们如果不经过培训,就不能很快适应安排的工作。』

 

这我就纳闷了:著名专家高谈阔论,怎么竟然没一句话提到“985”和“211”?查“985”的开宗明义就是:『“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是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学科交叉,大力提高建设学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的能力。』试问,读了这段话,谁会相信中国的高等教育至今还“徘徊在十字路口”?!
P.S.
我想起初中的一位同学,每次班会发言,总以同一句话开场:“经过老师的教导,我才明白了……”——敢情他从前在什么问题上都糊涂!

 

我不禁好奇:他们这般可爱地装傻,难道为了把前首脑的主导痕迹擦拭掉?莫非希望新领导按照他们的定义,把中国高教改革从新来过?都不是?那就无法理解了!迄今“985”高校(含学部)已有67所,“211”高校则达到124所(均根据《海风教育》的统计资料),谁想搬弄这几个专家们南辕北辙的观点去把他们拉回到十字路口、认清“使命”后重新开路,人家不骂他“神经病”,我照会任撬。

 

评论本已完毕;但因我与高教尚有“一缕情丝割不断”,接下来还想趁汤下面说几句题外话。我未曾跻身于高校的高层管理阶层,所谈无非是仰视表象后的一点观感。“白头宫女说玄宗”,对与不对,留于历史检验吧。

 

一,目标
除了军校,大学就是把人变得对社会更有用的地方——一个“教书育人”的明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这个宗旨之下,每所大学具体的办学目标不妨有高有低。中国有两所大学出了3位诺奖(科学类)获得者。回看培养他们的大学,却都不曾大吹法螺——出了李政道、杨政宁的西南联大,校训是“刚毅坚卓”;出了李远哲的台湾大学(恕我不用全称),校训是“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其为自己确定的“使命”,都是既不激进,也不“错位”。

 

现阶段中国的一百多所大学是不是应该集体放出豪言壮语争创世界一流?这问题已超出我的思想水平,我不好作答。不过既然他们有那么大的决心,那就祝愿他们心想事成吧。

 

二,方法
校长的责任,归根结蒂是一句话: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实力强了,声誉、资金便顺理成章地来了。这其中的规律,撇开那些技术官僚、“何健将军”等非教育管理背景者不论,即便是真心想把大学办好的校长,对此也分“不懂的”、“不能的”和“不甘的”三类。

 

不懂的:就算那些出自名校、熬成“婆婆”的校长,是不是个个都具有长期参与校务管理的履历?人人对高教都拥有深刻了解和丰富经验?这些都值得存疑。须知,一个好教授未必是一个好校长。

 

不能的:这个就不言而喻了。官办大学,事事唯上,不出幺蛾子升迁反而快的现象,是不难理解的。我曾经供职的一所大学就层全校动员,热衷于在“五讲四美三热爱”方面谋一面奖牌。

 

不甘的:还有一些想弄出点名堂来以壮行仕途的,不愿意萧规曹随,想要“闯出一条自己的路”;或者不走大道,着意于弘扬“中国式的办学之路”的校长,也有所耳闻。  

 

三,时机
大学的存在和发展在国外已经达成了高度平衡,留给每所大学的上升空间都极其有限。不退即是大进步,高呼口号也徒然。反观中国,即使在现行体制之下,对于那些见贤思齐的校长们,仍有一个大好时机在等着他们。

 

2011年,中国南方创办了一所首届只招45名学生(还退学了一人)、不发国字号文凭、却发誓『10年内跻身全国一流高校』的科技大学。在我看来,这所体制内多元化大学的成败值得拭目以待。如果它最终梦想成真,或许就是中国高校改革的一个先驱和榜样。

posted @ 2015-3-14 21:05 Saturday sslab 阅读(521) 评论(0)

据20150309《京华时报》——
       『董明珠呼吁提高个税起征点到5000元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现在交个税的人很少,只有2800万人,占整个人口总数的不到2%。这就说明个税已经相当边缘化了,如果再提高起征点,还有多少人能交税呢?』

 

【我评】:这笔帐,各有各的算法——比方你把算盘打到穷人头上,不提反降起征点,交税的人头倒是多了(好比说2.8亿),可是钱增加了多少呢?相反,你死盯着一干偷税漏税抗税逃税分子,严厉到令他们骂娘的地步;即使个税起征点提高、纳税人减少,罚没的钱也远多于少交的钱。

 

由此可见,这位贾康的见识太浅!

 

【延伸阅读】
@宋太祖老趙:『美国的一个前总统曾经说过:“美国复杂的税法是整个人类的耻辱。”虽然大家都嚷嚷着要精简税法,消除漏洞,真正实施起来却又会触犯很多人的既得利益。结果是税法年年改,越改越复杂。』

posted @ 2015-3-14 3:49 Saturday sslab 阅读(534) 评论(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