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关于研究方法的说明
当今,网络已成为全人类普及率最高的通用工具,不但文史学科需用,学理工的也须臾不可脱离——万一要DIY个原子弹什么的,找几篇教程就方便多了。然则,依靠网络获取知识,有两个先决条件:一要“会”(肯去)查,二要“会”(会得)查。

沈潋的专业方向是电脑软件开发,但也有一些文史基因的遗传。正业之外持续浸淫于中国古代野史和正史。前者如吴语小说《三国演义平方》的创作,后者则是去年开始的《中国历史地图》(google版)的研究。

后一项工作的缘起他自述是这样的——
       『中国文人治学太不严谨。一个地名,各家各说,都靠谐音想当然猜测,居然就成了典籍。我实在看不过去了,就找了一个我觉得最有可能的方向。最后找到正解的时候,比较下来,我的猜测与正解仅50公里之差。可见用谷歌地图研究历史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我总结,我研究的是历史地理综合考虑的学问:

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有时候一看地形图就明白了。而拿平面地图,实在是空谈。
       

当然我研究的还不成熟,第一是一家之言,没有考证作为支撑;第二只是零星的点,并未形成线面体系

发轫。』

我领会他的研究方法,就是利用卫星地图,对一些史料进行检验和校正,从而使得一些原本悬而无解的历史疑团越来越变得清楚可辨。对此我的评价甚高,认为这个方法对于某些文史专业,居功至伟。

沈潋说:『萧何入咸阳,先取天下图册。

册是为了收税,图是为了行军打仗。』卫星地图的发明,从本质上来说,也不外乎源于这两个初衷。故而我有一种使命感,认为应该尽早把这个好用的工具拿起来,给古老的文史学科注入新的生命力。为此,当了解了这种方法后,我尝试将之应用于《楚都丹阳》这个题目的研究中。

我没有因循沈潋的思路,是独立研究的。也许到最后,我们二人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或者殊途同归,都未可知。

Ⅱ.关于研究题目的说明
这次考据的缘起是:沈潋的一个研究课题涉及到了楚国都城丹阳的地理位置问题;对此我也感兴趣(无论古今、大小“丹阳”,我都很向往),就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辅以由他开创的“卫星地图考据法”,重新梳理一遍,藉此剔除一些我认为存疑的旧论。

让我们把历史翻回到到战国时期。据战国时史官所撰的《世本》一书记载:『楚鬻熊居丹阳。』鬻熊是楚人始祖祝融的后裔,率族投奔周文王姬昌。

到鬻熊的曾孙熊绎时,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据《史记·楚世家》)

对于“丹阳”的地望,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讫无定论,且各种说法各自有典籍支持。计有丹江源头、今河南淅川、今湖北南漳一带、今湖北老河口一带等多种说法。下面,我将对上列说法一一加以仔细审察。

【注】关于地图的选用原则是:针对特定区域,比较谷歌、搜狗、百度的卫星地图,哪家的最说明问题就用哪家的。

Ⅲ.丹阳地望之辨析
一,在丹江上游建立始都
7001丹江上游的“非丘陵”.jpg
商洛市至丹凤县。左上角为[商州丹江源国家湿地公园]。

『周成王时,周王室封开国功臣鬻熊的曾孙熊绎为楚子,居住在荆山一带,国都设在丹阳(熊绎受封之始就居于荆山旁边,在今商县附近,丹江上游一带。)』(据“清风明月泛舟游”的博文)

周瑜说:『昔者楚国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所记)

石泉提出:『西周初年,熊绎所居的丹阳地理环境较为艰苦,近旁有高山,荒芜偏僻,但也应有一块比较平坦的土地。』

石泉经实地考察后认为,荆山在今商县附近,丹江上游一带;而荆山脚下,正是商州之所在的“丹江之阳”河谷平原_。从而提出『熊绎所居丹阳城当在今陕西商县的丹江河谷』的观点。

【我说】查卫星地图可见,自丹江源头以下,有一长条“非丘陵”*地带,即商洛市至丹凤县一带。该平地宽约40公里,按汉里等于415.8米计算,约为96汉里,可见周瑜所述无差。又它在丹江的北岸,显然这就是“丹阳”得名的原由。

*从卫星地图上看,此类地带是丘陵包围中的盆地。因没有实地考察,不知具体的地形地貌,暂时以“非丘陵”命名之。

【存异】《百度百科》说:『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楚国最初【!感叹号是我所加,以下同】的封地丹阳,而当地老百姓世代传称的龙城,极可能就是楚国始都【!】。』

二,迁徙到丹江下游
周昭王时,屡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到周夷王以前数十年间,楚人终于在丹江下游建立起新都。这新都的具体位置,又有不同说法。

1.一说迁于今河南省淅川县
据姚小鸥《西峡、楚史与屈原》——
       『楚人本是中原部族,殷周之际南迁到丹阳,即今西峡、淅川、内乡一带。
7002西峡、淅川、内乡.jpg
西峡、淅川、内乡

【力驳】今人李敦彦(卧马先生)《民国地图找到丹水淅水在老河口交汇的新证据》(以下简称《新证据》):『可以一点都不用考虑楚都在淅川的问题……因为淅川和西峡都还是周原和中原之地,这里是没有楚先人立足的地盘的,所谓的楚先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就说的是楚先人要走出周原地,脱离周人束缚。』

【我评】李先生的话一言九鼎,无可辩驳!

2.或云在今丹江口水库区域 
据张凯《你所不知道的神奇丹江》——
       『楚国的第一个【按此三字不展开】国都丹阳就在淅川,就在那碧波万顷的库区*湖水之下……库区淹没的腑地就是楚国的古都丹阳。』

*指丹江口水库。此水库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地。
7003丹江口水库.jpg
丹江口水库
       
【我评】综评以上二说:查卫星地图可见,丹江下游也是一条“非丘陵”地带,再加上今水库(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所在的疆域,是劫后余生的楚人先祖梦寐以求的乐土,定会舍命固守之。但是,屯兵拒敌固然是必然会采取的国策,建都却显然是不会被考虑的——此处距两路劲敌(西北的和北方的)仅咫尺之遥,若国家行政中心重建在此,势必旦夕不得安宁!

【演义】归结上述两种说法,其实质在于:迁徙到丹江下游的楚国残部,是北上与中原的周朝争夺地盘,还是南下披荆斩棘与地奋斗?楚人先祖败于周朝,顺着丹江一路逃窜下来,并没有找到立锥之地。后来到得丹江下游,发现自今淅川县寨沟至观山之间有一窄条“非丘陵”,长31公里,面积估计只及原国都的四分之一。在这里适宜建一处军事根据地,屯兵扼守丹江咽喉,以防御周天子军队的侵袭;但是没有足够大的地盘可供子民休养生息。
7004丹江下游的“非丘陵”.jpg
丹江下游的“非丘陵”
7005.jpg
在谷歌地图上,这里是一片泽国

行文至此,还是让我们来合理想象历史上的那一幕:在据守此地后,楚君召集臣子廷议:孤欲开疆拓土,是向北进攻周境为好,还是往南继续垦殖为是?

群臣中的有识之士都认为本国国力衰微,不可贸然用兵。于是,他们举国南下,继续占领了一块较大的疆域(如图3)。

三,徙于“丹、淅之会”
之后,当楚国立足已稳,便继续向南拓疆孳殖。

『楚人终于在丹江下游(今河南省淅川县境)的“丹、淅之会”,建立起了新都。按照中外历史上地名随人迁徙的惯例,新都仍称作“丹阳”。』(据《搜狗百科》)

那么,“丹、淅之会”地处何方呢?也有不同说法。

1.古南漳以西八、九十里之处
刘玉堂等认为,此一古“丹阳”位于今湖北西北部保康至南漳荆山一带。丹阳是位于丹水之阳的城邑。理由是:『丹阳距荆山应不太远,甚至可以认为丹阳就在荆山脚下。而楚史学界一般认为荆山是在古南漳以西八、九十里之处(今湖北保康县境内)。』
7006.jpg
丹江口老河口保康南漳

【我评】查卫星地图可知,这一段话包含了两个错误:其一,南漳县以西是大片丘陵,肯定不适合建都;其二,此地哪来的丹水?——李敦彦认为丹水与淅水(今名老灌河)在老河口交汇(见下文),到这里少说也有60公里!

2.新说在老河口
李敦彦《新证据》说——
       『丹水和淅水,是在双河镇以上的西北和以下的东南有两次相互交叉,但都没有真正的汇集,不管是丹水和淅水,在双河镇上下向向交叉后,像自来水的两通和三通一样,即没有影响流量,也没有影响其自身的流向,丹水和淅水几乎并列的各自在没有改变方向的情况下继续流向下游的,就这样丹水和淅水象一对情侣一样交叉相伴而行以后,最终在下游的老河口古城首先来了个小的交汇后接着又在下游的排子河与其它蒿堰河等多条支流大汇合的。
       可能就是因为丹水和淅水,如此曲折往复的在山谷间交叉汇合,应该也是丹淅之汇叫人难辨真假的一个根本原因所在吧?光从图纸上就能忽悠住很多人,莫说跋山涉水的劳累,还不更把那些考察的专家和学者们都给整晕整迷惑了?再加上很多所谓的学者牙根【应为“压根”】就没到过丹水和淅水的实地去考察过,都是造成丹淅之汇迷失的原因所在?』

笔者推测:楚国巩固了丹江下游的北部边境以后,占据了以老河口为中心的一块水灾频仍的荒芜之地,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经营发展。

读卫星地图可知,以老河口为中心,“丹、淅之会”是一大块“非丘陵”,它的四至可到达:北至丹江下游—今丹江口水库一带,西至石花镇,南至茨河镇;东边则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直至100余公里外的桐柏山。
7007.jpg
以老河口为中心的平原

Ⅳ.不以“楚方城”作为证据
有些资料提到的楚方城,是又一个巨大的历史地理疑团,故而本文不作为证据加以引用。

Ⅴ.水库移民后形成的丹阳镇和丹阳村
丹阳镇不是古地名,是2007年由原淅川县九重镇更名为丹阳镇。可是不知为什么,『淅川人民政府门户网对外一直对九重镇称“九重镇”。』(据《搜狗百科》)

丹阳村也是同样情况:2007年由陶岔村更名为丹阳村。(据《搜狗百科》)

Ⅵ.脱离丹江之后的迁徙从略
此后,楚都又几经迁徙。由于它们与丹江流域已无关系,故此后的迁都不在讨论之列。

Ⅶ.结语
兹引用沈潋给我的信为本文作结——
       『看地图可以知道,关中平原与江汉平原之间,群山阻隔。从江汉平原,唯有溯丹江而上,方能抵达关中平原。当时江汉间,还都是荆蛮,因而派【按我认为“让”更贴切】曾经沿丹江筚路蓝缕而下的楚部落,守在丹江下游的入口处。

也是楚国国祚当兴,内而一统江汉平原,外而周室迁都,故得以北上而问鼎中原。
posted @ 2020-3-26 13:36 Thursday sslab 阅读(508) 评论(0)
先秦时期的中原,共有三处以丹阳(丹杨)为名的地方。以下按建立年代的先后逐一简述——

一,秦丹阳县
据《搜狗百科》——
       『小丹阳镇有2200多年的历史,传说当年吴泰伯南奔的第一站就是此地。后来吴太伯向东北方向迁徙,来到了今丹徒附近,建立都城朱方城。历史上最早称“丹阳”的就是这里。后来有了丹阳县,这里才被称为“小丹阳”。其实“小丹阳”比大丹阳的历史要悠久。
       小丹阳自秦建县后均为郡县治所,至隋而废。唐武德三年(620年*)重置丹阳县。至唐贞观元年(627年)废,县降为镇。』

*【年号—公元对照统一依从《搜狗百科》】

《搜狗百科·《古代地名》则另有说法——
       『《今县释名》记述:“……汉武帝设置丹阳郡,乃于县称小丹阳以别之”。今本《辞海》注:丹阳为古县名。“阳”一作“杨”。秦置。治安徽当涂东北小丹阳镇。因汉以后属丹阳郡,故又称此处为“小丹阳”。唐贞观初并入当涂县。』

《搜狗百科》介绍今天的小丹阳:『小丹阳有两个,一个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另一个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博望新区。

两镇毗邻,街道相连,风俗习惯与口音相同。南京市江宁区小丹阳地理位置街口靠北,马鞍山市博望新区小丹阳地理位置靠南,因此当地人称江宁区小丹阳为“北镇”,博望新区小丹阳为“南镇”。

据说曾经两镇原为一个镇,也不知在什么时候两镇分开了,但时至今日两镇的联系还是相当紧密的。

现如今,南镇和北镇早已连为一体,政府也在不久前修筑了两个牌坊,可惜的是南镇的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损坏了,而北镇的依然伫立在七仙女像那儿,上书“江苏南京小丹阳”。一到晚上,灯火通明,牌坊上也亮起了五颜六色的灯,十分美丽。』

关于丹阳的得名,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景定建康志》:“郡国有赭山,其山丹赤。”又引北宋《太平寰宇记》云:“赭山亦名丹山,唐天宝中改为绛岩山,丹阳之义出此。山临平湖,湖亦以丹阳名。今此山在溧水、句容两水间。以此证之,则丹阳为山名,山南为阳故曰丹阳。赭山、绛岩山、丹山,皆为赤山之意。”』(出处同上)

第二种:『《晋书·地理志》将“丹阳”记为“丹杨”。并解释“杨”,缘于“山多赤柳而名”。但是,学者一般认为,此一带山上植物是以绿色为主的,而“赤柳”却实属罕见。』(出处同上)

不料近年来,园艺界还真把这个“丹杨”树种给复活了。

400433628_1200753362.jpg

红叶杨(西部白天摄影作品


【延伸阅读】《无飞絮的红杨树》(作者:洪慧)
       ……要说这种长着红叶的树木大家还真见过不少,比如香山的红叶,美国红栌。可是无论是香山红叶,还是红栌都只有一个季节的短暂美丽,而这种红叶杨却是从春红到秋,真正将红色进行到底!
  
      红叶杨一年四季都是红的,而且随着季节的不同颜色还略有变化,春天时是紫红色,夏天是深红色,秋天变成粉红色,深秋又变成红黄色。四季三变,红红火火,这红叶杨究竟是个什么品种呢?先来介绍一下,这位就是红叶杨的第一位培育者程相军,从他嘴里我们得知,原来这满山的红叶杨全都缘自一片红叶。

       程:六年前,我在种杨树2025,有天偶然发现有棵树上有一片红色的小叶子,我当时就想要是整棵树都是这个颜色肯定好看。

       程相军动手把红叶以上的枝条全打掉。一个月后,他惊异地发现,从侧枝上抽出的竟然全是红叶!不过,为了看它的性状是否稳定,程相军又一口气扦插了上十亩,结果更令他喜出望外,杨树长出的全是红叶。  

       那么,这种偶然出现的一片红叶在科学上应该怎么解释呢?其实这片红叶是一种基因突变的现象,就像鲤鱼,偶然出现一个眼睛上长着水泡的,人们觉得好看,然后挑出来进行培育、繁衍,就有了现在的水眼泡金鱼了,这个红叶杨也是那么回事,先看到一片小叶子,然后培育,然后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红叶杨。这种基因突变的几率是非常小,所以要形成一个新物种就更加困难。 

       程:我们这个杨树还不飘杨絮!这又应该怎么解释呢?原来,杨树是雌雄异体的树种,只有雌树才飘絮,雄树是不飘絮的,这个红叶杨的母体可能刚好是雄体,繁育出来的小苗也就是雄体,所以不飘絮。

       红叶杨作为世界上唯一一种高大的彩色乔木,既可作绿化观赏又可作用材林,发展前景相当。目前我们正在培育第二代全红的红叶杨树将更有发展前景,一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二,楚都丹阳
这地方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需要考据。我将于日后整理读书笔记后另文刊出。

三,汉丹阳郡
这就是我在《丹杨兵》中所说的丹杨。《搜狐百科》列举它的沿革——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更秦鄣郡为丹阳郡,郡以境内丹阳县而名。【治所和管辖范围已在《丹杨兵》中列举,此处从略。】丹阳郡属扬州。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郡治移治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辖建邺县、秣陵县、江乘县、江宁县、丹杨县(今安徽当涂)、永世县(今属江苏溧阳)、溧阳县、湖熟县、句容县、于湖县(今属安徽当涂)、芜湖县等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改丹阳尹为蒋州。大业三年(607年)改蒋州复置丹阳郡。治江宁县(今南京),领江宁县、溧水县、当涂县等县。
       唐武德三年(620)以郡改扬州。从西汉至唐代,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时期,丹阳郡(丹杨郡、丹阳尹)一直隶属扬州刺史部。』

此后,『唐天宝元年(742年),丹杨郡移置润州(今镇江),同时改曲阿县为丹杨(阳)县。此时,旧安徽丹杨县并入当涂县。时丹杨郡辖江宁、句容、丹杨(阳)等6县。乾元元年(758年),丹杨郡复改名为润州,丹杨(阳)县名在今丹阳地沿用至今。』(据筱果°A1B05830)

对于丹阳和丹杨之通假(不客气说就是混淆),王舟瑶《辨丹阳丹杨》这样分析——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更名丹扬。扬字从手,其属县丹阳则从 ,而南监本郡县皆从阜,毛本则郡名从木。《续汉志》则郡县皆从阜。《晋志》则郡名从 ,县名从木,而总论中或从阜、从木,从手,错出不一。宋魏二《书》皆从木,做杨。』 
 
【补充】被改名的曲阿县,古称云阳邑,秦始皇改名曲阿县。著名的“曲阿对”(我有专文介绍)即发生于此地。又《三国演义》中写道:『策乃移母并家属于曲阿』,并且立曲阿为『皇基之地』。
posted @ 2020-3-11 14:19 Wednesday sslab 阅读(684)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