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都丹阳

Ⅰ.关于研究方法的说明
当今,网络已成为全人类普及率最高的通用工具,不但文史学科需用,学理工的也须臾不可脱离——万一要DIY个原子弹什么的,找几篇教程就方便多了。然则,依靠网络获取知识,有两个先决条件:一要“会”(肯去)查,二要“会”(会得)查。

沈潋的专业方向是电脑软件开发,但也有一些文史基因的遗传。正业之外持续浸淫于中国古代野史和正史。前者如吴语小说《三国演义平方》的创作,后者则是去年开始的《中国历史地图》(google版)的研究。

后一项工作的缘起他自述是这样的——
       『中国文人治学太不严谨。一个地名,各家各说,都靠谐音想当然猜测,居然就成了典籍。我实在看不过去了,就找了一个我觉得最有可能的方向。最后找到正解的时候,比较下来,我的猜测与正解仅50公里之差。可见用谷歌地图研究历史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我总结,我研究的是历史地理综合考虑的学问:

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有时候一看地形图就明白了。而拿平面地图,实在是空谈。
       

当然我研究的还不成熟,第一是一家之言,没有考证作为支撑;第二只是零星的点,并未形成线面体系

发轫。』

我领会他的研究方法,就是利用卫星地图,对一些史料进行检验和校正,从而使得一些原本悬而无解的历史疑团越来越变得清楚可辨。对此我的评价甚高,认为这个方法对于某些文史专业,居功至伟。

沈潋说:『萧何入咸阳,先取天下图册。

册是为了收税,图是为了行军打仗。』卫星地图的发明,从本质上来说,也不外乎源于这两个初衷。故而我有一种使命感,认为应该尽早把这个好用的工具拿起来,给古老的文史学科注入新的生命力。为此,当了解了这种方法后,我尝试将之应用于《楚都丹阳》这个题目的研究中。

我没有因循沈潋的思路,是独立研究的。也许到最后,我们二人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或者殊途同归,都未可知。

Ⅱ.关于研究题目的说明
这次考据的缘起是:沈潋的一个研究课题涉及到了楚国都城丹阳的地理位置问题;对此我也感兴趣(无论古今、大小“丹阳”,我都很向往),就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辅以由他开创的“卫星地图考据法”,重新梳理一遍,藉此剔除一些我认为存疑的旧论。

让我们把历史翻回到到战国时期。据战国时史官所撰的《世本》一书记载:『楚鬻熊居丹阳。』鬻熊是楚人始祖祝融的后裔,率族投奔周文王姬昌。

到鬻熊的曾孙熊绎时,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据《史记·楚世家》)

对于“丹阳”的地望,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讫无定论,且各种说法各自有典籍支持。计有丹江源头、今河南淅川、今湖北南漳一带、今湖北老河口一带等多种说法。下面,我将对上列说法一一加以仔细审察。

【注】关于地图的选用原则是:针对特定区域,比较谷歌、搜狗、百度的卫星地图,哪家的最说明问题就用哪家的。

Ⅲ.丹阳地望之辨析
一,在丹江上游建立始都
7001丹江上游的“非丘陵”.jpg
商洛市至丹凤县。左上角为[商州丹江源国家湿地公园]。

『周成王时,周王室封开国功臣鬻熊的曾孙熊绎为楚子,居住在荆山一带,国都设在丹阳(熊绎受封之始就居于荆山旁边,在今商县附近,丹江上游一带。)』(据“清风明月泛舟游”的博文)

周瑜说:『昔者楚国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所记)

石泉提出:『西周初年,熊绎所居的丹阳地理环境较为艰苦,近旁有高山,荒芜偏僻,但也应有一块比较平坦的土地。』

石泉经实地考察后认为,荆山在今商县附近,丹江上游一带;而荆山脚下,正是商州之所在的“丹江之阳”河谷平原_。从而提出『熊绎所居丹阳城当在今陕西商县的丹江河谷』的观点。

【我说】查卫星地图可见,自丹江源头以下,有一长条“非丘陵”*地带,即商洛市至丹凤县一带。该平地宽约40公里,按汉里等于415.8米计算,约为96汉里,可见周瑜所述无差。又它在丹江的北岸,显然这就是“丹阳”得名的原由。

*从卫星地图上看,此类地带是丘陵包围中的盆地。因没有实地考察,不知具体的地形地貌,暂时以“非丘陵”命名之。

【存异】《百度百科》说:『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楚国最初【!感叹号是我所加,以下同】的封地丹阳,而当地老百姓世代传称的龙城,极可能就是楚国始都【!】。』

二,迁徙到丹江下游
周昭王时,屡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到周夷王以前数十年间,楚人终于在丹江下游建立起新都。这新都的具体位置,又有不同说法。

1.一说迁于今河南省淅川县
据姚小鸥《西峡、楚史与屈原》——
       『楚人本是中原部族,殷周之际南迁到丹阳,即今西峡、淅川、内乡一带。
7002西峡、淅川、内乡.jpg
西峡、淅川、内乡

【力驳】今人李敦彦(卧马先生)《民国地图找到丹水淅水在老河口交汇的新证据》(以下简称《新证据》):『可以一点都不用考虑楚都在淅川的问题……因为淅川和西峡都还是周原和中原之地,这里是没有楚先人立足的地盘的,所谓的楚先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就说的是楚先人要走出周原地,脱离周人束缚。』

【我评】李先生的话一言九鼎,无可辩驳!

2.或云在今丹江口水库区域 
据张凯《你所不知道的神奇丹江》——
       『楚国的第一个【按此三字不展开】国都丹阳就在淅川,就在那碧波万顷的库区*湖水之下……库区淹没的腑地就是楚国的古都丹阳。』

*指丹江口水库。此水库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地。
7003丹江口水库.jpg
丹江口水库
       
【我评】综评以上二说:查卫星地图可见,丹江下游也是一条“非丘陵”地带,再加上今水库(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所在的疆域,是劫后余生的楚人先祖梦寐以求的乐土,定会舍命固守之。但是,屯兵拒敌固然是必然会采取的国策,建都却显然是不会被考虑的——此处距两路劲敌(西北的和北方的)仅咫尺之遥,若国家行政中心重建在此,势必旦夕不得安宁!

【演义】归结上述两种说法,其实质在于:迁徙到丹江下游的楚国残部,是北上与中原的周朝争夺地盘,还是南下披荆斩棘与地奋斗?楚人先祖败于周朝,顺着丹江一路逃窜下来,并没有找到立锥之地。后来到得丹江下游,发现自今淅川县寨沟至观山之间有一窄条“非丘陵”,长31公里,面积估计只及原国都的四分之一。在这里适宜建一处军事根据地,屯兵扼守丹江咽喉,以防御周天子军队的侵袭;但是没有足够大的地盘可供子民休养生息。
7004丹江下游的“非丘陵”.jpg
丹江下游的“非丘陵”
7005.jpg
在谷歌地图上,这里是一片泽国

行文至此,还是让我们来合理想象历史上的那一幕:在据守此地后,楚君召集臣子廷议:孤欲开疆拓土,是向北进攻周境为好,还是往南继续垦殖为是?

群臣中的有识之士都认为本国国力衰微,不可贸然用兵。于是,他们举国南下,继续占领了一块较大的疆域(如图3)。

三,徙于“丹、淅之会”
之后,当楚国立足已稳,便继续向南拓疆孳殖。

『楚人终于在丹江下游(今河南省淅川县境)的“丹、淅之会”,建立起了新都。按照中外历史上地名随人迁徙的惯例,新都仍称作“丹阳”。』(据《搜狗百科》)

那么,“丹、淅之会”地处何方呢?也有不同说法。

1.古南漳以西八、九十里之处
刘玉堂等认为,此一古“丹阳”位于今湖北西北部保康至南漳荆山一带。丹阳是位于丹水之阳的城邑。理由是:『丹阳距荆山应不太远,甚至可以认为丹阳就在荆山脚下。而楚史学界一般认为荆山是在古南漳以西八、九十里之处(今湖北保康县境内)。』
7006.jpg
丹江口老河口保康南漳

【我评】查卫星地图可知,这一段话包含了两个错误:其一,南漳县以西是大片丘陵,肯定不适合建都;其二,此地哪来的丹水?——李敦彦认为丹水与淅水(今名老灌河)在老河口交汇(见下文),到这里少说也有60公里!

2.新说在老河口
李敦彦《新证据》说——
       『丹水和淅水,是在双河镇以上的西北和以下的东南有两次相互交叉,但都没有真正的汇集,不管是丹水和淅水,在双河镇上下向向交叉后,像自来水的两通和三通一样,即没有影响流量,也没有影响其自身的流向,丹水和淅水几乎并列的各自在没有改变方向的情况下继续流向下游的,就这样丹水和淅水象一对情侣一样交叉相伴而行以后,最终在下游的老河口古城首先来了个小的交汇后接着又在下游的排子河与其它蒿堰河等多条支流大汇合的。
       可能就是因为丹水和淅水,如此曲折往复的在山谷间交叉汇合,应该也是丹淅之汇叫人难辨真假的一个根本原因所在吧?光从图纸上就能忽悠住很多人,莫说跋山涉水的劳累,还不更把那些考察的专家和学者们都给整晕整迷惑了?再加上很多所谓的学者牙根【应为“压根”】就没到过丹水和淅水的实地去考察过,都是造成丹淅之汇迷失的原因所在?』

笔者推测:楚国巩固了丹江下游的北部边境以后,占据了以老河口为中心的一块水灾频仍的荒芜之地,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经营发展。

读卫星地图可知,以老河口为中心,“丹、淅之会”是一大块“非丘陵”,它的四至可到达:北至丹江下游—今丹江口水库一带,西至石花镇,南至茨河镇;东边则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直至100余公里外的桐柏山。
7007.jpg
以老河口为中心的平原

Ⅳ.不以“楚方城”作为证据
有些资料提到的楚方城,是又一个巨大的历史地理疑团,故而本文不作为证据加以引用。

Ⅴ.水库移民后形成的丹阳镇和丹阳村
丹阳镇不是古地名,是2007年由原淅川县九重镇更名为丹阳镇。可是不知为什么,『淅川人民政府门户网对外一直对九重镇称“九重镇”。』(据《搜狗百科》)

丹阳村也是同样情况:2007年由陶岔村更名为丹阳村。(据《搜狗百科》)

Ⅵ.脱离丹江之后的迁徙从略
此后,楚都又几经迁徙。由于它们与丹江流域已无关系,故此后的迁都不在讨论之列。

Ⅶ.结语
兹引用沈潋给我的信为本文作结——
       『看地图可以知道,关中平原与江汉平原之间,群山阻隔。从江汉平原,唯有溯丹江而上,方能抵达关中平原。当时江汉间,还都是荆蛮,因而派【按我认为“让”更贴切】曾经沿丹江筚路蓝缕而下的楚部落,守在丹江下游的入口处。

也是楚国国祚当兴,内而一统江汉平原,外而周室迁都,故得以北上而问鼎中原。
博主上一篇:«1950至1970年代具有地方色彩的沪语体系
博主下一篇:»古代三处丹阳
posted @ 2020-3-26 13:36 Thursday sslab 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