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昌兄点我评价《岩多必诗》。我从《今夜说点事》第649期开始,至655期,共钞录了其中的7首配诗进行分析。从这些诗作里,大致管窥了金岩诗作的面貌和路数,可以作一些评论了,并且诗的数量也基本可以保证在阐述中避免孤例为证之窘迫。以下是我的膺命之作——
P.S.
《今夜说点事》是东视娱乐频道的一档节目。主持人金岩,相声演员出身。这档节目每期谈一个主题,谈完后照例会吟一首诗,冠名《岩多必诗》。

 

一,这些诗的分野
这些诗都是四句一首,五言或七言,二、四句末或一、二、四句末押韵。那么,它们是五绝、七绝,还是今人的“山寨”之作?论平仄太繁复,我们就来鉴别它们的韵脚吧——

1,“青春已华发,岁月正蹉跎。回眸思往日,年少春衫薄。”(第653首)按照《平水韵》,“跎”属“五歌”部,“薄”属“十药”部。

 

2,“门生遍天下,盛名传世间。早知江湖险,卸甲抚瑶弦。”(第655首)按照《平水韵》,“间”属“十五删”部,“弦”属“ 一先”部。  

   

准此,我们厘清了一个大前提:这些诗,属于现当代人对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的简单仿制;其所用的韵脚,大体在《中华新韵》和“十三辙”的范围之内。
P.S.
十三辙又称“十三道大辙”,是曲艺作品合“辙”押韵的主要依据。从《平水韵》的一百零六韵部,到《中华新韵》的十九韵部,再到十三辙,用韵的限制逐步放宽。这种变革,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曲艺艺人,是得其所哉的。这从《十三辙歌谣》可见一斑——
       正月里,正月正,刘伯温修下北京城;能掐会算的苗光义;未卜先知徐茂公;诸葛亮草船把东风借,斩将封神姜太公。(中东辙。以下略)

 

二,曲艺演员和诗、赋、赞
曲艺演员讲究“幼功”(从小打下的基本功),其中诗、赞、赋的背诵是重要的方面。其实,这也是衡量师傅能耐的重要标志——你能别人所不能,你才有资格当个称职的老师。据陈树棠说:『我就曾听说一位先生磕了三个头,只为学一个“马跑赞”(八句)的逸事,可见学艺艰难。』

 

关于曲艺的诗、赋、赞,《乐器学习网》有很好的解释——
       『诗、赋、赞:说唱文学中的吟咏体文字。它以精炼而形象化的富有韵味的语言抒情、写景、叙事、状物,具有一定的音乐性。诗,多用于全书开头或一段开始处,概括节目的中心内容,作为书引子,称为“诗篇”或“定场诗”;全书结束或一段结尾时也用,诗中往往有警世性的喻意,称为“中场诗”或“压场诗”。赋、赞则根据需要随时可用。赋,比较典雅,善于铺陈,讲究虚实结合;赞,比较短小,通俗生动。二者都可用以描绘装束、披挂、战场阵势、陈设器具、婚丧喜庆等的千姿百态。常见的有“拳赋”、“剑赋”、“辕门赋”、“美人赞”、“刀枪赞”、“沙场赞”等。』

 

这里的“诗”,当然不是近体诗,而是浅显易懂的带韵脚的四言八句。『这是一段评书的开场词,每句涵括一个历史典故。由于是字头咬字尾【一种修辞格,又叫“顶针续麻”】,读来颇有味道。而且其中个别词句完全可以活用到传统相声《五行诗》中。』——
       春秋战国子胥强,
       强霸儿媳楚平王。
       王是王莽赶刘秀,
       袖吞八卦吕纯阳。
       杨林秦琼锏对棒,
       棒打隋炀兴大唐。
       堂堂男儿多仁义,
       义气宾朋数宋江。
       姜维九把中原反,
       反叛朱温称大梁。
       梁山一百零八将,
       蒋干盗书命无常。
       长坂坡前赵云勇,
       勇镇三关杨六郎。
       狼山碰死杨继业,
       夜奔临潼走慌忙。
       忙下南唐高君保,
       保主忠良王伯当。
       当阳喝退曹孟德,
       得水脱逃王彦章。
       张公瑾巧射太平箭,
       箭射双雕李晋王。
       王允巧把连环献,
       献帝懦弱丧家邦。(马现瑞口述,摘自《花草集》)

 

赋、赞数量之巨,可谓蔚为大观。散落于艺人口中的沧海遗珠不可胜数,以下举两本出版物为例——
1,《传统鼓曲赞赋选编》,凡3000余行、2万3千余字。计有:
美人赋16 个      丑女1个              梳妆台2个        女将赞4个
红袍赞1个         黑袍赞3个          白袍赞5个        短打武生3个
枪赞3个            刀赞2个             剑赞1个            戟赞1个
棍赞1个            锏赞1个             鞭赞1个           飞抓赞1个
锤赞1个            斧赞1个             镖赞2 个          拳赞5个
风赞1个            雨赞1个             战场4 个          阵法3个
花园8个           帅府辕门 2个       金殿3 个          厅堂3个
书房1个           绣楼3个              衙门3 个          寺院3个
客房3个           山景3个              桥3个              路景1个
夜景2个           灵堂1个              出征路途段1个  马赞3个

 

2,《傳統曲藝贊賦選》,我没有查到它的在线阅读版。根据版本介绍,其页数在200~299页。取个折中数吧:250页,那应该有6000行以上了。

 

三,快板书和评书“套话”
快板书的成型虽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已经积淀了许多优秀的书目。脍炙人口的段子有《长征》、《三打白骨精》、《铸剑》、《燕青打擂》、《杨志卖刀》、《东方旭打擂》、《武松打虎》、《劫刑车》等。又如快板书《哪吒》,根据小说改编,全书共74回,每回大约27分钟。

 

金岩曾经的捧哏李国靖,是快板界崛起的新星。2009年凭借自己创作的快板书《徒手擒凶》获得北京快板擂台赛金奖及多项创作奖。由此可见金岩创作团队与快板书的渊源。

 

在另一种艺术形式评书中,还有一种套话,用于特定的人物、环境或事件。比如诸葛亮出场时用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自比管仲岳毅之贤,抱膝北坐,笑傲风月,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又比如讲到豪宴的:『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猴头燕窝沙鱼翅,熊掌干贝鹿尾尖。』

 

金岩于第652期随口吟诵的“三条大道走中央,善恶到头总要报。”也属于这一类。

 

四,“我”可以怎么运作
假设我自幼吃了说书“饭”(我写过:我尝试的第一项课外活动是说书)并拜在名师门下;假设十载勤学苦练,把上述这些基本功练了个滚瓜烂熟,打下了深厚的底子;我可以做的事情就很多了——

 

1,仿
俗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凑。”如若摆脱了格律的约束,只注意大致的押韵,读书人凑几首“诗”尚不是绝对的难事。

 

正巧那日网购的摇面机到货,我以此为题,命自己口占一首。于是一边空摇机器验货,一边赋就歪诗:“整饬混沌凭只手,善解玉版得馔馐。始信人生贵砥砺,块垒化作绕指柔。”

 

2,套
闲来三五小酌,至『酒酣耳热,仰而赋诗(此曹丕句子)。』主题集中在劝人积德向善方面。各人凑出几字,便得一首。派一个相对清醒的兄弟担任速记,积攒起来;日后遇到相应的主题即可祭出,以免“临到上轿穿耳洞”之窘迫。这酷似考生背了许多篇作文在胸中,遇到“对路”的题目就套上去。

 

不过,虽然拿来生搬硬套的那些诗篇貌似庙宇签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但因不是“新鲜定制”的,所以有时与主题之间就不那么“切”,难免有圆凿方枘之憾。比如652期的主题是“星妈”,配诗是“英雄何处有,佳人何堪寻。才情动四海,富贵本浮云。”这首诗里“星”则有矣,却无“妈”。又如“青春已华发,岁月正蹉跎。回眸思往日,年少春衫薄。”没看过第653期节目的读友,能够想象这是为“儿童电影”主题配的诗吗?

 

3,化
即把别人的句子略加改头换面,当作自己的创作。如“一朝春尽红颜去”(此为《岩多必诗》中句子,不注明具体出自哪一首。以下各例同)句,源自林黛玉的《葬花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又如“富贵本浮云”,是杜甫佳句的“改妆版”。原诗是:『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再如“门生遍天下”,是评书《三国》的老词儿:『久闻本初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

 

4,“借”
即直接引用别人的句子。像“万里寻常路”、“江湖任逍遥”,之前已有网络写手用过。“江湖险”则被郭XX训儿时抢了先手。还有,“年少春衫薄”,本出自韦庄的《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5,“对”
即通过“对对子”,把一句变成两句。如想出上句“英雄何处有”,下句“佳人何堪寻”就呼之欲出了。又如“岁月正蹉跎”可对“青春已华发”……

 

6,“兑”
即用大水词来填充空当。“山高复海阔”、“行破江湖路,一场梦南柯”、“富贵本浮云”、“回眸思往日”、“盛名传世间”……这些陈词滥调,都让本来可能更好的诗作变成了“散文诗”。

 

*     *     *

最后,当然还要说句公道话:不能否认金岩和他的创作班底确是很有才气的——650多期,就需650多首诗来应景,这很不容易。我和沈潋讨论《三国演义平方》的写作计划,我曾建议写成一百回,每回配一首诗,但沈潋认为“配诗方案”等于把自己绑架了,所以否定了这个提议。

posted @ 2014-8-26 23:11 Tuesday sslab 阅读(623) 评论(1)

清华大学肖X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批评《后会无期》是烂片,并指“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鄙人期期以为不可。烂片随你批评,批到一帮五迷三道的韩粉倒戈相向,算你狠!但是,一抡起“大字报、大批判”的大棒,先不先把自己的文字捅成了烂文,那还会有谁来“粉”你?
P.S.
@晏杨:『虽然我很不喜欢《后会无期》,但更不认同肖X对这部电影以及对韩寒的批评,那已经超出了正常批评的范畴,观点偏激,语言暴力,充满文革遗风,尽显污蔑咒骂之能事。』

 

储殷:『看了肖X发表的倒韩檄文非常惊讶。不是惊讶他一贯的倒韩风格,而是惊讶于一个人在自己强烈情感的支配下,可以如此无视法律,如此对他人进行近乎诽谤的人身攻击。』

 

不过上面给他指点的这条正常的文艺批评之道对于肖某人来说也难行得通——他于电影并非科班出身,拿他的“美学”来批评电影,不啻隔靴搔痒;你看人家连外衣也没被剥去,离触及灵魂还远着呢,所以才会『我们觉得挺逗的,挺有意思。』、『我们不会去回应,也没必要回应。』

 

我看国产电影看怕了,也看失望了,所以基本不看。偶尔为着评论某部电影会去看一遍,但那已经是30年前的往事了。现在影视学会的招待电影,若是国产的我就抽签。何况《后会》这种电影不是为我这个阶层拍摄的,我没必要自作多情地去关心它;因着这个缘故,我看这部电影的机会就“无期”了。

 

不过我是“电影文学专门化”的毕业生,也算同电影稍许沾上一点边吧。凭着这点本钱,我自以为有资格向所有拍电影和评电影的“围城之外”的好事之徒提一个问题:“关于电影,有两本入门的书——《什么是电影》和《什么不是电影》。你想做导演,别的书不读还不打紧,但这两本书非要把它们读懂,才有资格拿起导筒。所以,凡是翻过一遍(那怕其中一本也是好的)的同学,请举手……

posted @ 2014-8-20 23:30 Wednesday sslab 阅读(554) 评论(0)

我把那些想要模仿格律诗,然而形式和内容都不正的诗统统算作歪诗。歪诗的鼻祖叫张打酱油——开玩笑的,其实叫张打油。有史以来第一首随口吟就的歪诗便出自他老人家之口——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我评】全诗充满了形象思维。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却写尽了雪景的观赏之趣。可见虽是随口吟就,却不是“口水诗”。

 

古代有的贩夫走卒也能出口成章,有时竟于无意之间一鸣惊人。苏东坡有一次犯浑,口占歪诗冒犯一个老妇;哪知一联刚出口,对方却反唇相讥。于是就有了一首警世的歪诗——
       蓬发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苏轼)
       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老妇)

 

【我评】苏东坡这天肯定吃错了什么,才会以一个落魄小吏的身份去嘲笑和平百姓。结果,反而是自取其辱。

 

比苏东坡更酸的文人,写的歪诗也更酸。但有时也有值得一读的句子。下面这首歪诗,虽说要经过解释才读得懂,但赖对仗工整之巧,故而也常被人拿来说事——
       嫂窥门夹豆,丫洗盆漂姜。
       况腰二环假,内顶一花香。

 

【翻译】嫂嫂来探视我,不便进门,就把头伸进来张望一下,好像门缝中夹了颗豆子。丫鬟在洗脚,看似水盆里漂着两块生姜。二兄腰里挂的两枚玉环是假货。我内人头上插一朵鲜花扑鼻的香。

 

赳赳武夫,有时也有诗作传世——岳飞的《满江红》自不待说,连最受人诟病的流氓军阀,也备不住偶尔弄出几句不那么孬的歪诗来。以下是“三不将军”(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枪、多少钱、多少姨太太)张宗昌的诗集(后人为他编了一本《效坤诗钞》)里的一首《俺也写个大风的歌》——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我评】不算太坏吧?相传张氏拜清末状元王寿彭为师,学习认字、写诗。此诗假如换作今人所作,说不定还能还能堂而皇之地踱进主旋律的殿堂……
P.S.
山东老乡的顺口溜名闻遐迩,远的如武训,近些的如一首民谣——
       也有花椒也有姜,锅里煮的张宗昌。
       早来的,吃点肉,晚来的,喝点汤。

 

今天,张打油还有灰孙子在。以下是今年鲁迅文学奖得主-某大学教授的歪诗——
       世事总无常,吾人须识趣。空持烦与恼,不如吃茶去。……我生自是草木人,古称开门七件事。诸公休恃无尽藏,珍重青山共绿水。

 

【我评】《全唐诗》4万2千多首、陆游诗9千多首、乾隆“御制诗”3万3千多首,以这首歪诗的标准,往少里说,上述8万多首诗中的十分之一获这个奖是没有悬念的。有人说,此人的歪诗能『把鲁迅气活了』;我说那不可能,把他气到咳嗽咯血加重,那倒保不齐!至于歪诗本身,用伟大舵手对党八股的形容便可一言以概之:『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

 

【说明】本文部分题材取自网络。不注明出处了,在此一并鸣谢!

posted @ 2014-8-19 16:50 Tuesday sslab 阅读(632) 评论(4)

我烦“豌豆荚”已经很久了!在手机里,它的“升级”几乎是最勤劳的,差不多隔个三五天就告诉用户:又有新版本了,比旧版节省多少兆的存储空间……我用Wi-Fi更新,没有流量消耗;但是升则升矣,你货色得过硬啊!不要弄到后来,像我这样的老主顾都不会玩了^_^

 

今晨4时十几分,被一阵雏音初啼惊醒,“拿耳朵一摸”(单田芳的句法),是楼下的半大犬在开声。反正睡不着了,睡眼蒙眬中,拿起PAD看月妈在微信中发的照片。其中一张,我又想把它导出!

 

这次另投明主了:在手机和PC中分别下载“360手机助手”,然后通过USB连接。在[文件]→[SD卡]中,顺利地找到了需要的图片,然后导出……我是第一次用这工具,事先没有预习过。

 

鲁迅怎么说的?“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木莲们和豌豆荚们!

 

P.S.
PAD通过USB与PC连接后,若不依靠“手机助手”之类的媒介,就无法访问内部SD卡。我曾取出外部SD卡,试图“强迫”它去“认”内部SD卡,结果是PAD陷入无休止的查找……

posted @ 2014-8-18 5:46 Monday sslab 阅读(571) 评论(2)

我写太阳光的7种颜色,图省力,在键盘上键入“hchhlldz”,就打出了“红橙黄绿蓝靛紫”7个字。沈潋纠正我说:“我学的也是蓝靛紫。其实按照我们的定义,应该是青蓝紫。”我因此对“蓝靛紫”和“青蓝紫”产生了兴趣,决定来探究一番。

 

一,我不知道牛顿的结论是怎么表述的。是太阳光中“只有”7种单色光,还是太阳光中“主要有”7种单色光?这是有本质区别的。我英文不好,不能阅读原著,在得到对这个题目同样有兴趣的高人指教之前,我遵循自己原来的思路,认为:太阳光所含的单色光的颜色是无限的。理由不言而喻——一种单色光对应一段特定的波长,比如波长750nm至620nm的是红光;严格来讲,750nm的红光与620nm的红光,颜色是有差别的;由此可推论:仅仅红光就有无数种。再进一步推论:牛顿说的7种颜色,无非是指普通人肉眼一眼就可以分辨的那些颜色。
P.S.
一个附带的问题:人眼能分辨多少种颜色?现在网上五花八门的说法均不可采信。我过去编教材时,采用的数据是2万种(须核实教材原稿)。

 

【延伸阅读】我信服下面这段表述——
       780nm-当直接观察时可看见一个非常暗淡的樱桃红色光
       770nm-当直接观察时可看见一个深樱桃红色光
       740nm-深樱桃红色光
       700nm-深红色
       660nm-红色
       645nm-鲜红色
       630nm~620nm-橙红
       615nm-红橙色光
       610nm-橙色光
       605nm-琥珀色光
       590nm-“钠”黄色
       585nm-黄色
       575nm-柠檬黄色/淡绿色
       570nm-淡青绿色
       565nm-青绿色
       555nm~550nm-鲜绿色
       525nm-纯绿色
       505nm-青绿色/蓝绿色
       500nm-淡绿青色
       495nm-天蓝色
       475nm-天青蓝
       470nm~460nm-鲜亮蓝色
       450nm-纯蓝色
       444nm-深蓝色
       430nm-蓝紫色
       405nm-纯紫色
       400nm-深紫色
       395nm-带微红的深紫色(UV-A型紫外线光)
       370nm-几乎是不可见光。

 

二,我不知道牛顿所表述的7种颜色具体是哪7种。是不是red、orange、yellow、green、cyan、blue、purple?假如是这样,则按照现在中国人公认的知识,翻译成“红橙黄绿青蓝紫”是正确的——青色,是“青天”的青,是光谱中波长大约470nm的色彩,是介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蓝绿色。

 

至于“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说法,有什么不同呢?靛色是光谱中从波长420到440纳米的色彩,亦即介乎蓝色和紫色之间的蓝紫色。这就怪了:这两种说法必然有一种不是牛顿的学说的原始版本,而是后人“修正”过了的。

 

撇开谁改变了牛顿的学说这个问题不谈,我们换一个方向思考:有没有必要把二者合并起来?——“太阳光中主要有红橙黄绿青蓝靛紫8种颜色的单色光。”这样说,是不是更符合实际一些,从而收到面面俱到、皆大欢喜的效果?

 

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思考:假如牛顿的原话是red、orange、yellow、green、cyan、blue、purple,那么他忽略了靛色,有没有道理呢?要不要补上呢?

 

看太阳光谱图,可知在蓝色与紫色之间有一个黑影带,表明能量是缺失的。所以,“蓝偏紫”和“紫偏蓝”的色光即使存在的话,也是非常微弱。牛顿将它们省略了,也是说得通的。

太阳光谱图.jpg

 

P.S.
附带说说颜色的定义问题。在这一点上,日本人,以及他们的文化鼻祖中国人,都充斥着随意性。我们讨论科学问题,若需要描述色彩,必须抛开这两国的混乱不堪的颜色体系。

 

举一个“青”字为例:在中国古代,青色既指蓝色,又指比蓝色浅的颜色(如上文讲到的“青天”),还指比蓝色深的颜色——“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出典是《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

 

日本人对“青”字的使用,更是在不同语境中需要不同的解释——
       『日语的あおい,是由中国古代引进的青的意思,而这用法一直用到现在!
       《青色的山脉》是一首热门歌曲
       树叶叫青叶
       红绿灯的绿灯叫“青信号”』

posted @ 2014-8-16 23:19 Saturday sslab 阅读(1886) 评论(1)

说完中国大妈,再自嘲我这个上海爷叔。呒啥苗头,或曰花头不浓,是说这人没本事。

 

我自诩是会弄弄电脑的,有时还很自得地吹嘘几句,说电脑技术不是学出来,而是用出来、玩出来的。为此,我这一路上都是靠误打误撞和碰壁知回,用无数的失败换得一点勉强够用的知识。凡反复试验不成功的,就放弃努力,与失败和平共处。比如,我的PAD与电脑不能通过Wi-Fi连接;而用USB连接时,电脑只能访问其外部卡。此外,从我的PAD无法发邮件给QQ邮箱。这些,我都归因于我自己不会设置的缘故;所谓“经师不到,学艺不精”。淡淡一笑,不便之处就想办法绕道而行。

 

这次写《摄影讲义》,要用到月妈拍的几张照片。起先是烦请月妈用E-mail发过来;后来就自己摸索自力更生在功能不完整的系统中导出微信照片的方法。说“功能不完整的系统”,就是指上面说到的不能从PAD转文件和发QQ邮件两大障碍。于是我盲人瞎马,走一步算一步地乱投。以下是我的“磨难记”,读友不妨哂笑着看看玩玩——

 

1,点开选中的图片→长按→在出现的对话框中选[保存到手机]。

 

2,点开[文件管理]→sdcard→tencent→MicroMsg→WeiXin,见照片已存在其中。

 

3,长按文件名→在出现的[文件操作]对话框中选[邮件发送]。

 

4,PAD默认从我的hotmail邮箱向外发信。上述照片已作为附件附于其后。

 

5,PAD默认我只能发给我的google邮箱。这让我很沮丧:google作为意识形态的牺牲品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

 

6,我无望地一遍一遍启动电脑的google邮箱,均未成功——虽然以前隔三差五的有过成功的记录。无奈,试验失败。

 

7,然而,一天后开电脑的hotmail邮箱,在[已发送邮件]文件夹中,居然看到了我发给google邮箱的邮件底稿,照片附件赫然在内。随即下载照片到桌面,再存到相应的项目中。至此,这次任务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posted @ 2014-8-16 10:30 Saturday sslab 阅读(621) 评论(2)

据网络新闻——
       2014年法国时尚杂志CRFashion Book以防晒头套为灵感拍摄了一组时尚大片。这种青岛大妈设计的“防晒神器”被称为Facekini,直译为“脸基尼”。
       国内一家电视台总结:这是中国大妈继抄底黄金、广场舞后对世界做的第三大贡献。

脸基尼贴出.jpg

 

【我评】中国大妈犯矫情,外国闲人轧啥闹猛?有胆量戴着它到喀什街头兜一圈,落个全尸回来算她走运。明摆着逆潮流而动,上海话讲:不识相,要吃辣糊酱。

posted @ 2014-8-15 19:46 Friday sslab 阅读(525) 评论(0)

“遂昌”系列杀青后,正计划暑假结束后再出游一次。接下来这一个月,按照预想,除了养精蓄锐,主要是把因一路快速“冲”过来而来不及收尾的许多事给予了结。形象一些说,我是大踏步走到今天的位置,舍弃了许多细节。回眸过来的路,走得有点“糙”。于是走回去一程(一程而已),把来路重新清理一遍。这些天正在做的事有——

 

一,需要扫描存档或转发给沈潋的图像资料约120份,趁着一体机还没有彻底咽气(耐心地多启动几次,它还能联得上),要把厚厚的一大叠剪报“打扫干净”。这是一项极其枯燥的工作:每页报纸要分成上下两半分别扫描,然后在Photoshaop中去底色、拼接、裁剪,最后以英文名字存档——沈潋要求我发给他的这类资料全部用英文命名,以便他归类收藏。这一套操作步序,以前我是很娴熟的,拿起来就能下意识地做。这次因着间隔时间太久,竟把这套工艺忘记了;要摸索着处理好几页后,才把失落的“番儿”找回来(我写过“失番儿”是怎么回事)。

 

二,我有时脑海里闪过一个思想的火花,来不及长篇大论地记录下来,就随手抽一张纸,写上片言只语,放在“诗囊”(这个词汇查得到,我就不解释了)里,待有空时整理成一段正规的素材,以供将来写作,或者旧文的增订之用。举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的《好枪》系列第六集,提到19世纪美国一种著名的格斗刀的造型:它具有修剪刀尖,并且刀尖位于刀身中线上。我需要这段素材用于《青龙偃月刀》一文的修订。可是当时脑子忙于构思文字,仓促间没有记住这种刀的名字。我在这一集播放后的第一时间打开网络电视的回看功能,不料发现唯独央视科教频道不在节目表中!无奈,只好等它慢慢腾腾地挂到网上;这两天,终于在央视网上搜索到这段视频,并确定了它的名字叫“博伊刀”……

 

三,还有一些有关硬件的任务需要完成。我久未“动手”,玩硬件是越来越生疏了——
1,在用的电脑老旧了,加之在高温天气下,如喘月之吴牛,不堪役使。正在酝酿把报废的台式电脑重新修复;可是我连怎样格式化、装系统这些基本功都已抛下,只好一步步摸索了。

 

2,我从沈潋手里“夺”回了一个3G无线路由器,打算深入玩玩PAD在3G下的一些功能。话已说出,总要行动起来才有所交代。

 

3,见识了几位老同学K歌的水平后,开始惋惜过去做音响工程(我负责总设计、总调试)时没有利用机会把自己的歌喉练得像样一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添置耳麦、安装《酷我K歌》,预备亮亮嗓子了……

 

4,我购置了WP8.1手机后,沈潋要我在试用“多任务运行”后(比如同屏打开微信和浏览器),给出一个验证报告。可是我始终没有完成任务,只在安卓平板和WP8.1手机上分别找到了“从当前任务(比如记事本)退到‘任务页’,再切换到另一个正在后台运行的程序(比如浏览器)”的方法。

 

四,沈潋交给我一个任务,要我教会月月和半半拍照。这真是一副重担——明年暑假她们回国的话,月月8岁、半半3岁;要用她们听得懂的语言讲解摄影基础知识,还不能背离我自己的摄影理论体系,这绝对是个“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十天里,讲义的初稿已完成,往后有充裕的时间容我修订。麻烦的是每个论点需要至少一张照片做佐证;即使全部借用现成的照片,单论寻找合适的片源,也是一件令人谈虎色变的事情!

posted @ 2014-8-9 15:36 Saturday sslab 阅读(592) 评论(1)

在中国做新闻的“学问”是,要牢记一句话:“报喜不报忧”。以几周前一条网络新闻的标题为例:『伊拉克打死70名基地组织分子』——恐怖分子死了一大片,够正能量了吧?可是他们没有报导同时发生的一个事实——『基地组织分支占领了费卢杰』!

 

刚才读到的新闻——
       『云南鲁甸6.5级地震第二天在震中龙头山镇的龙泉中学,这里食物匮乏,只能吃外面输送进来的泡面,地下水和自来水因为地震水质浑浊,洁水有限优先供应伤员,而解放军、消防官兵等救援人员,只能用浑水泡面、做饭……一些已一整天没吃东西的战士,干脆干吃面。』

浑水.jpg

 

我不知道有关官员或记者有没有把这条新闻汇报给前去视察的李克强;假如汇报了,总理同志为什么没有敏锐地觉察他们隐瞒的那一半事实——是谁的失职,导致战士们喝浑水?

 

@五岳散人 :看财经网报道的云南救灾官兵只能泥水煮面真是怒了。野外净水设备在二战就成为标配,当时最不讲究后勤的日军都研发了净水车,现代野营徒步都带着净水杯、净水吸管,非洲救灾给灾民也是标配。你们知道不知道喝脏水轻则丧失战斗力、重则要命啊?当兵的不是人啊。
 
@樊建川 :见新闻说,解放军在抗震救灾中用浑水泡面。作为一个老兵,感慨:1、士兵好样的,吃大苦了。2、麻烦,生病拉稀了咋办?会影响战斗力。3、后勤保障有问题,净水器呢?净水剂呢?土法净水也行呀。4、别说行动仓促,部队就是应对突发的,若敌人闪电战,咋弄?所以,必须设法让战士吃上净水,否则影响救灾。

 

@沙藏海:单兵型净水器像一个手电一样,不牵扯到运输问题。净水药片很多超市都有卖,部队会没有配给?救人的第一要务是什么?是保存自己的安全以及体能。为什么我国要出战时饮水卫生标准?就是因为饮用不洁净的水会给部队带来极高的非战斗损失。这是宣传,是作秀。PLA没有这么不堪!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好吧,我勉强同意他的拖延战术;但是有一个附加条件——立即调出《荒野求生》等等好几部纪录片中关于获取干净饮用水方法的资料(有好多种呢!),编辑成宣传短片。抓紧一点的话,几个小时以后就可以分发到第一线,让所有人摆脱喝浑水的噩梦。你看看那锅水,就会同意我说的——这绝对是一场噩梦!

posted @ 2014-8-5 23:25 Tuesday sslab 阅读(569) 评论(1)

饱暖思淫欲,有钱人(包括潘驴邓小闲辈)对“肾”的关注达到又一个高峰期。电视里的谈论肾的节目也由绮欤盛哉发展到泛滥成灾。我没到那种汲汲于“肾”的生存状态,对此毫不关心;转台时瞄上一两眼而已。

 

有一个说法是,夜尿多是“肾虚”的表现;对此我却不买帐:按照我白天喝水的量,夜里每2小时一大泡尿是“照牌头”(不会落空)的。若说尿多是缘于肾亏,那么“健康人”的那两三泡尿到哪里去了?
P.S.
我过去看中医时,医生对这一类病人的诊断为“阴虚肾亏”,现在弄出个不伦不类的“肾虚”,不知是不是某些假行家发明的新理论?

 

为了证伪,我近日自我牺牲,做过一次残酷的试验:白天泡在空调房间里,尽量少出汗、少喝水;临睡前无视干渴难忍的状态,坚决不补水。这样,可以撑到4小时后排第一次尿,7小时半以后起床、排第二次尿。

 

由此得出我的结论:当肾脏的功能正常时,多喝水总不是坏事;少活动、少出汗的人,排尿略为频繁一些,完全在正常范围之内。据此判断其人得了“肾虚”病需要吃很多药品、补品,根本是庸医骗人的把戏。

posted @ 2014-8-4 20:57 Monday sslab 阅读(555) 评论(0)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