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YY是网上隐语,谓“意淫”。“Y”牌电动车指的是某牌PPT概念车(发布会上只有PPT和一辆改头换面的、买来的TESLA电动车)。

 

一.机遇
我在就读中文系的时候,我们的系主任翁世荣于1980年左右去日本做短期访问学者。有个台湾大老板对他讲过一席话,大意是:现在的年青人,想要像我们这样成功,机会很少了。话音未落,“第三次浪潮”掀起了,迄今30余年,方兴未艾;数不清的青年人在这次浪潮之获得了机会。这一切,可以用扎克伯格的一句话作结:『我们从未有过这么好的机会!』时代变化,大把机会降临,人却变得不安生了。社会时非理性的事层出不穷。今天来说一说圈钱的问题。

 

二.“四姨太效应”
“四姨太效应”源于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
       『四姨太本未怀孕,但她诈称怀孕,希望由此赢得老爷的宠爱,就可以增加怀孕的机会,一旦真的怀上,自然就有功无过,万事大吉了。四姨太的这个“智慧”,早已被我们的一些“学术精英”领悟,立即在学术界轰轰烈烈地展开向《大红灯笼高高挂》“致敬”的运动——对此田松这样描述的:
       一个学术单位,虽然实力不够,但是假装够,只要获得了“上面”的信任,就可以得到项目、工程、基地,也就是说,得到经费。在我们现在的学术机制下,这些大项目、大工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学术单位的发展,乃至于命运。有的经费高达千万,乃至上亿。一个单位有了这样的资金支持,不需要特别优秀的管理者,只要相对不错的管理者,这个单位就不可能不发展……这时候,假的也就成了真的了。(引自“罡风潇洒”的BBS文)』

 

三.从电子琴到DSP芯片
沈潋曾向我提起“汉芯(一种数码信号处理芯片)丑闻”,我的基本态度是:国人惯于挂羊头圈钱,有其存在的原因和理由。我是见怪不怪了——在兲朝,展示的“概念机”一向是这样弄虚作假的。比如1980年代全国生产电子琴、洗衣机,向上报告时出示的样机,是把日本产品扒了皮,再自己敲打一个外壳换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立项!立了项,就有拨款;然后只要向特定的圈子里吹一点风,立马就有一拨拨的掮客前来与你商谈合资生产事宜……
P.S.
黑格尔那句“存在即合理”的哲学命题,让许多人产生了误解。有的“哲普”认为,应该引用《西方哲学思维观》的观点来解释这句名言:“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找到其存在的理由。”

 

大规模集成电路,落后一代、两代的型号,中国应该有人会设计,所缺者只是钱。当年我受好奇心驱使,打听一套“交钥匙”的CPU生产流水线的售价,据说大约2亿美元。像上海的“兆芯”,由上海市国资委出资2亿美元,台湾威盛电子出资4975万美元。由于威盛电子是全球第三大X86芯片厂商,所以这个项目可以说是“根正苗红(威盛董事长是王雪红)”、水到渠成。

 

而“汉芯”,恐怕要归咎于“流年不利”。『上海交通大学一名同学甚至认为:“陈教授实在不走运,他作弊被抓住了,我认为还有其他人在研究中造假,只是他们还没有被抓住。陈X事件可能不算是最严重的。”』

 

四.“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自从手机“网售+代工”的路子走通以后,各路有点胆量的杂牌军都敢进到这个江湖中来玩一把。只要是名嘴,懂得销(传)售(销)经略,只管上台大声吆喝,背后自有傻乎乎的投资人乖乖地出钱“陪太子读书”,然后雇用第三方做手机。这些人一开始所展示的,不过是一部工程机,甚至只是出示一具外壳或者发布一套ROM(民间对手机操作系统的升级包的称呼,不是指只读存储器),接着就坐等“四姨太效应”发酵……

 

现在要讲正题“Y”牌电动车了——有了手机的“前车宝鉴”,有人的玩笑越开越大了:几个传媒大学的“学士后”(我授予的^_^),没有任何汽车背景,『买的一辆特斯拉Model S,然后改了前脸和尾灯、把车标换成自己的……』,从而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闹剧。

 

我近来在玩车模【按:是“车模”的本义“车辆模型”,绝非刚扩展进来的义项“车展模特儿”!】,深切体会到:造一辆车,哪怕是个玩具模型,有多难。至于DIY一辆电动轿车,那更是难于登天:底盘、车壳还能弄个四不像的,电池、电机、电控等饱含技术含量,甚至是人家核心机密的东西,你圈来钱也买不到。所以识者说——
       『别说造一辆原型车,造个像样的模型都未必造得出来,所以直接摆上去一台特斯拉。
       从理论角度,这个项目完全就是个拉投资,维持团队生存的项目。从黄同学的角度,维持住,能给团队开出工资就是胜利,以前5个项目都是这么过来的。
       ……不懂行业规矩(行业内都是基本适配要做完才发布概念车或者原型车,没有哪个车厂敢用别家的底盘套一个自己的壳就敢去发布概念车的),或者是说这个团队还是堂·吉诃德。
       佩服年轻人的勇气,但是也不希望互联网造车行业太浮躁。做一套UI【用户界面】就说自己做手机了,做一个外形就说自己做车了。这是对那些认真做车的人不尊重。
       作为一个行业内人,看到最近这些时不时蹦出来的各种乱七八糟行业出来造车的新闻真的狠抓狂,你们知道要造一个车究竟要花多少钱吗!先不讲别的,投产一款新车,从研发,试制,试验,认证,质量,生产,物流,零部件采购,销售,售后,这每一个环节需要多少钱?豪车品牌,比如BBA,光一款车型的换代研发(还不是新开发),数十亿欧元真不算多,国内自主品牌可能压缩成本少一点,投产一款新车型几个亿也是必须的,这还是在已经有生产产地,研发团队,质量体系,供应链物流的情况下。尼玛你随便找几个人,找个车型改一改外饰,就敢自称能做车了?
       最近几年在新能源汽车,互联网汽车概念的带动下,很多别的行业,特别是互联网界开始进军汽车行业,其实这也是行业的趋势,也算是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但由于汽车生产的门槛,这些新兴”车企”的模式一般还是在借用原型车,大打概念牌,生产基本找代工,销售基本靠传销的模式,真正需要走的路还是太长,比如说像这种来骗投资人钱,骗眼球的所谓概念车,真的有进行下去的必要吗?』
                                                                                                                               (以上综合《知乎网》的评论)

 

同样没出息的是这家的徽标:是把特斯拉的“T”两边眉毛拉得略微翘起,变成一个“Y”……

posted @ 2015-8-28 21:19 Friday sslab 阅读(559) 评论(0)

郑渊洁在《复活的木乃伊》中,把20世纪90年代命名为“纸器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挣一种特殊的纸(钱)、混一种特殊的纸(文凭)、拿一种特殊的纸(结婚证),以及更多种特殊的纸(身份证驾驶证房产证出生证死亡证)。细究起来,他还遗漏了一种自1990年代开始风靡全中国的“纸器”——纸巾。

 

入夏前,我在西装外短裤的口袋里揣了一把纸,有“小杨生煎”发的几张餐巾纸和路演商家送的小包面巾纸。现在,整个夏季过去了一半,我在待洗的裤子口袋里一掏,见这些纸巾一张也没用掉。

 

有个笑话,反映农民如何冷看“阿城”,说:“……俺们刚学会用纸擦屁股,他们又开始用纸擦嘴咧……”我忝为阿城,但本质很农民;不但用不惯纸擦嘴,甚至擦汗也仍旧使用手帕。不过这本不是原则问题,何况我这样的已然退出历史舞台的“老一辈”土得掉了渣,与大部分纸器绝了缘,不用纸巾也无伤社会大雅。只不过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小小侧面,故在此记上一笔。

 

P.S.
城里人也编了一个恶毒的笑话回应,立此存据:『一民工大便不通去医院,医生检查后给开了方子。民工一看是一卷手纸,不解。医生说“以后不要再用水泥袋擦屁股了。”』

posted @ 2015-8-26 21:25 Wednesday sslab 阅读(562) 评论(0)

能者多劳,而且能者家里劳心劳力的事情好像也比别家多。谓予不信,我有记录为证——
       大前天夜里,把刚网购来的管道疏通剂灌进厨房洗涤槽下水道,次日上午,夫人反映好像下水快了点。
       前天夜里,夫人告诉我洗涤槽上的龙头漏水了。我把工具放在桌上,提醒自己次天上午检修。拆开检查的结论是里面的塑料零件磨损得差不多了,无从修起;与夫人商量后决定换一只全铜的冷热水龙头。
       昨夜又发现洗澡间的地漏下水不畅,照例拿出工具“备忘”。今天痛风病发作,翘着脚去疏通,总算在“家务帐单”上又勾掉一件琐事。

 

昨天夫人外出,回家后队伍描绘西郊公园附近的“滨水景观”——暴雨过后,大水汤汤,桥堍一带的水深没过膝盖。轿车困在水中熄了火;警察命令公交车改道……她换了几辆车,发现狼奔豕突的司机都没好气儿。有位司机斜睨着持“敬老卡”的老头老太骂朝天山门:“这种天气,屋里不蹲,出来做啥?!”夫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我评论:“是呀。像阿拉老公,忙也忙煞了,连下楼散步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啥地方有辰光出去划大水……”我承认她说的是!

 

那些老人们冲在“抗洪救灾”第一线,大约有两张情况:一种有福不会享,仍在为名为利奔忙的“禄虫”(贾宝玉定义的)。我怜悯他们,以南怀瑾的话送之:『三千年读史,无非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另一种是什么事也不会做,因而终日无所事事的闲汉,只能到外头寻找自我价值。我不但怜悯他们,还觉得奇怪:难道他们家里,就一直没有管道堵塞、龙头滴水、灯泡憋瞎、鞋底脱胶的事儿?

posted @ 2015-8-25 23:06 Tuesday sslab 阅读(497) 评论(0)

我在南方摄影学院审阅影视摄影班首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时,掌握的尺度是“优良少、中档多、基本不打不及格(少数罢写、抄袭、不服从指导的倒霉鬼除外)”。全班只有4篇论文打了优,其中一篇《论新闻的嗜血性》,是我力排众议、一力抬举的结果。

 

新闻具有嗜血的属性,这是不言而喻的。正如新闻人的一句箴言所揭示的:『所有的新闻都是坏新闻』,越坏越血腥的新闻,才越有人追逐。当然,兲朝的新闻学著述中对此都闭口不谈。写这个题目的学生有勇气,念在这一点上,我就不吝给他一个好分数。

 

实际上我自己读新闻并不从俗:非但不嗜血,而且忌讳血腥气。像继母毒打幼女、婴儿被插钢针、学生葬身深井之类的虐心新闻,我看到标题已止不住一阵阵心悸,从来坚决不打开!再如这次的天津爆炸事故,我基本跳过不读,仅偶尔浏览几条外围消息,比如『CNN记者报道天津爆炸遭阻扰事件』。

 

事情的简略经过是这样的——
       『美国媒体CNN记者记者Will Ripley今【8月13日】晨在天津市某家医院外,用手机通过Skype与美国连线直播,报道昨夜发生的爆炸事故,连线进行到近1分40秒,一名民众突然发声:“不要老外帮中国人报道!”随后一群人就朝着Ripley一拥而上,要求「stop record!」,迫使直播中断。美国棚内的主播只能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记者在中国大陆报道时被民众阻挠打断。”
       中午12:17,CNN通过Twitter发布更正称,直播报道是被此次爆炸死伤者悲伤的亲友所打断的。』

 

细想起来,这条100秒不到的视频其实向网民揭示了新闻的另一个属性——强烈的主观性。其中有两处耐人寻味的细节具有争议,一个是:报道为什么被阻扰?另一个是:棚内主播脸上是什么表情?我全面阅读了各家的报道,加以比较、参详,对同一个新闻事实形成了我自己的观念——

 

一.报道被阻扰是不是出于误会?
       『据现场网友称,该记者未携带摄像机,用自拍杆架手机自拍“报道”,引发遇害者亲友不满而冲突。』

 

【我评】有关人等的解释太牵强。记者已经澄清:报道时没有使用自拍杆。而且记者挂着工作胸牌,身份表明得很清楚。相反,我倒是认为,正因众人得知了这个老美的身份,才群起阻止他的:谨慎的P民需要避险——万一让当局“误以为”我们这些无辜死伤者的家属与臭名昭著的“境外实力”是一伙的,必将引起某种反弹,从而极大地增加善后的难度!
P.S.
CNN有严重不良的记录。可查阅2008年『外交部第三次要求CNN道歉』、『外交部向CNN驻京负责人交涉』等。

 

二.棚内主播笑了吗?那是幸灾乐祸的笑吗?
或曰,主播脸上有笑意,可以判断出其人居心不良。

 

【我评】看来观众需要做一次福尔摩斯了——巧的是,CNN的棚内主播名字就叫麦克尔·福尔摩斯!我在51吋屏幕上观看深圳卫视的《关键洞察力》摘录的这一段视频,认定主播并没有在笑;只是由于他的脸型和嘴型比较特别(说白了,有点“瘪嘴”),因此在小画面上看去,或许会有抿着嘴的感觉。至于第100秒的当口,他牵了一下嘴角;是一种什么表情,那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有说是『严肃地说』,一说是『很无奈』,@英语警察则说『主播只能苦笑』。我的判断是,苦笑之说比较合乎逻辑。

 

P.S.
深圳卫视的这档新闻节目在评论事件时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伪造CNN前雇员言论批评CNN(据20150820《弧度》)。』

只因国内网上找不到这段视频,而该档节目的转播的视频十分清晰;故此我根据它来解决“表情”之惑。我没有采纳它的任何观点,所以对它有违职业操守的行为不加评论。

posted @ 2015-8-24 15:44 Monday sslab 阅读(473) 评论(1)

每次与月月一家视频通话,都看到半半手脚不停地在“做事”。最近大半年来,他越来越喜欢摆弄机械和电子的玩具和用具(比如电钻、照相机、手机、遥控器……)。据我观察,他已经把各种工具(都是玩具)的使用融合到玩耍之中,自己创造出各种玩法。沈潋说,这个小家伙的发散性思维也很不错;我对此也有同感:一旦提到一个主题词,比如“连接”,他就会“咚咚咚”跑到房间、厨房等处,取出(不是寻出)相关的物品,像绳子、螺丝钉、粘胶纸之类。我说这非常符合我倡导的培养目标:“双爱型”学生——兼有爱因斯坦的动脑特质和爱迪生的动手能力。月爸说将来引导他去学德国的强项——机械制造。

 

学习机电专业,“幼功”是不可或缺的。要在反复摆弄、一遍遍拆装中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爱动脑和动手的书呆子,到老也成不了一个优秀的机电工程师。比如手电钻,现在在普通家庭中的普及率很高,假如我就此问一个常识性问题,不知有几人能正确回答:“用电钻在薄铁皮上打洞,要注意什么?”——答案是:根本不能这样做,因为这会使得钻头因局部过热而退火!

 

我看《极速汽车》的一部纪录片,介绍特斯拉电动汽车从图纸到新车下线的诞生过程。印象最深的是:总裁聘请专家吉尔伯特·帕辛担任生产主管,要他负责在一座闲置的旧厂房里建成一家“全世界最棒的”汽车制造厂,并在规定时间内造出“最棒的”汽车来;结果,帕辛和他自己组建的团队不负众望,如期完成了任务!我对半半给予厚望,希望他将来就朝着这个“造厂的专家”的方向努力。

 

去年以来我受小郭启发,一直在琢磨“爬楼机”这个题目,希望发明出一副每个老龄家庭都买得起(目标价格是一个月的退休金)、用得上的“外骨骼”。外骨骼,美国、日本都已有商品应市,但售价是5位数的美元;我设想的这套设备,是一辆变形金刚式的电动滑板车,外出“骑”滑板车,到家后取下几个部件,就是电动外骨骼,穿戴以后就能轻松登楼……我且慢慢地做原理验证,等我们衰老到爬不动高楼了,半半也已长成一个小“工程生”了。到那时,实际制造的任务就由他来完成啦。哈哈!

 

P.S.
顺便提及,我对特斯拉电动汽车的定义是“燃油汽车的电动化”,『革命』、『颠覆』等说法,不过是溢美之词,不足为信。我倒真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设想,能大大提高电动汽车的先进性。我的思路迄今无人想到(连蛛丝马迹也没有);十几年后,假如基于§(sslab的徽标)原理的轿车依旧没有问世,我就把想法交代给半半。

posted @ 2015-8-23 13:21 Sunday sslab 阅读(551) 评论(1)

今天七月初七,学名叫“七夕”,但被有些人鼓吹成“中国情人节”。我对这个野狐禅的“节日”有两条异议。

 

一.“情人节”的叫法相当不妥
在汉语词典里,“情人”一词是中性的,指相爱中的男女的一方。问题是在词典之外,“情人”多少与“情夫”、“情妇”有些儿牵连。比如“他(她)有个情人”这句话的含义,绝不是说他(或她)与某女(或某男)有正当的相爱关系。谓予不信,不妨做个实验:当有人对你说“他(或她)有个情人”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他(或她)交了一个异性朋友”呢,还是“他(或她)在正常交往的对象之外又勾搭了一个异性”?——此处可以有掌声,但不可用范冰冰的『内心足够清纯美好论』来搪塞我!我反对的理由就缘于此:青年男女,怀着童贞和爱意与异性相处,却被定义为“情人”,岂不悲夫?!我主张,应该把它改成“爱恋节”或“爱慕节”或“爱情节”。
P.S.
顺便指出:“爱人”这个称呼也有些莫名其妙——词典解释,它既可以指恋爱中的一方,也能用于结婚后的一方。像这样用昵称来模糊男女(现在还有男男、女女)二人的明确关系,不免让正经的夫妻关系也蒙上了一层暧昧的粉色。

 

二,依附的日子不对
近年来,电商发动了好几轮“造节运动”,许多以卖货为目的的新节日相继出笼。其中穿凿附会的有之,如“11·11光棍购物节”、“8·18苏宁易购店庆节”、“8·28闺蜜节”、“4·18放肆一把节”、“3·7女生节”……无中生有的有之,如“10·20疯抢节”、“12·21大抢节”、“8·14撒娇节”……

 

而“中国情人节”,则是一个用移花接木手法制造的烧钱节。但是,这个日子包含着两个尴尬。首先是它生不逢时:遭到8·14、8·18、8·28的围追堵截,商业收益恐怕不会太大。还有就是它诉求错误:拿一个一年见一回的故事来比喻爱情太悲观了吧。你说不?那就改成清明节吧——白娘子“千年等一回”初会许仙,那爱情岂非更坚贞?

 

或问:那么你说哪一天妥当呢?这是一个较大的话题,需要另文论证。这里我先把结论透露一下:我赞成有些文化人提出的以上巳节来承载和彰显爱情的意见。何为“上巳节”?看过电影《五朵金花》的人,都知道大理有个“三月三”盛会吧?这就是上巳节的余韵(汉以后,上巳节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在古代的『上巳节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从这种意义上说,上巳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经这样一考据,“三月三”不是更合适的日子吗!

 

【鼓动】:有头脑的少男少女,大家共同努力,齐心推举“三月三”为法定的中国爱恋节。

posted @ 2015-8-20 23:37 Thursday sslab 阅读(547) 评论(0)

@视觉志:『浙江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张内咸,镜头下的孩子们,全部使用iPhone 5s拍摄。触动到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估计张老师没受过学院派的摄影教育,所以他不会用那些“艺术手法”。他所拍摄的,都是小学里司空见惯的一些常态:遐想、小憩、填饭、喧闹……把镜头对准生活,是现实主义摄影的主流。我们看这些照片,觉得很温馨。究其原因,是因为画面中的这些场景,是我们而是经常看到、听到甚或亲自遇到的。比如照片中“罚站”的场面,难免引起我们既熟悉又有点儿隐痛的回忆。
300.jpg

 

文艺理论把创作方法分为“客观”和“主观”两大类:客观的文艺家专注于刻画生活→刻画人→刻画内心,而把自己的观念、思想、情感等融化和隐藏在描摹对象中,变成作品的灵魂。所以,虽然我们没有直接听见创作者宣告他们的创作意图,但作品本身已经揭示出作者的创作理念,那就是一股浓浓的怜爱之情。我一贯推崇现实主义和以人为本的创作,其根源即在于它们具备『触动到心里最柔软的地方』的潜质。

 

P.S.
顺便说个事儿:我们从小受到的训诂教育是,“画”是实的,“划”是虚的。在介质上刻和画,当用“刻画”;描写对象,须用“刻划”。现在强制把后者从字典和词典上勾销,我等老书生只得徒呼奈何。

posted @ 2015-8-20 11:45 Thursday sslab 阅读(551) 评论(0)

沈潋有一篇博文《对技术和艺术的一些看法》,对一部详细展示榫卯结构的自媒体动画进行剖析,指出这种结构存在的几个缺点,提出观点:『审视一种技术,光看所谓的艺术性是不够的,重要的还要看实用性。』

 

我换一种思路,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来思考这种技术——

 

一.榫卯结构在中国(或许还有其他东方国家,我缺乏了解)得到持续的提高,有其必然性,因为中国古代没有发明螺丝钉——阿基米德螺旋(我们在小学就学过)、螺钉和木螺钉都是西方发明的。中国人有铁钉,然而耻于做“洋钉木匠”;营造业有“定身”,不过被做棺材专享了,一般木匠极少采用。不得已而求其次,采用榫卯;后来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就舍不得丢开了。

 

二.对于一门技术或艺术,在继承的基础上逐次堆砌饾饤,是中国的匠人们的通病。过去文艺批评家(我记得有秦牧)在批评写文章过度雕琢的风气时,就常举家具制造中的繁琐哲学作为例子。

 

当代,《中西方家具装饰风格的差异性研究 》指出——
       『十九世纪初期。自乾隆年间家具发展的顶峰后,清式家具出现了追求华丽和精细的装饰雕琢的风格,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注重装饰带来的整体效果。但除了细密的装饰外,晚清标新立异的家具作品已经少之又少。道光年间,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家具业出现了长时间的停滞,工作量日益减少,家具生产日益衰落。』

 

我相信,在『华丽和精细的装饰雕琢』中,榫卯结构一定占了不小的比例。

 

三.明朝竟然有过不理朝政、专心做木匠活的皇帝。不言而喻,如同唐明皇推动了戏曲的繁荣一样,明熹宗显然也坚定了后世木匠保持和发扬本行业传统的意志——天启爷钦定的规矩,一丝一毫也改动不得的!
P.S.
唐明皇客串过丑行(小花脸),所以小花脸在戏班的地位特别高:可以坐任何衣箱(包括装有唐明皇雕像的那只);每次化妆,先由小花脸在鼻梁上落笔,称为开脸大吉。

 

四.另一个推波助澜的因素是,社会上总有些暴发户,不由自主地重复婢学夫人、奴追爷台的故事,眼馋“王家气派、富豪享受”。在他们吹捧追逐的生活方式中,就包括古式家具。

 

据20150808《今日美国报》——
       『中国人渴求昂贵家具 全球名贵木材遭殃
       7月底,有153名中国公民因在缅甸最北部的克钦邦非法伐木被判处终身监禁。该地区盛产令人垂涎的柚木、紫檀木、山毛榉材、乌木和红木等树种。
       每年都有数千棵受到缅甸森林法保护的珍贵的柚树,以及受到2014年通过的木材出口禁令保护的其他种类的树木被运送到中国东部地区。它们在那里被制作成豪华建筑物使用的柚木地板,或是红木坐椅、桌子和箱柜。红木曾经是中国精英阶层的专享消费品,如今受到了中国新贵阶层的渴求。单件红木家具的售价可高达100万美元甚至更多。
       报道称,缅甸木材并不是中国唯一的牺牲品。全世界碳排放率排名第三的印度尼西亚4年前曾下令暂时禁止伐木。然而,从那以后,该国的森林持续遭到砍伐。2013年,全世界一半的非法砍伐木材都来自印度尼西亚,而且最终被运送到中国。
       与此同时,柬埔寨的森林采伐率位列世界第三。该国出口的85%的木材都流向了中国。按地区统计,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排名第六的刚果民主共和国为抗击森林采伐活动而建立了申请伐木许可证的制度。不过,工业规模的树木砍伐仍在当地继续着。该国90%的树木砍伐活动均属非法。去年,该国有65%的木材都出口到了中国。』

 

【讨论】榫卯结构的一缕余脉是益智玩具“鲁班锁”。愚意以为,这倒是应该继承发扬的——过去被视作奇技淫巧的这类玩意儿,好好发掘出来,大有生死肉骨的可能性。

 

【附录】《对技术和艺术的一些看法》
       在微信里看到一篇关于榫卯结构的文章。大赞其艺术性。我以为,审视一种技术,光看所谓的艺术性是不够的,重要的还要看实用性。
       在我看来,这种结构至少有如下缺点:
              1. 对加工精度【的要求】十分高;
              2. 加工过程十分复杂;
              3. 承压和耐磨损相对较差。
       从简单实用的角度来看,宜家的组装结构显然是更胜一筹。
       至于艺术性,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一种风气,认为越古老越原始的东西就越好。这种风尚,古已有之,有篇寓言,叫《工之侨献琴》,讽刺了不看本身好坏,只看“弗古”的假内行。
       对于榫卯结构,作为一种传统的技术,我们应该让它传承下去,不要失传。但是作为旁观者,一定要捏准尺度,看到其优点和缺点,培养自己全面思考的能力。
                                                                                                                                                                   ☆沈潋

posted @ 2015-8-19 14:29 Wednesday sslab 阅读(596) 评论(0)

据20150812《中国青年报》——
       『甘肃会宁,因盛产高考状元而被誉为“状元县”。该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干旱少雨,生存环境恶劣。“老师苦教、学生苦读、家庭苦供”是会宁教育多年来总结出来的“三大法宝”,在教育界被概括为“会宁精神”。在这个有58万人口的贫困县,每年都有一大批学子考上重点大学,“会宁学子满天下”是会宁人的骄傲,年轻人也为当上一名人民教师而自豪。
       然而,就在尊师重教的会宁,去年11月启动的一次招录警察的计划,引得大批基层教师离岗,转而成为公安战线的一分子。在会宁全县,此次总共招录了189名警察,其中有171名来自教师行业。』

 

据《西部商报》——
     『上班时间……记者在会宁县交通局暗访时,发现三楼一间门牌上写着“副局长”的办公室门半掩着,透过门缝记者看到一名男子坐在电脑前,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
       记者拍摄取证时,该男子极力阻止。“求求你们,高抬贵手,对不起我错了我改正。”
       该男子将一个硬盘直接连接在电脑上,整个硬盘中……存有200多部黄片,片题字样不堪入目。』

 

据20141013《爱福清网》——
       『3月12日清晨,白银市会宁县发生一起高三学生在出租房中手持铁锤和小刀将陪读母亲残忍杀害的家庭惨剧。10月10日记者获悉,该案经白银市人民检察院审查查明后,已依法向法院提起公诉。在与检察官的交流中,犯罪嫌疑人司某称自己“很后悔,事情做的过了”
       他很后悔,就觉得这种事情做得过了,对不起父亲、姐姐、姥爷、姥姥。今年是要参加高考的,家里人对他期望很高,特别是爷爷对他的期望更高。可是在他说的“对不起”的人中,竟然没有一次提到自己的母亲。』

 

【我评】教师大量流失,我倾向于从他们自身找原因:教出的官员不像话、培养的高中生也不成人。教书不合格,也只好退而求其次了。

 

假如在教出“状元”的同时必定伴生大量次品,那么这个“状元县”美誉,不要也罢!

 

这下倒好:不像话的官、不成人的学生;这些教育园地里滋生的歪瓜裂枣,让他们的种植者自己慢慢拾掇吧。

posted @ 2015-8-18 15:46 Tuesday sslab 阅读(513) 评论(0)

月月家种的西瓜结出了唯一的硕果。星期天下午她们举行了隆重的开摘仪式,把个袖珍瓜美美地吃了一顿。隔两日,月妈月爸同时贴出一组照片;月妈起的标题是“又一个[西瓜]【按:是一块西瓜的图标】”,月爸写的是“学到马上就试试,不也是很快乐的嘛?[西瓜]”
400.jpg

 

我细看照片,见两粒“西瓜籽”却是月月的眼珠!就留言问:“是啫喱吗?”月爸回答:“对”——懂得别人所想所做,就叫“心有灵犀一点通”。

posted @ 2015-8-17 19:33 Monday sslab 阅读(571) 评论(0)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