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的“Y”牌电动车

【题解】YY是网上隐语,谓“意淫”。“Y”牌电动车指的是某牌PPT概念车(发布会上只有PPT和一辆改头换面的、买来的TESLA电动车)。

 

一.机遇
我在就读中文系的时候,我们的系主任翁世荣于1980年左右去日本做短期访问学者。有个台湾大老板对他讲过一席话,大意是:现在的年青人,想要像我们这样成功,机会很少了。话音未落,“第三次浪潮”掀起了,迄今30余年,方兴未艾;数不清的青年人在这次浪潮之获得了机会。这一切,可以用扎克伯格的一句话作结:『我们从未有过这么好的机会!』时代变化,大把机会降临,人却变得不安生了。社会时非理性的事层出不穷。今天来说一说圈钱的问题。

 

二.“四姨太效应”
“四姨太效应”源于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
       『四姨太本未怀孕,但她诈称怀孕,希望由此赢得老爷的宠爱,就可以增加怀孕的机会,一旦真的怀上,自然就有功无过,万事大吉了。四姨太的这个“智慧”,早已被我们的一些“学术精英”领悟,立即在学术界轰轰烈烈地展开向《大红灯笼高高挂》“致敬”的运动——对此田松这样描述的:
       一个学术单位,虽然实力不够,但是假装够,只要获得了“上面”的信任,就可以得到项目、工程、基地,也就是说,得到经费。在我们现在的学术机制下,这些大项目、大工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学术单位的发展,乃至于命运。有的经费高达千万,乃至上亿。一个单位有了这样的资金支持,不需要特别优秀的管理者,只要相对不错的管理者,这个单位就不可能不发展……这时候,假的也就成了真的了。(引自“罡风潇洒”的BBS文)』

 

三.从电子琴到DSP芯片
沈潋曾向我提起“汉芯(一种数码信号处理芯片)丑闻”,我的基本态度是:国人惯于挂羊头圈钱,有其存在的原因和理由。我是见怪不怪了——在兲朝,展示的“概念机”一向是这样弄虚作假的。比如1980年代全国生产电子琴、洗衣机,向上报告时出示的样机,是把日本产品扒了皮,再自己敲打一个外壳换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立项!立了项,就有拨款;然后只要向特定的圈子里吹一点风,立马就有一拨拨的掮客前来与你商谈合资生产事宜……
P.S.
黑格尔那句“存在即合理”的哲学命题,让许多人产生了误解。有的“哲普”认为,应该引用《西方哲学思维观》的观点来解释这句名言:“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找到其存在的理由。”

 

大规模集成电路,落后一代、两代的型号,中国应该有人会设计,所缺者只是钱。当年我受好奇心驱使,打听一套“交钥匙”的CPU生产流水线的售价,据说大约2亿美元。像上海的“兆芯”,由上海市国资委出资2亿美元,台湾威盛电子出资4975万美元。由于威盛电子是全球第三大X86芯片厂商,所以这个项目可以说是“根正苗红(威盛董事长是王雪红)”、水到渠成。

 

而“汉芯”,恐怕要归咎于“流年不利”。『上海交通大学一名同学甚至认为:“陈教授实在不走运,他作弊被抓住了,我认为还有其他人在研究中造假,只是他们还没有被抓住。陈X事件可能不算是最严重的。”』

 

四.“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自从手机“网售+代工”的路子走通以后,各路有点胆量的杂牌军都敢进到这个江湖中来玩一把。只要是名嘴,懂得销(传)售(销)经略,只管上台大声吆喝,背后自有傻乎乎的投资人乖乖地出钱“陪太子读书”,然后雇用第三方做手机。这些人一开始所展示的,不过是一部工程机,甚至只是出示一具外壳或者发布一套ROM(民间对手机操作系统的升级包的称呼,不是指只读存储器),接着就坐等“四姨太效应”发酵……

 

现在要讲正题“Y”牌电动车了——有了手机的“前车宝鉴”,有人的玩笑越开越大了:几个传媒大学的“学士后”(我授予的^_^),没有任何汽车背景,『买的一辆特斯拉Model S,然后改了前脸和尾灯、把车标换成自己的……』,从而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闹剧。

 

我近来在玩车模【按:是“车模”的本义“车辆模型”,绝非刚扩展进来的义项“车展模特儿”!】,深切体会到:造一辆车,哪怕是个玩具模型,有多难。至于DIY一辆电动轿车,那更是难于登天:底盘、车壳还能弄个四不像的,电池、电机、电控等饱含技术含量,甚至是人家核心机密的东西,你圈来钱也买不到。所以识者说——
       『别说造一辆原型车,造个像样的模型都未必造得出来,所以直接摆上去一台特斯拉。
       从理论角度,这个项目完全就是个拉投资,维持团队生存的项目。从黄同学的角度,维持住,能给团队开出工资就是胜利,以前5个项目都是这么过来的。
       ……不懂行业规矩(行业内都是基本适配要做完才发布概念车或者原型车,没有哪个车厂敢用别家的底盘套一个自己的壳就敢去发布概念车的),或者是说这个团队还是堂·吉诃德。
       佩服年轻人的勇气,但是也不希望互联网造车行业太浮躁。做一套UI【用户界面】就说自己做手机了,做一个外形就说自己做车了。这是对那些认真做车的人不尊重。
       作为一个行业内人,看到最近这些时不时蹦出来的各种乱七八糟行业出来造车的新闻真的狠抓狂,你们知道要造一个车究竟要花多少钱吗!先不讲别的,投产一款新车,从研发,试制,试验,认证,质量,生产,物流,零部件采购,销售,售后,这每一个环节需要多少钱?豪车品牌,比如BBA,光一款车型的换代研发(还不是新开发),数十亿欧元真不算多,国内自主品牌可能压缩成本少一点,投产一款新车型几个亿也是必须的,这还是在已经有生产产地,研发团队,质量体系,供应链物流的情况下。尼玛你随便找几个人,找个车型改一改外饰,就敢自称能做车了?
       最近几年在新能源汽车,互联网汽车概念的带动下,很多别的行业,特别是互联网界开始进军汽车行业,其实这也是行业的趋势,也算是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但由于汽车生产的门槛,这些新兴”车企”的模式一般还是在借用原型车,大打概念牌,生产基本找代工,销售基本靠传销的模式,真正需要走的路还是太长,比如说像这种来骗投资人钱,骗眼球的所谓概念车,真的有进行下去的必要吗?』
                                                                                                                               (以上综合《知乎网》的评论)

 

同样没出息的是这家的徽标:是把特斯拉的“T”两边眉毛拉得略微翘起,变成一个“Y”……

博主上一篇:«红线?蓝线?
博主下一篇:»“纸器时代”鸡毛蒜皮事
posted @ 2015-8-28 21:19 Friday sslab 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