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70325观察者网——
       日本2300把租借伞剩200 日网友:中国人拿了吧
       3月22日,日本北海道函馆市宣布:北海道新干线开通时,推出的免费雨伞租借服务确定将于本年度废除。
       雨伞免费租借服务于去年3月26日开始,直至去年12月底,提供的2300把雨伞中有2100把未归还。
       政府工作人员称,在去年5月的连休结束后,由于丢失了100把左右的雨伞,所以追加购入500把,后来8月再次购入500把。
       为了降低支出,8月追加的500把雨伞是单价100日元(约合人民币6元)的商品,但之前所购买的雨伞都为300日元(约合人民币18元)一把。
       北海道函馆市观光部表示,由于不能再继续浪费市民的税钱,所以停止雨伞免费租借服务。
       此事一经报道,日本网友一片哗然……
       一位日本网民的评论检讨:『日本人遵守规则,但并不代表素质高。』

【我评】不然。遵守规则,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借了物件不还,就是不守规则,就是没有素质。当务之急是要查清那2100个在北海道函馆市贪小利的是哪国人。

这个锅别让中国人背——中国人,好端端的到函馆去作甚?以函馆为大背景拍过好几部电影的高仓健已经作古,剩下的恐怕只有一座中国人墓地了……
posted @ 2017-3-26 22:14 Sunday sslab 阅读(593) 评论(0)
一.缘起
3月15日,网络写手周XX大婚,他的《婚讯》写道:『我对她说:“身许家国,心许你”』。如果费心检索一下,就知道这话不是周某的原创。自从《一位中校军官给妻子的生日情书:身许家国·心许你!》发表后,这句话几乎变作“成语”,被许多人,尤其是军人所引用。

这表白是诗句,也是心声,发自肺腑,感人至深。但这不是语文例句,对它发起的质疑,是无聊之极的“硬扳雀刺”。当然,经常读网的人都知道:戳穿不得,挑刺只是找个由头;真正针对的,是此番盗用这句话的那个人。

明理如我者,自然会对上述找茬的无聊之举置之一笑,而后隔岸观火。却不料偏偏有人小题大做,抛出个“互文修辞手法”来证明原话没错——本来就没错么,何用这个手法那个手法来证明!

事情没完,还在继续发酵:网络斗士方舟子又开辟了第二战场:针对《百度百科》(其实还有《搜狗百科》等),就互文的概念和应用打起了笔墨官司。

二.发散开去,说一种文艺现象
对于互文,我有自己的观点要发表;在此之前,先要用一种可以类比的事“起兴”——那些自诩与名作“暗合”的“创作理论”。

近几十年来,新兴的文艺理论后浪推前浪,其中的创作理论都有一个特点,即能找到符合他这种理论的名作来当作证据。比如,前几年就有连篇累牍的捧角文,说周星驰是『后现代主义解构大师』。可惜结果不太如意——星仔在电视采访中明确回答:『从来都是很多事情我都不知道……很多理论,说真的我真的是不懂……我觉得他们都比我厉害』。

我的底线是,但凡一种“理论”要立得住脚,必须有个前提:创造者自己出来说一句:我这篇佳构华章就是有意识地在XX理论的指导下写成的,所以才如此光彩夺目……有吗?臣未之闻也。未闻,那些就是事后诸葛亮的故伎。

三.说回到互文
关于互文,也是同样道理。倘若要说它是一种修辞手法,那么按照上述原则,应该是最早的著作者,比如杜牧出面解释,说“烟笼寒水月笼沙乃互文也”,而不是在被后世书蠹踩了以后再由文艺粉来文过饰非。换句话说,互文一法,有与没有、是与不是,有什么凭证?是某样标记,还是哪种规律?当遭遇别人质疑时,你回答的依据是什么?——现在我就来问:“我挑水来你浇园”是不是?“妻贤子孝”为什么不是?谁回答?

有了凭证,文坛才不会大乱。好比我写“谈诗论文”四个字,倘若有人找我麻烦,说你为何不谈文不论诗?那时我就像训徒孙一样训他:“你看清楚了,这是互文,不怕你满嘴胡吣!”

既然没有,那就永远是一笔混帐,更像是“捉扳头帮”与“补漏洞派”之间的文字游戏。

基于这个理由,我从来就对互文之说直接无视。我教大学语文,本着研究的态度,把各派观点一一罗列,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没有对错之分,服膺哪一家都可以。比如《红楼梦》的主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解释、木兰的姓氏、“会稽”的读法,等等。唯独在讲到“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时,不提那个可笑的互文说。

四.为方舟子计
最后就方舟子的《“互文”的泛滥》一文发几句评论。方是广大科学战将们的旗手;在“两间余一卒”的当下,即便独孤求败,也毋须在这种蜗角之争上施展自己的文字功夫——武侠小说有句大水词叫“米粒之珠也放光华”,他则相反,把大好才华浪费在米粒上了。
posted @ 2017-3-21 22:53 Tuesday sslab 阅读(602) 评论(1)
夫人日前买回一种不知名的淡水鱼,试吃,觉肉质鲜嫩,口味不差;唯细刺太多,尝过第一口后就战战兢兢不敢下箸。

我灵机一动,告诉夫人:过几天再去那个鱼摊,先问明它叫什么,再买一条回来,我有妙用。

今天买菜回来,她“汇报”说:这鱼叫“鸡格朗”,销路很好——在淀山湖农家乐吃过的人见到都会买。篓底还剩最后一条,帮我买来了。

我用它的目的,是要山寨一回“刀鱼馄饨”:贴着大骨批下两片鱼肉,然后“篦”(吴语,音如沪语“皮”,描述刮的动作,我暂系一个篦字)下鱼茸,加入料酒、盐、胡椒粉和高汤精——没办法,谁让淡水鱼不如刀鱼鲜美呢——然后用小馄饨皮子按照“抄手”的包法包起。

篦鱼茸的方法我在关于长江三鲜的纪录片中见识过多次:先用刀背轻剁,再用刀刃轻篦,鱼茸下来了,鱼刺仍和鱼皮连在一起;再剁再篦,如是四五遍。我这个外行比起江边老厨师虽然望尘莫及,但我处理的是廉价原料,不惮浪费,所以效果非常满意!
贴.jpg

剩下的鱼皮不扔掉,用猪油煎过后熬白汤,明天下鱼汤面。“鱼架”(仿“鸡架”而造)红烧,又是一道菜。

网上有鸡格朗鱼的介绍,我不知确否,照抄:翘嘴鲌。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鲌属。俗称:大白鱼、翘壳、翘嘴白鱼、翘嘴鲌。味鲜而嫩的翘嘴白鱼,清朝时为贡品上献皇室。
posted @ 2017-3-15 12:35 Wednesday sslab 阅读(611) 评论(2)
我开电视机,差不多每次都把百把个电视频道罗圈换一两遍,嘴里还骂骂咧咧地褒贬,哀叹没什么可看的。这情形夫人见得多了,倒说开始与我有了一点同感。于是她问我:到底什么样的节目能让你看得满意?我说我有四个标准。

一.情景:借重成熟的套路
情景是事件展开的模式。意大利的卡洛•柯齐和法国的乔治•普罗第认为,古今所有的戏剧的情景都超不出36种模式。今天的编剧,根据要表现的人物和事件的特性,在36种经典戏剧情景中选取一种适合的,加以敷演,是讨巧的路子。在成为大师之前,最好不要苦心孤诣地试图创造新的情景。

二.情势:具有决定意义的各方关系
同样的情景可以创作出形态各异的作品,为什么?奈因情势设置的差别。文艺中的情势,我根据对诸葛亮大作《情势》的理解,将其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地位、关系的设定”。

三.情节:是可读性的保障
文艺作品或可没有故事,但不可没有情节。若没有,就只剩下人物的自说自话,或者作者的无病呻吟。我作为普通观赏者,不稀罕没有故事的和没有情节的作品;而作为有点专业知识的圈外人,则排斥陈腐的和怪诞的情节。

四.情感:最可靠的提味剂
我写过:『历来总结评弹诀要的言论很多,说得最好的有三位,计十五字:“理味奇细趣”(论者待考)、“懂通动松重”(姚荫梅)、“新真精亲深”(陈卫伯)。』相较之下,我把陈卫伯的五字真言排在第一。他的进步之处,就在于一个“亲”字——作品中灌注了真情实感,才会令受众感到亲切。
posted @ 2017-3-11 21:25 Saturday sslab 阅读(567) 评论(0)
一位微友转帖《问·非说不可(词解)》。文中有个论点,说是不怕刁民多。这篇东西转眼被和谐了,我欲反驳却没了依据。于是上网去找,发现类似的奇谈怪论还真不是绝无仅有。比如《强chi国ren论shuo坛meng》上有人说——
       百姓都当刁民能促进制度的完善,中国之所以不前就是少了刁民……

我在前述那篇奇文后面跟帖说:“这人是书呆子。他以为刁民也像他一样无大碍;殊不知天下还有二流子刁民、无赖刁民,让他撞上个把试试!”

古今中外,刁民死不绝。刁民之刁,可以用五花八门、七彩斑斓来形容。

张杰告诉我一件真事,内中的主角,就是一个人见人呆、花见花败的刁民。说街道为了扶贫,租给一个困难户一间门面,只收月租800元。告诉他:你转租出去,每月稳得一万二。那人要自己经营,安了几台老虎机。公安来查封,街道说情,赌具查封,人放了。再三告诫他:别再干了,下次没人救得了你了。没几天,他又重新开张,老虎机照开!第二次被查封,就没什么客气了。于是他就赖在街道办不挪窝了,要吃要睡……

这种人一辈子就这么活过来的,无论社会怎么变迁,他的劣根性终身都在,还会荫huo及hai子孙。

我不知那些个夸夸其谈的政论者,若碰到这种刁民,是不是还会感谢上苍派天使来完善制度?!
posted @ 2017-3-6 11:11 Monday sslab 阅读(485) 评论(0)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谈到领导干部的学习时,引用了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 

这两句话中的“之”和“者”指的是什么,常见的有三种说法——
一.“知识或本领”和“的人”。例如:『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人。』

二.“学习”和“的人”。例如:『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三.“任何事情”和“的人”。例如:『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我的观点是:以上三种解释,其中的“知之者”三个字形同废话;至圣先师的论语字字珠玑,不可能说出这样的大水词。

我有一个假说,或能让我们更好地领会孔夫子的深邃思想:把“知”、“好”、“乐”理解为使动词,而“之”对应被教育者,“者”对应“这种做法”。准此,这两句的译文就是——
       对于☆☆,使他懂得不如使他喜欢上,使他喜欢上不如使他以此为乐事。

在这里,☆☆可以是知识、本领、学习,直至任何事情。
posted @ 2017-3-1 20:16 Wednesday sslab 阅读(583)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