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秋雨一阵凉,年年秋雨摧叶黄。我曾经于2010年10月和2012年8月两次写过博文《夏日定式》。今次查得:2010年的那篇,在从MSN转移到新浪博客的过程中,被遗失了;我将在原文附录于本文之后。这两年又有些新的感悟,故而再写《又续》篇。
P.S.
起首两句不知是谁人所作,颇上口。此外还有一首也是是佚名诗人吟哦的秋日心境写照,甚好——
       一阵秋雨一阵凉,
       一瓣落花一脉香,
       一样流年自难忘,
       一缕闲愁无处藏。
原句是“一把闲愁”,我觉得太多,就改了一下。

 

喷壶和玩具风扇
喷壶是买成组酵素洗衣粉时获赠的,容量500毫升,上安一个扳机式喷头。我见它喷雾可以调节得又细又急,夏天就装上清水带在包里;在阳光下曝晒的时间长了,便对脸揿两记,然后擦干——清爽极了。玩具风扇是为月月买的,就是那种装2节6号电可以吹一阵子的小玩意儿。我看“探班”新闻,见演员们人手一具,候场时不住地吹,想着那可能有用。又见做工粗劣,怕买到坏的白忙一场,就拍了3个;果然,3个里只有1个是完好的。

 

凉席
传统的草席太粗,收纳也麻烦,在选购新席时,首先把它排除了。“麻将牌”席子应是很舒服的,但收起来依然嫌狼亢,没有兴趣特地购买。夫人和我曾经供职的工业玻璃二厂倒闭后,做过这种席子“生产自救”;我们说:假如他们以优惠价推销给职工,倒是愿意买一领。但终究没有。再看其他品种,我家绝对不用竹丝席之类用尼龙丝明线(!)编织的席子,盖因我曾在这种席上做片刻午睡,醒来发现脸颊上被尼龙丝割了几条血痕!最心仪的当然是头层篾青编织的篾席,但这东西实在太贵。5年前在路上遇着一个贩卖篾席的浙江人,问价,告知:头层篾席要定做的,开价800元。我想与其花这个价钱,不如海威一记,“一步到位”买牛皮席了(那时牛皮席还不行俏,标价不到2千)。可是,夫人怕牛皮席太“荫”,遂作罢。
P.S.
“狼亢”一作“狼抗”,本为傲慢之意。沪语“狼亢”有粗苯占地之义,如“老式的大屏幕电视机老狼亢格。”

 

后来在超市见到一种“高级绣花蔺草席”,是上年卖剩的削价商品,标价才70几元。打开一看,是极细洁的草丝编织的,一看就很入眼。它是由两条单人席缝合的,可以竖向对折,再卷起,纳入布袋中。整个大小近乎一张古琴,衣橱边上的空隙中一塞便成。我们逐一挑拣,选了几乎没有断头、没有蛀洞的一条买下。我们定制的床垫,分软、硬两面,硬面里边是一块纤维板,上面铺席子,人躺上去不会因陷下而扯坏。到今年秋天,这条草席已足足用了5个夏季,还没有任何损坏。

 

内裤
夏天不适合穿“阿罗裤”(香港又称四角裤):橡皮筋箍在腰间,正好位于外裤皮带的“背面”。这样不消一会儿,就会在腰间勒出一圈凹凸不平的红印,即所谓“汗斑”。我不知道汗斑是否会演变成疱疹之类的皮肤病,因为我十分警惕,一有汗斑就用特效药(“红屁股药膏”,我讲过的)抑制,从来不允许它发展。也曾试穿过三角裤,腰头倒是低了,但下面的两圈橡皮筋紧勒在大腿根部,同样会引发皮肤病。

 

后来有两条旧阿罗裤的橡皮筋都松垮了,正好适于改造:剪下腰头,以下减去1寸,重新缝上腰头,使得内裤变成“吊裆”、橡皮筋刚好箍在胯骨之上,避开了外裤皮带。改造好以后的成品,既非三角裤,也非标准的四角裤,而是规避了二者之所短的新品种,故而叫它“7/2角裤”。

 

洗衣
夏天穿的汗衫、衬裤,汗水重,但不脏;衬衫(或T恤)长裤也只不过到穿着去外边转一圈,回家就换下洗涤。针对这特点,我洗衣也相应地采用了偷懒的“一踩两漂三脱水”的方法:先把脏衣服浸在配好的洗衣液中(一般是夫人洗过一遍衣服的“浑汤”),洗衣液最好用酵素洗衣粉配制,因它所含的蛋白质酶能有效分解汗水。衣服浸泡几小时后,两脚轮流在水盆里揉踩几十下,然后拧干,扔在洗衣机里脱水(想偷懒,不拧干也行)。接着,漂洗→脱水→二度漂洗→最终脱水。轻轻松松洗净衣物,连痱子也不生一粒!

 

祛痧
夏日有必要吃几次臭腐乳,老辈人说这东西是除痧的。我家一般买的是“王致和臭豆腐”,味道不错。只是臭腐乳不可买临近到期的处理品,因封存时间稍长,腐乳表皮上就会有结晶析出,吃时像嚼到一口沙子,败兴。我们曾经上过当,以后长记性了。

 

热伤风
这几年酷暑天大都躲在家里,所以中暑的病症一次也没有发生过。相比之下,“热伤风”更难防备。所谓热伤风,我从自身的教训出发,是这样理解的:人在热极时汗毛孔全张着;此时若被冷风一吹,毛孔瞬间收紧,热毒被关闭在体内。如此,轻则换季时突然发作,重则立时三刻患重症。那年我还在玻璃厂做炉前工,工间休息时,带着一身大汗爬上天台纳凉。不合闭眼打了个盹,醒来后顿觉浑身绷紧,没有一滴汗水。次日起,自觉体内有一股无名心火上窜下跳,却“发”不出来。我只得去求教中医,请医生开了一帖祛风解表的猛药,才得以结结实实地发了一场重感冒——不但不怨,还要谢谢“它”肯赏光出来……

 

我讲过,以往很多年头会在秋天(立秋或秋分日)发一场寒热。今年夏天分外注意防病;如今秋分已过,身体无恙,看来是化解一劫了!

 

P.S.《夏日“定式”》
中秋已过,溽暑顿消。

 

我这人忘性大,做熟了的事,隔几个月就印象淡薄了。每年初夏,都记不起去年夏天是怎么过来的。

 

今年夏天,有鉴于淞虹路免费用电,我一个人(夫人在她父母家、静安寺和淞虹路来回跑)第一次在这里过了一个完整的夏天。

 

现在秋意渐深,我有必要把度夏的一些“数据”记录存照,以便来年不再以“生手”资格应对酷暑。此外,也为将来正常付费用电立一个标准。

 

温度控制
我不喜空调。只要有风吹入房间,且风的温度不高于30度,我宁肯关空调、开窗、张纱窗帘,在房间里裸身活动。

 

夏天从空调房间出来,要有“温差过渡”过程:房间内温度为26度的话,过道厅内以30度左右为宜,这样一过渡,较能适应户外的高温,因而不易伤风。我用的是土法控温:把房门的纱门帘掀开一角,另用一台落地扇把房间里的冷风往外吹。假如与过道厅相通的厨房、卫生间都关着的话,厅内温度很快就降下来了。

 

饮料
我性喜喝绿茶。关于饮茶,以后将专文总结。

 

我对洋饮料感觉一般,对“功能性饮料”也不觉好。碳酸饮料以正广和出品的盐汽水为最佳,今年的新品薄荷盐汽水口感尤其好。植物饮料则买上海冠生园牌颗粒型菊花茶精和酸梅汤精,都是经典的老上海口味。

 

往年夏天,一顿喝一瓶啤酒觉得尚不过瘾,选购时着意挑630、640ml大瓶的。谁知今年夏天开始,口味突变,不爱喝啤酒了。一瓶冰镇啤酒喝不到一半,就觉得寡然无味。趁着戒酒的机会,索性停了它。偶尔酒瘾上来,就喝几口黄酒。

 

张杰带来的十年陈女儿红(见《皖西大裂谷游记》)固然好,但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里要追溯一下女儿红的出典:过去绍兴大户人家生了女儿,要窖藏几十甏好酒,待十五六年后小姐出阁时,那酒变得红而稠,因而谓之“女儿红”。但不能直接上席,须掺入新酿黄酒,方适于入口。据说上海老城隍庙有家开设于1911年的酒店,自绍兴觅得数百甏女儿红,兑以状元红和花雕,名号“三和酒”;这店的字号也因此叫作“王三和”。

当然这也无非是吃个名头,滋味如何,见仁见智耳。于我,宁可喝“生黄酒”,也不喜陈酒。我对黄酒的要求是:不酸、不甜、不陈、不药。有人据耳食说三和酒里“镶”(常州人口中的“掺”)有五加皮酒,若果如此,我是不会喝它的。

 

沈潋约五岁时,一次我们二人到绍兴旅游。在一家酒店坐定,要一斤黄酒;店家问我要“酒票”,我哪里拿得出!悻悻然离座;邻桌一位长者见我为难,慷慨赠以一斤半的酒票。我感激地移樽就教,老先生教诲道:好吃又便宜的,要数生黄酒。我欲领略文君相如遗风,就依言照喝,果然别有妙处。好在张杰在杭州,明年若机缘凑巧,再去重温一番。

 

市上诸多“三年陈”、“五年陈”的高价品牌酒,我都极少领教,唯独4元出头的“金枫特加饭”正合我口味。但平时较少买瓶装酒,1元1角一包的“金枫特黄”袋装酒以前常饮。一袋400毫升,在荤菜中滂去一些,剩余的刚好喝一顿,很杀瘾。现在喝酒,只为安抚口中酒虫了,一袋分五六次喝还有余。

 

江浙各地黄酒,目前已尝过的要算宁波出的最糟糕。我在大碶时,好不容易到三山镇上买来三种宁波产的黄酒(我到各地,尽量品尝地产的烟、酒、茶)逐一试味,孰料一口到嘴,十分“坏吃”,难以下咽!每天烹煮海鲜时,有用无用用掉一些——其实,那海鲜真是“鲜”,实在是不必加黄酒的。

 

毛巾
毛巾纤维里吸收了汗水和油脂后,成为各种菌类的滋生地,很难洗净。尤其用开水一泡,会变成滑腻腻的一条,亚赛鲶鱼^_^我也曾想过一些办法,比如“纯洗头”(不用洗发乳)时另用一条专门的毛巾擦头发,不使头皮脂沾上,但收效甚微。后来不得已,根据“家政教程”的指导,把毛巾放入微波炉杀菌,效果很好!明年将试试每晚消毒一次,不知是否会令我更加满意……

 

剃须
夏季剃须,最好换用吉列二代或一代刀片。理由是,我觉得吉列三代不是为皮肤细嫩的亚洲男人设计的,稍不注意,就会刮破脸,特别危险的是唇际线部位。夏天,皮肤含水量尤其高,脸皮水嫩,用吉列三代刀片更容易失手。

 

皮肤瘙痒
轻者,用热水冲烫法:淋浴器的出水调到所能忍受的最高温度,对皮肤上瘙痒的部位冲烫片刻(以冲烫2秒→移开2秒→再冲烫、再移开的节奏进行)。

 

重者,某些部位(在我是手背和脚踝)会生出一片细小的水疹,冲烫一阵后,须用干毛巾把水疹“糙”破;完事后搽“无极膏”。这几年,不大处于闷热房间,也不大直接晒烈日,水疹已有几年没有发作了。

 

对于皮肤上小的红肿块不可大意,应立即处理,防止它“窜”起来。我已在《盱眙游记》里写过,用小儿搽红屁股的德国药膏Multilind Heilsalbe,疗效甚好。

 

抽筋
夏日随着出汗,钙质流失过多,抽筋频发。我从足球场上处理抽筋的疗法得到借鉴,自创了一套自救、预防抽筋的方法:当抽筋发生后,千万不可慌乱——这一点在游泳时尤为重要;平躺,忍痛把两腿伸直,务必使膝盖后的大筋绷紧;与此同时,把脚板往膝盖的方向钩,务必使脚后跟的大筋绷紧;与此同时,把所有脚趾向脚心蜷曲,务必使脚面上的筋绷紧。如此坚持一两分钟,必定好。

 

这个疗法万无一失。而且平日赖床时,也可趁机锻炼片刻,藉以预防抽筋。

 

感冒
以我的体质,一个感冒周期超过20天;若以痰尽为标准,则须待以期月。

 

我不用上班,故而“白加黑”之类可用可不用,但感冒初起时就应开始服用咳嗽药水。药水应是祛痰类的,切记不可用非那根之类的镇咳药。服药以后,记得晚上在床边准备一个接痰的“承露盘”。

 

罹病第四周的最后几天,需要在睡前个把小时就开始咯痰,理由是这几夜特别容易因呛咳而惊醒。呛咳的原因,推想是痰液的附着力减低了,睡眠中,呼吸气流可能将其冲散;一旦有一片痰的一端剥离,就会产生震荡而刺激气管,引起呛咳……

 

睡衣
親家母带夫人在“置地广场”,“抄底”买得外贸退货的真丝睡衣,长袖、短袖俱全,售价每件20元,开句玩笑说,就是买来扎拖畚也是合算的。

我睡觉时着长袖睡衣,腰以下盖一条细布床单。我信奉“脚底不可吹风”的“老古话”,脚一定要盖严实。

 

防蚊
以前我最喜用的是传统的“三星蚊香”,必须是绿色的那种。1950、1960年代,三星蚊香是家境殷实的标志,经济条件稍差的家庭都用3分钱一盘的“蚊烟条”——用薄的土纸,如卷雪茄烟般,裹入木屑和草药屑的混合物。一度此物的驱蚊效果不弱,据说是因为掺入了当年的圣药“DXX”、“敌XX”或“敌XX”的缘故。念及于此,不禁胸口发闷、气管堵塞……

 

我说过,只要点燃一盘蚊香,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在蚊香的“熏陶”中度夏的过来人,一种“家的味道、夏的味道”便油然而生。可惜,后来在城市里,已无它的踪影了。我到处寻觅,只在柘塘镇的一家小杂货店(不是小超市!)里买到过,是否正宗的还要存一个疑问。

 

夫人自从罹患肺疾后,怕闻烟气。香烟自是第一大敌,我随即戒了烟。蚊香也在禁忌之列,哪怕“无烟蚊香”也不行,于是我们换用液体电蚊香。我的经验是电蚊香蒸发器必须使用“雷达”牌的,其余“配套出售”或“赠送”的廉价货,粗制滥造,往往用过一阵后,工作温度就飙升。厉害的,竟能在毛细管上方见到雾气升腾甚至气柱喷射的奇观。一瓶药水,没几天就蒸干了。费钱倒是小事,药物浓度过大,才是可担忧的。

 

夫人还不喜闻到香味,所以我买的蚊香液都是无香的那种。不必计较几元钱的价差,仍用原牌的为妥。但是,“雷达”出的一种“90夜”长效品种,却不好用。三倍释放时间,想来是靠提高药液浓度和降低毛细管的引流速度来实现的,后者控制不易,现在似乎还没做好。

 

门帘
今年春末,在盱眙买得磁性门帘。我在卧室房门和南窗上各装了一幅。在窗上安装较为方便,反正有窗帘盒。门框漆水尽量不要破坏,故把门帘的上边和两条直边用双面胶粘在门框上。最受力的两条磁性带上端,用2颗图钉加强。

 

如此一来,有能力“冲破封锁线”者寥寥无几,一个夏天仅有几只勇者而已。电蚊香只在疑心“有凤来仪”时虚张声势地开一会儿。

 

笔记本
我在愚园路时,夏天使用笔记本,是在机器上方(离地2米)悬挂一具18吋微型吊扇(沈潋在大学住宿时用过的),一开,就没有散热问题了。在淞虹路,因书桌上方安装了一个小壁橱,没法挂电扇,解决笔记本散热就比较费周章。我先用一块半寸高的方块(比如一幅扑克牌)把机器后部垫高,使底面进气孔的气路更通常;然后用一具显卡上拆下的小风扇,往底面与桌面形成的夹缝里吹风,效果很好,从未有过因温升过高而引起的蓝屏或死机。只是这小风扇的电源较难选配,手边没有12V直流电源,不得已从台式机里引出一路。于是,每用笔记本,必要台式机“陪读”。

 

之所以暂时不卖笔记本散热垫的原因,是要等待办好网购支付手段——同样的款式,宁波人开的网店卖7元,电脑柜台上喊价35元以上,挨宰的滋味让我不舒服。

 

后来,十月上旬住在宁波,机器还因过热而自动关机三次。没奈何,把“电源计划”从“高性能”退到“均衡”,才解决。

 

火种
既不吸烟,也不点蚊香,打火机便只起到备而不用的作用(火柴则变成了旅游纪念品)。为防止其高温下爆裂自燃,须放在荫凉且周围无引火物之处。我先是搁在卫生间(永远朝北)窗外的窗龛上,唯飘上雨丝会生锈;后来索性拿回来,放到马桶水箱上。

 

夏日生活的精粹尽载于此。敬颂各位明年夏祉!
                                                                                                                                                           (2010年10月25日)

posted @ 2014-9-27 1:21 Saturday sslab 阅读(596) 评论(0)

据网载:『今年7月,浙江浦江县出台政策,无偿献血超过4000毫升,直系子女参加中考可获得加分。献血4000毫升加1分,6000毫升加2分,超过8000毫升加3分。有人叫好,也有人担心不公平。“以前上学要拼爹拼房,现在要拼血了”』

 

我的态度是:只要杜绝其他后门,全中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统一以献血量作为加分的唯一标准,寒门子弟和他们的家长至少多了一条公平的出路,而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们就只有干瞪眼的份了:他们哪来8000毫升的血啊——一针头下去,抽出的是一筒稠厚的油脂!

 

问题在于,这仅仅只是我们的痴心妄想或曰“精神胜利法”——你这里献出比全身血液还多的8000毫升(成人血液总量大约占体重的7~8%。例如: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血液总量约为4200~4800亳升) ,那壁厢人家靠一张“条子”或者几张票子就轻而易举地把你甩开几条横马路。

 

在中考的角斗场中,加1分意味着多少?这我经历过:一位同事向我借钱,说女儿报考县中,考分离录取分数线相差1分。那边的价码是缴纳1万4千元的“赞助金”,而且下午就要。这位单亲母亲向同学朋友商借,发现各家几乎都在筹钱“买分”;其中一位还急病了。她一块钱没借到,反而倒贴出去几百元送那位去看病……

 

于是故事就这样发展下去:当你还在心急如焚地凑满20张献血单(每次400毫升已经是极限),那边只消轻飘飘地数出4万2千元,就能捷足先登了。

posted @ 2014-9-25 23:34 Thursday sslab 阅读(595) 评论(4)

家里有4支拖把:一直就有传统布条拖把(铝柄)和平板拖把(不锈钢柄);最近应夫人的要求,加购了对折挤水胶棉拖把和离心脱水线绳拖把。
并.jpg

 

新购的2支拖把,把拖地这种脏累活变成了不湿手的轻松劳动,使得夫人打扫房间的乐趣和热情提升得满满的。她现在每天至少一次把全部地板拖一遍,还不叫苦。我不清楚这些装具是山寨的,还是在义乌精神的感召下独创的,反正觉得它们的诉求点找得挺对:花十几、几十元钱,真能换来家务劳动娱乐化——传统广告学曾经认为:不应该像过去汰渍洗衣粉的广告那样,把家务劳动美化得轻松欢乐。但若为新式拖把拍一段CF(视频广告),我觉得把它拍得像玩儿一样,也不为过。

 

这样的歌舞广告再加上“不脏手”的诱惑性广告语,我相信它会风行全世界。这与谁发明的无关——大不了我付专利费嘛。关键是市场的开拓,利润薄点也不是问题。须知义乌的针织老板卖一次性袜子,每只只赚1分钱!

posted @ 2014-9-15 21:28 Monday sslab 阅读(715) 评论(0)

【写在前面的话】两周之前,发现“现役”的东芝笔记本陆续出现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故障:桌面图标无故消失、USB接口降为2.0以下……我怀疑是硬盘有了隐患,于是立马把报废2年的台式电脑从几个角落“发掘出来”,迅速拼装好;接着又忙着装系统、装软件;最后费劲地把疑似故障机上的几十G资料转移到新硬盘上(强调一下,这是在USB2.0失效的情况下完成的)。一切舒齐后,开始梦想下一步的行动:趁着SSD刚进入一轮降价潮,买一块240G的固态硬盘,把笔记本升一级……

 

可是,接下来的变故让我措手不及:新装好的台式机一直用得很“怨”——在安装软件的这几天里,出现了十多次这样的情况:上一次是正常关机的,但下一次开机后却不能进入系统而转为[自动修复]。好不容易启动成功,又通知你:[你没有权限打开指定的程序]。最后,干脆宣布:[Windows检测到一个硬盘问题。请立即备份文件以防止信息丢失……]我这才如梦初醒:显然反而是台式机的硬盘先坏了!

 

事情的结局很伤心:我用安装盘中的MHDD扫描硬盘,查实损坏在7千处以上!此时我气过头反倒笑了——转而赞叹数码技术的先驱们真伟大:这样一个烂硬盘,仗着纠错能力特强的编码技术,竟然还能启动、还能拷贝资料,简直是奇迹!闲话少叙,拔去电源,让它退居一隅,再次无限期地休养。可怜我十几天的宝贵时间,就这样做了一次无用功。而且不要忘了一句老话:“搬三趟家等于着一把火”,而我一来一回已搬了两次!

 

然后死心塌地地回到东支西绌的东芝,重新整治一番:运行开机杀毒,接着又重新安装一次主板驱动。目前看来,情况似乎稳定。我战战兢兢地继续以它作为现役机——医生告诉我:“老年人东痛西痛,反倒是是不要紧的”,我想硬盘似乎也可以这么看待。与此平行的是,我正在努力筹钱(包括克扣下原本打算升级的预算),日后瞅机会把沈潋的一台索尼VAIO笔记本盘过来。以上解释完半个月不见新帖子的原因,接着要切入正题了——

 

【题解】“the simple is the best”这句英文,可以翻译成“简洁即美”或“简洁至上”,是“发烧友”们挂在嘴边的一句箴言。过去我做《音像博士》时,就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宣传这一理念。这次重拾牙慧,是为了记叙我对于电脑硬件和软件所具备功能的一些看法。

 

先讲两个硬件的故事:一,今年以来,电脑测评机构开始关注笔记本无线网卡的效率问题。我开始也受了他们的导向,考虑下一台笔记本的网卡要怎样怎样,天线又要怎样怎样……后来有一天脑子突然间豁然开朗:干嘛非要什么3天线?我不用无线上网总可以吧?于是花半天时间从HUB拉了一条电缆到办公位,“退”到了有线上网时代。过去与沈潋他们视频通话时,一直抱怨图像模糊、声音卡顿,已经打算在今年年底更换宽带运营商;换成有线上网后,事情有了翻天覆地的转机:声音清晰可辨、图像质量起码提高1级(共5级)。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难题一扫而空!

 

二,偶尔在淘宝上见到落市的DVI连接线,品牌货、镀金头,售价才8.6元,还包邮。鉴于我的台式机和显示器都有DVI接口,自然不免心痒。买来一条,接上,开机。在自检阶段,显示器呈现黑屏;然后第一个出现的就是“欢迎”画面。看来,这条“24+1”的华而不实的连线只能用于传输图像信号;这可苦了我了!我在之前对于平台的配置、调试过程中,重新启动和“不能正常启动”(因而开启“自动修复”软件)多达二十几次,假如靠了这根银样镴枪头,岂不是“死蟹一只”了吗?!于是,试用了半天以后,就果断把它撤下——我这辈子也算是玩过DVI了。

 

再讲三个软件的故事:一,我在9年前,为与沈潋同步,开始使用MSN。当时溧水校区的青年教师都用QQ,要求我也加入他们的群;但我没有皈依。拒绝的理由很简单——MSN的功能够用、好用,简洁而不张扬;我没有必要去安装一堆几乎永远用不上的东西而自背包袱。别的不说,就说它的“有人上线”的通知声吧,是非常逼真的敲门声!平时我一个人在办公室,小老师们去课堂却依旧开着电脑,于是此起彼伏的“笃笃笃”时不时地响起,一向不望野眼的我常常头也不抬就应声:“请进!”一天下来,不知要浪费多少热情……后来我躲到自己宿舍办公、上网,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躲避这倒头的敲门声!

 

二,我在教数码图像课程时,宣布过一条纪律:交来的作业,必须使用Photoshop 的基本工具做,不准使用程式化的“滤镜”功能。比如做“霓虹灯效果”,网上有很多插件,打开它,普通字体“唰”一下就变成霓虹灯广告;但我要学生自己一步步摸索,即使最后做出的效果不如插件做出的逼真,也不要紧。为了防止作弊,还规定要把操作步序记录下来,作为附件一并交上。我这样的“死板”做派,招致一些非议,但我的理由是无可辩驳的——这些“滤镜”确实很花哨,能吸引不明就里的外行;但是,你能“唰”一下变过去,别人同样能唰一下。那请问:用人单位(那里面可都是行家!)有什么非要请你不可的理由呢?

 

三,电脑软件的基本功能中,我们没有认真用过的好东西还多着呢——以Word为例:尽管它一度也堆砌一些小伎俩,比如“花式标题”之类,但若仔细查找,还是有不少沧海遗珠深埋其中。前一阵子为小朋友写摄影讲义,觉得Word的“超链接”非常实用,但我这次使用竟是“处女作”。又,我在三流和不入流大学里读过的毕业论文何止二百篇,但其中使用Word的“目录自动生成”功能的,只有一篇!

 

*     *     *

 

专注于电脑设备和工具的基本需求面,是硬件、软件开发的一条康庄大道。能把这个理念上升到原则高度的,就是这句the simple is the best。在溧水教书时,我曾经通过一次演示实验,告诫学生要重视发掘软件的基本功能——Windows的“录音机”功能,够简陋了吧?可曾有谁青睐过它?但我用它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

 

鉴于Win 7的“录音机”已经“瘦身”,不能进行这个实验;有Win XP平台的读友,不妨拨冗几分钟,来玩这一个很有味道的游戏——
       1,插好外接话筒;
       2,准备一只奶粉罐(吊起)、一把长螺丝刀;
       3,在Win XP中点击附件→娱乐→录音机→录制,用螺丝刀敲击奶粉罐,把这声音录下来,存为文件;
       4,在“录音机”中点击效果→减速(点击2次),此时刚才录制的那段素材的播放时间会增加为4倍;
       5,再播放,你听到了什么?敲击声是不是变成了“古刹钟声”?!

posted @ 2014-9-14 1:09 Sunday sslab 阅读(562) 评论(5)

【本文以后将与上一篇《豆芽机和面条机》合并】

 

面条机做荞麦面条失败以后,我查网,要了解北方人是怎么吃荞麦粉的。于是知道了:他们把荞麦归入粗粮一类,为了“粗粮细作”,他们发明了“压饸饹”。这个说法,最初在马季的相声《高层饭店》里听过,后来在一部旅游片中见识了乡间的压饸饹工具和工艺。接着上淘宝搜寻,知道现在都用塑料、铝或不锈钢制造小型的手动挤压设备。于是订购了一具不锈钢的饸饹唧筒——商品名叫“饸饹机”,实质是纯手动的,叫它“唧筒”名实相副。此物价钱不贵(连邮费27元),做工粗糙:筒的两端都是快口。我第一次清洗时手上就被拉了一个口子,赶紧用锉刀、油石把锋利处磨光。

 

试验过程如下——
1,面粉150克,盐3克,篷灰3克,小鸡蛋2只。按方加入配料,把面粉和成絮状。

 

2,揉成较软的面团——这个程度要自己摸索,通过挑选鸡蛋的大小来控制。务必保证面团足够硬,但又能顺畅地通过镂空板挤成面条。

 

3,面团醒1小时。

 

4,吃前煮一锅水,水温不宜过高,刚滚开即可。

 

5,唧筒和镂空板的内面抹上少许食油,将揉好的面团装进唧筒,旋转螺杆挤压,面团即从镂空板被挤出,形成面条挂下来,直接进入正在煮着的水里,便可成型。

 

6,正宗的做法还要捞出来→冷水里过两趟→晾干备用……我则直接将其煮熟,捞到备好的面汤中便成。

 

其实,正宗的压饸饹还要加入一种重要的配料“榆面”(榆树皮磨的粉)。此物淘宝上也有卖,但我想榆树皮什么的都是饥荒年头穷人苟延残喘的东西,它的口味估计是大高而不妙,所以就不往深处延伸了。

 

【小结】纯荞麦面条可以用“压饸饹机”挤压而成。面条吃口甚佳:松、不粘牙、不梗喉咙。不过,整个制备、煮熟、进食的过程要短、吃时拨面要轻。否则,那面条容易“肝肠寸断”。此外,用这玩意儿还有两点要注意——

1,容量太小,每次只能装入一百几十克荞麦粉面团。基本够我这种细巧+糖尿病的一个老人吃一顿。

 

2,浪费不少:盆上、筷上、压盘上、镂空板上,哪儿哪儿都沾了些。幸得我比较节俭,用煮面锅里的水,把它们一一涮下来,搅匀了,加代糖、坚果屑和桂花,溜成面糊当点心喝,倒也很匀落。

posted @ 2014-9-13 18:40 Saturday sslab 阅读(575)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