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在作港澳游时,曾带回一瓶“正宗缅甸马拉盏”。这是一种调料,香、辣、腥,闻上去很刺激,用于炒菜或“合”(沪语念ge)汤,经过稀释后,口味恰到好处。我虽“省吃俭用”,可是大半年后也将近用罄。上淘宝查询,见香港产的马拉盏约17至31元一瓶(220~150克),而我们尝过的这瓶澳门产的“牛牛牌大辣马拉盏”,标称“澳门代购”,售价很贵,连运费要56元——简直是吴语所谓的“老虎肉”了!

没奈何,放弃吧!正待关闭网页,忽见一种“飞机金鱼商标马拉盏/虾膏/虾酱/煎拉峇【包装上有这3个汉字,店主自以为是地自右往左念了】250克/马来西亚进口调料”,是上海商铺经营的,运费只要5元。我研究了商品图片,见是铝塑包装的方方正正的一块,像过去的“简装中砖(中冰砖)”,售价8.5元。回看“牛牛”,更像“老干妈”之类的豆豉辣酱;我推想,后者是加了辣椒和香料煎炸的,前者应是原料,似乎可以自己“深加工”玩玩。

经查询,果不出所料:『峇拉煎(Belachan),又称马拉盏,一般分为两种:砖式峇拉煎、酱式峇拉煎(又称虾酱辣椒酱)。峇拉煎……多用于中国菜、马来菜、娘惹菜当中……峇拉煎酱做法跟虾酱和虾膏很相似,都是用小银虾和盐,经发酵和太阳曝晒制作而成,去掉大部分水分,后放入钵中舂成酱料,再在阳光下曝晒,最后加入辗碎的辣椒、虾米、芝麻或花生,经用油炸过后完成。峇拉煎主要是用来作为配料,而虾酱和虾膏则多数会用来作为调味料之用……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峇拉煎带有一种腐烂的味道,避之不及。』

于是买来2块,切出半块待用,其余的放进冷冻室贮存。然后用不粘锅,加油和辣椒面(自己打磨的),熬出香味,再投入半块虾膏,捣碎、翻炒。估摸着火候差不多了,出锅。品尝这次试验的成绩:制成品的腥气重了一些,香气几乎没有,油分则极度不足。评估一下:已知港、澳、马来西亚的6个品牌,肯定是各有秘方,香型各不相同;外行是无法模仿的——当然更不可用十三香冒充。至于解腥和重油,还是可以弥补的。为此,某天趁着高兴,把炒好的制成品倾倒出来,洒上黄酒,加入花生屑,再到油锅中进行“三次加工”。这一次折腾后,“沈记”马拉盏有点意思了!
posted @ 2014-2-27 21:22 Thursday sslab 阅读(1221) 评论(16)
夫人这几天在迷一部关于老夫少妻主题的电视剧《大丈夫》。她知道我不耐烦受那种下乘东西的骚扰,聪明地开了无线耳机独享。至于看过以后学到多少经验教训、何时用来跟老公斗智斗勇,那就不是我值得操心的问题喽。

我因身边很小的社会圈子里出现过一对半老夫少妻,也曾约略思考过小女人嫁老汉的问题——谁也别来扯什么“爱情”的蛋;在我看来,女人“上”嫁的基本动力,是“露脸”二字,这与男人把QQ车梗在小区门口,或者把光腚晒在沙滩上面……,是同样的意思。

除了权色、钱色、拳色交易,老夫少妻的异配,基本不是以男方为主的。虽说市面上不乏“樱桃go die,老jǜ失劈(樱桃:比喻嘴,go die:疑为上海广东话“搞掂”,樱桃搞掂:嘴讲来得,凭花言巧语就能摆平对方。老jǜ:老鬼,失劈:失风,老鬼失劈:老资格也会受骗上当)”的登徒子,可是说到少女这种特殊的族类,并非三“花”两“花”就能花得过来的。但倘若是女方主动,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岂不闻:“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张纸”!

我对于这问题的见解就限于上述这些了。最后介绍我认识的那“一对半老夫少妻”的收成结果——

一,朱XX,我中学的班主任。她是学俄语的,不知受哪位革命先贤的感召(反正不会是马克思),大学毕业后嫁给她中学的语文老师——一个老夫子,很露过一阵脸。她年不及四旬时,老头儿已经坐在轮椅上淌口水了。此女后因寂寞难耐,与同校的音乐老师苟且过几次;不慎正巧落在“造反派”之手,受尽批斗,也算二次露脸了。她患癌症去世时,除亲生儿子,夫家无一人到场。

二,“半对”,是我在玻璃公司中试室的男女同事。忘其姓名。女的“同情”老光棍,愿意施舍肉身,独度该生。待女方父母闻讯,木近成舟。“阿母大拊掌”,遂做了亡羊补牢的选择:把她剪光头发、关在家中。单位领导因那“准新郎”老小子在文革中不是只好鸟,故而袒护女方:不加处分,并帮她调到别的单位了事(当然等头发长长后)——鉴于最终没有成其好事,我算它“半对”。
posted @ 2014-2-25 20:00 Tuesday sslab 阅读(589) 评论(0)
据《长江日报》——
       『有记者问小彩旗在春晚后台看到李敏镐时追星了吗?小彩旗的回答是:“彩排的时候就看到了,但我不属于脑残粉,我一直很冷静,我不喜欢奶油小生。”
       一段简短的回答,却因为对象是炙手可热的长腿欧巴,而在网络上掀起一股巨浪。许多李敏镐的粉丝认为小彩旗的回答暗指李敏镐是“奶油小生”,并对小彩旗提到“脑残粉”非常不满,因此不仅发起了“小彩旗请向李敏镐道歉”的话题,还将其刷上了微博热点,吸引了众多粉丝在微博上声讨。小彩旗的微博中,一条与此事无关的微博留言过万,谩骂不计其数。』

有人调侃:『中国被2个国家毁了——韩国男人毁了中国女人;日本女人毁了中国男人。』这话讲得真精辟,可惜不知是谁原创的——精彩的格言总是被辗转引用,因而往往查不到出处。我借用这话,为上述那些脑残粉们做个注脚:“一群被日本女人和韩国男人毁了的中国男男女女”。

顺便说起另一个话题:我不时收到要“加我为好友”的请求——我迄今不明白,这个“我”,是指发出请求的那人,还是我沈某自己?我略微扫一眼,除其中一位是在苏州经营“无性婚介”的大妈,其余大多是青春年少的男女有闲者。我也不知道这“好友”是干什么吃的,又没工夫去弄明白它,所以只好一律点个“忽略”……

借此机会,给看过这篇短文的读友留句话:倘然承蒙不弃,要与我交流,方法很简单——过去的歌里唱:“假如你要认识我,请到青年突击队里来”,咱不用那一套,足下只要就我的某篇博文给我留个言,告诉我,我的哪个“小钩子”挠中了你心田的哪一处【注:我借用姜昆的比喻】?如此,我们便有可能成为忘年之交的文友了。
posted @ 2014-2-24 16:44 Monday sslab 阅读(625) 评论(0)
正值乌克兰总统的宝座风雨飘摇之际,我使用了多年的翻墙“梯”失灵了——前天,当我照例打开沈潋提供给我的链接时,打开网页失败,弹出的报告是——
       『400 Bad Request
       Your browser sent a request that this server could not understand.Size of a request header field exceeds server limit.』大意是:错误的请求/您的浏览器发送一个服务器无法理解的请求。请求头字段的大小超过了服务器的限制。

我请沈潋在他那头检查,回答说没问题。那么剩下的解释就是:看来由于国际形势催人,兲朝弄的那些防火墙,功力又精进了!

我浏览6park已经有瘾;为了防备毒瘾发作,只得临时找一个代理服务器过渡。以前小郭给过我一个,长久不用,不在桌面上了;又不想到[所有程序]里去乱翻。很幸运,在贴吧里找到的第二个链接就是有效的:http://www.goodwaiter.com/?lang=cn

希望它能长寿则个!不然,我还得找沈潋、找小郭……
posted @ 2014-2-23 21:48 Sunday sslab 阅读(596) 评论(0)
今天中午,窗外传来交涉声。推窗一看,是隔壁邻居开着南窗,在和一楼住户指着空调外机辩论滴水的问题。六楼的说:“小区刚刚大修过,空调滴水管是工程队统一架设的,哪能会漏水?”一楼的说:“侬看下头雨棚上,一大滩水。这个水淌下去,阿拉不好晾衣服了!”总算双方都很克制,关窗谈判,后来怎样收场就不知道了……

我由此事想到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趁着3·15即将来临之际,有必要提出来,供读友参考——其实这个问题可大可小:遇到入世颇深的朋友,大可提交给国标制订部门,以及像“新老娘舅”那样的民事调解部门,吁请他们重视。

事情的本质是这样的:你知道冷暖空调有几个出水口吗?我相信,除了内行、杂家和极少数用户,绝大多数人是答不出的——空调有两个出水口,一个是安装时已经引出的滴水“蛇皮管”,那是夏天制冷时排放冷凝水用的。还有一个出水口,在空调外机底座上。当使用空调制暖时,这个口子就必定会淌水出来。

问题就在于,你想要空调制暖,就要把这个口子的淌水接到总管去排掉。然而,接这根管子的项目居然不包括在空调安装的业务范围中。更有甚者,其所需用的配件还要用户自购!——我家格兰仕空调的说明书上写着:『将室外双通排水接头(另购)卡进并装好在底座上合适的孔,然后把排水软管接到排水接头上。』老天爷,空调生产厂是吃准用户不会用空调制暖还是咋的?还有那些安装工,你多说一句话会蚀本啊?!

不知各位读友家里安装空调时有无得到善意的提醒,反正我是没有听到;现在拥有的这点知识都是从失败中获得的——我曾经试图用空调制暖,没过几分钟就遇到外机淌水的灾难。上网查询后,有意另购一套“室外双通排水接头”;可是旋即发现:外机底座出水口在窗台下1米左右,我若想安装,必须戴好全套安全装备,跨出窗去,骑伏在外机上,手伸下去,兜到底面上,“摸瞎子”碰运气。如此一评估,我马上泄气了。加以沈潋不喜欢空调制暖(因室内太干),所以这个尝试无疾而终。

P.S.
有一次闲谈心脏直接起搏,我说我知道是切开胸腔,直接按捏心脏;一位在医院做过的朋友补充:“为了避开一些血管,医生的手要伸进去,兜到心脏后面,反过来捏住……”我一听,马上联想到安装制暖排水管的动作!
posted @ 2014-2-23 15:37 Sunday sslab 阅读(562) 评论(0)
我在南京的6年半,以晚餐而论,每周大约有2餐是吃一碗兰州拉面了事的。拉面我很喜欢吃,即使路边小摊的大兴拉面,也吃得下去。当然咯,正宗的兰州马家拉面我也尝过——那是2000年之前的某一天,我和沈潋去徐家汇;午餐本想吃“八块牛肉面”的,见港汇广场有一家新开的兰州面馆,便进去换口味。那家店好像是兰州总店的分号,一式一品都十分讲究:单说面条的规格,就有毛细、韭叶、大宽等六七种;而汤头是用好牛肉加上几十味香料和药材熬制的。大概就因为这一点,让上海人对这种面汤不适应。此后我就没有专程去过港汇,不知那家店还在不在(“八块”好像已迁地为安了)。

去年底,乘着高兴,网购了一袋做拉面的关键原料“蓬灰”。因拉面配方是卖钱的,只好自己一点点试验。前两次,因加水比例不对,都没拉成;最后只得改做成“片儿汤”收拾残局。

今天再试,把面粉、水和蓬灰的重量比修正为100∶80∶2。我不想弄得满手面浆,所以试着像拌肉馅一样,用筷子在碗里使劲搅拌。这一招还真好使:搅了几百下之后,那面团已如同面筋般拉力十足。然后在砧板上撒上面粉,毫无自信地开拉,居然画虎不成也类犬,马马虎虎地扯出了一小把没模没样的面条!

拉面处子秀.jpg


这次试验中感到最碍事的是面条之间的粘连。下次再试,看来要增加“隔离”面粉的用量,或者改用食油试试?不过我没有耐心一遍遍地试下去,最多再玩两三次,弄不成就罢休了——夫人的话,叫“心瘪”。
posted @ 2014-2-22 21:51 Saturday sslab 阅读(645) 评论(1)
综合摘录网络新闻——
       吉林最近播出一部韩剧《星星》,其中有一对情侣在大冷天去吃炸鸡喝啤酒的情节。
       铁岭一位姑娘大约觉得这样玩特别“洋气”,就逼着男友也照着吃,以便重温这感人一幕。
       结果,二人突然感觉腹部疼痛并伴有恶心和呕吐,送医后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我对她们的遭遇表示同情之余,也埋怨东北人为何没有喝“暖啤”的习惯(据东北人讲:“有股姜味儿,纯爷们儿都不喝那东西”)。数年前在春寒料峭时节,我到上海松江开展招生咨询,受当地县教育局的宴请。席间大量饮用的是一种颜色较深、泡沫较浓、类似黑啤的酒;而且这种饮料像黄酒一样,是烫过以后再上桌的。我因其口味异常(喝起来有生姜、红枣等外插花的味道),只喝了一杯;可是主人用地道的松江话殷勤劝酒:“倒酒啊!格是暖啤呀!”

后来在网上查得:『中世纪,欧洲的啤酒酿造大师,试图突破传统啤酒风味,创造性地将1200℃的红烤石投入煮沸釜中,使麦芽糖瞬间变为焦糖,经发酵,酿出了一种色呈琥珀、独具焦香味的啤酒。人们将酒献给红衣主教,红衣主教饮后大加赞赏:“好喝!简直是‘魔酒’”。从此“魔酒”就在欧洲广为流传。』自此,我知道了啤酒种类中还有这样一个别致的分支——当然,生姜、红枣(还有枸杞)等,肯定是中国酿酒师别出心裁的发挥。

沈潋在德国,不知是否尝过这种Magic啤酒。倘然不曾,不妨趁着现在天气还冷,觅一瓶来尝新。
posted @ 2014-2-19 23:53 Wednesday sslab 阅读(709) 评论(3)

再提一下上文说到的这所“国际化”学院里的几件轶事——我在它的前身“南方摄影学院”教了9个学期书,后受工技大干部处召唤,回去接受重新启用。然而复职的事由于阴人作祟没办成,干部处长觉得有亏于我,红着眼圈,破例帮我办了“待退休”手续(这样就免了我每月须缴纳的“借调费”)。我得到一位老同事的引荐,到浦东的一家“亚申”高科技公司做文案审订工作。上班才两月,接到南京那边管人事的干部来电,问我愿不愿意到新校址继续教书;于是我去到了溧水。 因着待遇等因素,原先的“老人”减少了一大半。新进的教师中,比较惹眼的是一位台湾建筑师:他原本在美国发展得很好;谁知一场金融风暴来袭,他所选的那家银行破产,他的全部存款烂掉,只得到法定的8万美元的赔偿。没奈何,50多岁的人了,还像我一样,抛家别业,到柘塘赚点辛苦钱。这倒头地方唯一的好处是离禄口机场只有几公里的距离,“机”犬之声相闻——可是,开车走的话,要兜一个老大的圈子。 话说在德国时,曾留意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遂随手找来一则某某养老基金的中文广告研究。其中有一段解说:『……例如:30岁女士或男士,月储蓄额200欧元,65岁时可以获得37万欧元或终身养老金1958欧元/月 注释:以年增长率8%计算。』我虽不懂金融和保险,但最后这条注释让我觉得奥妙无穷。我捉摸,它是否在暗示:在你加入保险的35年中,应该祈祷千万不要遇到经济风潮。不然,非但拿不到“1958”,也许连本金也不保!念及于此,不由得回想起那位不走运的新同事来了。 每一个阶层的人,老天都会给他们安排一条大同小异的人生道路,这或许就可以称为命运。我们二人,各因着天灾或人祸,没能顺利地在上苍“规定”的路线上一路走到尽头,而是在中途拐向一条岔路——从前,从南京火车站到江宁的公交车,中途有一站叫“岔路口”,每当经过这里,我都会感慨系之。现在我的生活回归到人生的“正途”,像大多数退休小知识分子一样,开始研究和笃行老年人的“五乐”:及时行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苦中作乐、助人为乐。南京的一段经历,对我而言倒也并无什么损害,反而让我对于“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格言有了更深的领会。 不过,在我内心深处,早就藏着一张在正常社会环境之下的中国男人的人生“路线图”。趁着今天高兴,“画”出来供读友诸君一哂——

23岁       本科毕业,接着读硕。 

25岁       结婚。 

26岁       硕士毕业。就业。生头胎。 

27岁起    赚钱养家。再生二胎。同时支持妻子“读上去”。 

40岁时    生活厌气了;倘若情况允许,就再生一个“Ben”(《成长的烦恼》里的“奶末头儿子”)玩玩。 

49岁       大孩子已大学毕业。为家庭做贡献已到收官阶段。回首看事业,若有上升的空间,则冲向事业的、也是人生的顶峰。倘然没有,看财运,如有赚钱的机缘,就赚一笔,然后逍逍遥遥地花钱,实现年轻时的梦想。倘使二者皆无,就将本求“乐”,安安逸逸地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散仙”!

posted @ 2014-2-19 21:22 Wednesday sslab 阅读(547) 评论(0)
网上有人摘录了李伯清表演的一段节目——
       『现在啥子东西都要在前面冠以国际二字才觉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国际灯会、国际大庙会、国际桃花节、国际油菜花节。 一元钱点唱一首歌的小店都叫国际俱乐部。马路边的烧烤摊摊只要有三家以上就敢叫国际美食节。我演过杀猪匠,演过驴魔王,我自称过我是国际影星吗。我在温江,郫县,双流,大邑演出过,我也可以说我开过世界巡回演唱会了。』

“国际”二字抓得很准!文艺界的商人习气被这两个字戳得体无完肤。我在南京时,对此有较深刻的体会——我投奔的那家摄影学院是一个老板独力开设的,他拥有的那家一人广告公司名叫“XX国际广告”。他曾经告诉我:单位名称前面冠以国际二字,好处多得很;客户乍一听就觉得你实力非凡,为此生意好做多了。

我退休之前,这所学校被省里贬为大专学院,不过老板一如既往地向国际化方向钻营。春节后有南京的朋友来电拜年,提到学校还活着,而且老板的本事确实大,居然在美国开设了分校——这下这个小老板终于走向国际了!恭喜他;也祝贺这所学校,但愿它蒸蒸日上、西学东渐,而绝对不要沦为下一个“西太大”……
posted @ 2014-2-18 17:21 Tuesday sslab 阅读(551) 评论(4)
据说,日本的科技人员出差或休假结束后回公司,有两件事情是必做的:一是复印所有收到的名片,自己只留副本;正本上交,作为部门的人脉资源。更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对离岗期间没有“进补”到的最新专业知识,进行“恶补”,以免落后一截。中国的名角儿说:“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日本人也有同样的认识,说道:脱离专业三个月,你就只能放弃这一行,因为你即使再追赶也总比别人欠缺一块。

我在两所摄影学院耳濡目染了二十多年,自诩对摄影知识和技能略知一些皮毛。可是退休以后,逆水行舟;几年下来,已沦落成一个十足的外行。以下即以带触屏功能的拍摄器材之使用方法为例,看看我的退化究竟有多大——我在2013年5月和6月开始染指触屏拍摄器材:先是买了一台松下3D照相机,从小郭手里接过时试拍了几张,然后就十袭珍藏了,没有深入把玩。接着到了德国,沈潋赠我更新下来的一部三星手机,具有不错的拍摄功能。

一开始,我丝毫没有意识到此类新型相机的使用方法有什么需要改变的,使用松下照相机时,依然沿用我过去练就的“利用对焦框套住主体形象的主要部位→半按快门,进行自动对焦→保持半按状态,重新构图→全按下,拍摄”的传统模式,倒也不觉得有何不妥。后来用三星手机,则感到稍有别扭——这类机器配备的都是软按钮,没有“半按快门钮”状态可言,传统的对焦模式不管用了。不过我很快发现:这款机器在按下快门钮→自动对焦完成后,还有约1/4秒的延迟;这个瞬间正好利用来作重新构图之用。我没有研究过别的牌号和型号的拍照手机,不知别人是怎么操作的。

几次下来,就运用纯熟了——在月月家里期间,我有很多照片就是用这部三星手机拍的,都没有虚焦错误,而且已有好几张作为博文的附照贴出了。然而经过研究,发现这个简单的动作其实大有说道。那天在读《电脑报》时,看到一幅触屏手机对焦的示意图,顿悟我其实并没学会使用带有触屏的相机(含拍照手机)——这类机器可以采用指点-移动对焦框的方法自动对焦,我却一无所知;反之,随着手机拍摄响应速度的提高,“利用1/4秒钟的延迟瞬间来重新构图”的做法将会失效,而我还因循守旧,不知及时转换思路和习惯。

“指点-移动对焦框”这种操作,对于触屏照相机,它不失为一种面向用户的革命性进步;而对于采用软快门的触屏手机,则更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为此,我决定就带触屏功能的拍摄器材的使用,重新总结一套适合我自己和大多数普通人士的操作规程。

首先我要批评DC和智能手机的设计人员:对机器的人机亲和性的关注严重不足,导致几乎所有的这类机器在操作的灵活性、方便性、准确性、可靠性等方面均不如人意;由此引起的一个问题是数码相机和拍照手机的设计依然陈陈相因,没有为新的、更人性化的操作规程提供相应的便利,在留出余地让用户握持或捏持方面的考虑,尤其欠缺。何况智能手机本身的布局就很麻烦——散布的“硬的”和“软的”按钮,特别是软按钮,让人无从下手;一不小心蹭上,就会触发“地雷”。我初用智能手机拍照时,无数次因误触返回钮而在要紧的当口退出拍摄状态!

以下根据我的试验,分两种情况来阐述——

一,横拍:以左手的食指和拇指上下捏住相机或手机的上下端的中间点。右手解放出来,负责三个动作:1,套上腕带,以策安全(还没见过手机安装腕带的,我自甘落伍,给旧手机装了一条);2,食指或拇指“指点江山”,负责对焦;3,拇指按软快门(手机),或者食指按硬快门(相机)。

    在DC的握持中须注意:相机的上面板一般会布置一些开孔,如话筒拾音口(立体声拾音的话就有两个)、模拟快门声出声孔等;食指在捏持时,要找准地位,以免在无意中把上述这些孔堵住了。
横.jpg

 

二,竖拍:左手用拇指和食、中指,以“打电话”的姿势握持手机的下半部(以保证不遮挡镜头)——对于相机而言,则是右半部。右手负责三个动作:1,套上腕带;2,食指或拇指掌控对焦;3,拇指或食指按快门。
竖.jpg

posted @ 2014-2-17 21:41 Monday sslab 阅读(580) 评论(0)
«...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