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一般认为,语出白居易的《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白居易的意思是:中隐隐于衙。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两种观念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它们所指的,不是隐退的“隐”,而是隐匿的“隐”——先和光同尘求得存身;然后风云际会以求一逞。这种“隐”是迥然不同的境界,吾辈不懂。

我现在大抵可算得“半隐住朝市”——虽基本不与社会交往(除了“它”每月付我养老金、供我赎药),但树未打算静风亦无休止,社会信息,事无巨细,都通过一根网线直入心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汹涌。我现在思维正常,每天不攫取海量信息便不能过,所以无计“全隐”。

从我的本性来说,我是向往小隐的;尤其现在,隐居的一切外部条件早已具备,只待决心一下,搬次家,便可做个“沈潜”(陶渊明晚年更名“潜”)矣。只是我有辅佐夫人齐家的职责,不像李敖说走就走,故而行不得也哥哥……

在江宁的后几年,有网络、有时间,粗粗地读了高阳的《红顶商人》。其中最打动我的,竟是这处——
       胡雪岩把『全家大小送到北高峰下的上天竺。』
       『后来看三天竺亦不是好地方,一步一步往里逃,真正菩萨保佑,逃到留下。留下”是个地名,在杭州西面;据说当初宋高宗迁都杭州,相度地势,起造宫殿,此处亦曾中意,嘱咐“留下”备选,所以叫做留下。其地多山,峰回泉绕,颇多隐秘之处,是逃难的好去处。
       逃难的人很多,人多成市,就谈不到隐秘了……就找到一处深山,真正人迹不到之处;最好的是有一道涧,有涧就有水,什么都不怕了。我雇人搭了一座茅棚,只有三尺高,下面铺上水板;又运上去七八担米,一缸盐菜,十来条火腿。说起来不相信,那时候杭州城里饿死的人,不知道多少。就我们那里没有一天不吃干饭。』

随即“非典”旋起,夫人和我被禁锢于校园围墙之中几近一周。从那以后,我开始在周围农村中考察,并总结出一个根本的道理:要想寄居僻壤,先决条件是在当地有一个可信托的朋友(像《红顶商人》里的刘不才)。后来在溧水,找到了这样的朋友和这样的僻壤,只不知将来有没有启用的一天……

*     *     *

东方卫视曾有有一档“我们15个”节目招兵买马。我虽不明就里,但对它很感兴趣。青睐的理由是:假如这档节目能招徕一批人,将之与大社会脱离开来,创造一个“乌托邦”,大家从新来过,探索一种理性的“人社关系”和人际关系,从而创造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形态;真到了这个境界的话,这肯定是一档具有前瞻性的好节目。

我对一个好社会的要求是:我不去招惹它(包括过度的或非分的索取);它则保护我的基本利益,别把我当刍狗、鱼肉、炮灰……为此我提出一种我所希望的理想生活形态:一.人人独善其身;二.按劳取酬;三.“上班”共同建设生存环境;四.下班各自拾掇生活环境。

过一阵看到节目播出了,发现它不过是又一出时尚真人秀,立意很低:玩的依旧是“淘汰”、“复活”、争吵、内斗那一套故伎……俨然一个浓缩版的现实社会。若说给以“成人办家家游戏”的评判,应该是恰如其分的。显然策划者的思想水平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这我就无话可说了。那15位参与者中的几个抛头露面的角儿,假如无人导演、没有幕表、不经排练,而能直接秀得这样自然和默契,那TA们可算得演艺天才了。

我嘲笑自己的蠢举:竟向电视这个浮夸浅薄的媒体寻求一方净土,这不啻缘木求鱼!我内心所憧憬的,是一个提纯了的理想社会!不知以后会不会有一群有心人,创办一个不做作的“人民公社”,让观众通过TA们(内中有我一个)的生活(而不是出演),探求出三个答案:一.我与社会的基本联系在哪些点;二.我向社会最小的索取是多少;二.我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P.S. 20160627
克里希那穆提的话深得我心——
       『我认为一个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在世界上,完全不被人知道,没有名气、野心和残酷。如果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有多么重要,他可以活得相当快乐。』

posted @ 2016-6-19 19:18 Sunday sslab 阅读(642) 评论(0)
沈潋对我的《“不幸福指数”》评论:“危邦勿入”。孔子的原话和我的翻译是这样的——
       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夫子说:「危国不可入,乱国不可居。天下有道,士人出来为国效力;天下无道,就退隐。国家政治清明时,仍然贫穷卑贱,是可耻的;国家乱象丛生时,还占据高位且敛财,也是可耻的。」

对这段话,我是这样诠释的:处于“乱邦”中,除了一些二世祖(这种人已不在少数),任谁也不可能“兵不血刃”地名利双收。所以,能走则走。无处可去的,比如吾辈老朽士人,不如选择一片无名无利、不必拚死竞争的小气候;安贫乐道,凭本事吃一碗太平饭,养我全家,兼养吾浩然之气。诸葛亮的志向便是我的座右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而这一脉思想的根源,则来自于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换一种思路看我现在的生活:住在上海的小楼,与德国洋房里的顶楼有得一比;吃的方面注意点,到正规市场去买中档食材;二手应时衣服不失体面;公交车+长途班车+高铁的组合胜于自备车;还有让我满意的是,需用而又稀缺的生活品(比如一些家庭用药、药物牙膏、泡腾片、润喉糖等)请沈潋他们帮我们买来。每天喝着小酒(脚不肿就饮啤酒),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照此一盘点,“居”与“不居”倒也没有多大的不同。

想过这样的生活,局部的生存环境(我所说的“小气候”)是至关重要的。我一贯坚持的原则是:尽我绵力保护好周围环境的秩序,不逾矩、不惹事——有用、有意思的事还来不及做呢,哪有闲工夫去无事生非?在乱邦,法开始凋零;作为受法约束的苠,不论在何种处境、有何种心情,切不可“墙倒众人推”,必须做到有法必依、守法必谨——或许“他”不依法,但这样的局面总比双方都不守法要好收拾一点。类似飞蛾扑豆的举动,不是我这样的书生所能做出来的。

乱世易出“诸子百家”,但众多的思潮并非家家都是靠得住的。微群里贴出这样一段话:『中国道德大滑坡的根源:一般人渴望过“太平日子”,不喜欢“无事生非”,“庸人自扰”,喜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坏事(被逮捕、惩罚)发生时,总是先责怪“不识相”的人自己招惹了统治权力,无端多事,不自量力。这种普遍的“责怪受害者”心理便是由“合理恐怖”所造成的,也是极权统治精心培植、鼓励和利用的一种大众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沉默和顺从成为交换安全无事的代价,每个人都变得能够接受统治权力的“合理要求”:别人的事情,你不要多管闲事,他倒霉是因为他咎由自取,你不要像他那样,就自然能平安无事。』

我莫名惊诧:这些话已不是什么民粹言论了,而是彻头彻尾的文革思维——不问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凡是『统治权力』实施的法律行为,一概不能『沉默和顺从』。谁要是没被唆使着做枪头(他们自己绝对是不敢『不自量力』地跳将出来的),谁就是『道德大滑坡』。额滴歌神啊,厉害!这样大逆不道的妄议,不是与导致乱邦的贼子、制造危邦的乱臣之腔调如出一辙吗?!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上引的话,无非个别佞人过过嘴瘾而已;放眼天下,凡事都不接受『合理要求』、偏要『无事生非』的庸人,毕竟少之又少。真要是有几个不开眼的仁兄上当做了冲头,指望道德大爬升,那就不是活得好不好的计较,而是要追问一声耐烦不耐烦的问题……    
posted @ 2016-6-14 22:28 Tuesday sslab 阅读(649) 评论(0)
孙子半半性喜机械。最近得到一部仿真度颇高的玩具垃圾车,高兴极了,不停地演练车垃圾的过程,还在视频中向我们展示。又看到车上有两个立位,是垃圾工专位;他大概觉得威风凛凛,就深入进行“角色扮演”——自己戴好工作帽和手套,抓住楼梯扶手当工人,让月爸“开车”并报站,听到“20号到了”,就“下车”,抓起楼梯转角的棕垫,向某个方向一扔……

见他持如此执念,我也就扯顺风蓬,告诉月爸教育他“好好读书,将来大学毕业后去当垃圾工”^_^
400.jpg
(月妈拍摄)

P.S.
《中国在职学习在线》有一篇《盘点留学欧美最具潜力的十大留学专业之环保类专业》说到——
       『一般来说,【英国】刚毕业的大学生参加环保行业的工作,起薪约为3万英镑/年,如果有经验并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年薪可达6万~9万英镑。
       在澳大利亚,由于当地的环境工程理念全球领先,环境工程师的年收入在8万~9万澳元。
       在美国,以污水排放工程师为例,2007年本科生的平均起薪是55292美元/年,硕士66309美元/年,博士则是75982美元/年。』

不过话说回来,我非常希望他专攻汽车或飞机。但愿沈半:他年毕业成才日,家祭无忘告祖宗!
posted @ 2016-6-12 23:17 Sunday sslab 阅读(581) 评论(0)
几个前苏联公民在探讨幸福的涵义,一人说:“知道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吗?就是你深夜被砸门声惊起,黑衣人对你说:伊凡·伊凡诺维奇,跟我们走一趟……你谦恭地回答:不好意思,伊凡诺维奇住在隔壁!”所以,托尔斯泰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正确——在不同的生存环境里,幸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个人都有对幸福的不同追求。

民粹派借用Friedrich Gustav Emil Martin Niemöller反对纳粹的话告诉现在的民众:『他们先是来抓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他们接着来抓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他们又来抓工会会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他们再来抓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来抓我,这时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但是,我难道应该因为这段布道而改变自己的观念和信仰?我不是伊凡,我有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幸福观。我不担心在所剩无多的余生里被半夜敲门或者查水表、送快递(远没到那个级别);在我看来,遭遇这些飞来横祸的机会比大乐透的中奖概率还低。相反,小区里雄视阔步的车辆所造成的威胁,则要现实得多……这些年来,对某些社会现象和社会分子,我也愤慨、咒骂,皆因一些无法无天的人所实施的非法行为,有可能伤及任何一个无辜,危害我的安全和幸福的可能性也足够大。

网上时有所谓的“幸福指数”调查,其实质或广告,或游戏,或扯蛋,都不足为信。比如《各国性福调查》说:『中国目前成为全球性满意度之最,接受过正规性教育的成年中国人中,有六成九的人对性生活感到整体满意,这一数字要高于其他国家,如美国(五成四),泰国(四成八),法国(四成七)和日本(二成二)。(据《中新社评论》)若说“满意度”还是见仁见智的事,那么另一项调查就十足荒唐了:根据杜蕾斯的全球性调查显示,中国人平均性伴侣数达19.3人!(据《iask爱问》)

所以,我提倡这事不妨反过来做:开展“不幸福指数”、“恐惧指数”、“忧虑指数”的调查——各国的男人、女人都来吐槽:“你出门,害怕遇到什么样的重大伤害?请按照发生机率写出前十名。” 然后,加权统计。指数低的国家、城市,自然表明那里的政府做得好、那里的人民幸福程度高。

我自己随便想想,大致有下列这些糟人糟事令我担忧(我出门就默念两句护身诀:“一团元神,护住真身”,就是提醒自己防备这类无妄之灾)——
       1.在破烂路面上绊倒或滑倒;
       2.在横道线甚或人行道上被车撞;
       3.被扒手光顾或遭遇“两抢”;
       4.买到喂(打)药的荤素菜,吃到地沟油和病死猪肉做的菜点;
       5.被恶犬追咬;
       6.吃武疯子、酒疯子的亏;
       7.遭遇流氓寻衅;
       8.坏人在眼前作恶(比如公交车司机被歹徒袭击、女乘客被性变态骚扰),我的能力却奈何不了TA们;
       9.卡里的钱款不翼而飞;
      10.卷入恐怖袭击。
posted @ 2016-6-11 22:36 Saturday sslab 阅读(630) 评论(3)
明天是端午节,夫人在厨房有条不紊地准备裹(本地人都叫裹粽子)今年的第二茬粽子。我插不上手,就写点掌故助助兴。

裹粽子的重要材料是箬叶,吴地称作箬壳或粽箬壳,“箬”的读音如沪语“虐”。

后来有互联网了,才知道箬叶并不是唯一的“壳”,各地的粽子还有很多特色和讲究——
       『老北京包粽子的粽子叶一般是苇叶,用在包粽子上就被称为粽叶。过去,粽子叶都是老人们去自己摘的,现在北京城周边没有芦苇荡了,这粽子叶也只有去超市买了。
       广州人包粽子多用箬叶,选表面光滑软韧的为好。
       汕头人包粽子多用竹叶,粽子有竹叶的清香味,但要煮软再用。
       上海等地采用每年大伏天从安徽黄山采下的箬叶,含有特殊的清香味,俗称"徽州伏箬"。
       五芳斋粽子把江西靖安作为专用箬叶的采摘和加工基地。
       奉贤网民说,我们这里用的是“芦娘”,芦头【按:芦苇也】的叶子。
       据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系主任孟博士介绍,粽子之所以散发着诱人的清香,离不开箬叶与生俱来的一种含天然植物香料的挥发性物质。更重要的是,箬叶的营养价值很高,不仅富含多种维生素以及钠、钙、镁、硅、磷等, 而且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如锌、硒、锗、铁等。尤其珍贵的是从箬叶中提炼出来的黄酮,是抗肿瘤的良药。箬叶还因其抗菌性强,被誉为食品的"天然防腐剂"。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箬叶保证了粽子的品质,包出了粽子的清香。』

在溧水时,校区内有一片水凼,征地前是种芦苇的。农历四月底,苇叶长得很兴旺;夫人见了心动,就起了裹粽子的念头。于是向老乡打听:这叶子可以包粽子吗?筑室道谋的结果是,“踢派”说“这是‘水芦’,不能用”,“支派”则讲“‘旱芦’、‘水芦’一样,我家一直用‘水芦’的”。那时还没有养成事事上google查询的习惯,凭着对言者的信任程度,决定试一回。

先裹的是赤豆粽,刚裹好十几只,想起那些否定的意见,夫人又犹豫了。我说儿子讲过第一批留德学生派两个人吃野韭菜饺子试毒的事,我来学他们,这批粽子我先吃^_^但是夫人还是下不了决心,一咬牙把它们全拆开,煮赤豆粥吃。

眼看只好进城买“五芳斋”了,这时却出现了转机:学校里的一位女同事,原是上海的下乡知青,见我们采苇叶,见猎心喜,过来问夫人能不能换工——她们采摘和清洗,夫人包裹。夫人欣然答应。就这样,那一年和次年(然后我们就回沪了),我们都吃上了自家裹的粽子。
posted @ 2016-6-8 21:13 Wednesday sslab 阅读(617) 评论(2)
图中官长,估计是到达第一线视察的最大领导了。可是他穿上防弹衣的形象,却让我这个旁观者凉了半截——防弹衣下摆处多出来的那一块,是护裆用的(想想足球队员排人墙时的姿势,就明白了),多么人性化的设计!可惜官长辜负了设计者的美意,把防弹衣的前后穿反了;结果,护裆不幸地变成了屁帘。
“屁帘”.jpg
posted @ 2016-6-7 13:55 Tuesday sslab 阅读(611) 评论(1)
综合《中文业界资讯站》和BBC报道——
       『微软因为恼人的Windows 10升级通知而遭到了无数批评,但软件巨人的回应是让它变得更恼人。Windows 10升级通知没有拒绝选项,暂时无意升级的用户通常的做法是关闭通知窗口。后来微软做了决定,用户的关闭操作变成了默认同意升级。在招致广泛批评之后,微软又有新花招:它移除了升级通知的关闭按钮,过去的“建议升级”弹出窗口如今变成“计划安装推荐更新”,而点击窗口右上角的X关闭窗口键,则变成默许“计划更新”可以继续进行。唯一留给用户的是允许重新设定升级时间表。
       PC World网站高级编辑对此表示,微软是在玩弄“卑鄙的伎俩。使用这些卑鄙的伎俩只会让那些有充足理由长期坚守在旧Windows系统的用户更加感到挫败。”
       微软反复强调:“免费的Windows 10升级将止于7月29日。如今公司只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尽快升级到最好版本的 Windows系统上。”』

【我评】其实,对于身处“墙”内、不需要也不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普通电脑用户而言,安装什么操作系统已经不是性命交关的事情了。以我为例,平素云端存储使用360云盘,写作使用WPS,上网用搜狗浏览器,OCR用“尚书”;至于音乐播放、看图、格式转换和简单的图像处理,国产工具比比皆是。只要出来一个非Win血统的操作系统,上述不满十个软件的“归化”绝对是顺理成章的事——这对我来说,基本需求已能满足了。

所以,只要国产的或Linux驯化的操作系统达到Win7的水平(再迁就一些,初期能有Win2000那样好用),我立马会让一台电脑先“迁移”过去试水!

【附录】
淘宝是怎样强推“扫描登录”的:你现在还想坚持密码登录,就要——
       1.根据[密码登录在这里]的指引,找到按钮,打开帐户页面;
       2.填写密码,按[登录]钮,出来的却是验证要求:[请按住滑块,拖动到最右边];
       3.按要求完成验证,按[登录]钮,出来的却是[请输入密码];
       4.再次填写密码,按[登录]钮,这才登录成功!

posted @ 2016-6-6 23:06 Monday sslab 阅读(599) 评论(1)
除了家国大事,个人也会有一些事,不能干或不敢干,于是就拖着,说到了猴年马月再说吧。

今年是猴年,今天是五月初一,五月是马月,所以今后的29天就是“猴年马月”。

网上最得我心的一句评论是:『以前许下的各种不靠谱的愿望都应该实现了。』

过了12年,再到“猴年”时才会再遇到一个“马月”。我辈真的需要善待自己,争取2028年再过上一次……
posted @ 2016-6-5 14:53 Sunday sslab 阅读(541) 评论(0)
沈潋在《〈转音和押韵>续篇》文后有几段留言。一段说——
       『还有的地方鞋子读如孩子。 
       有个笑话,一个人大叫,我孩子落井里喽。众皆惊。最后发现是鞋子掉了。』

【我答】所援引的“笑话”,据说是1950年代发生在重庆嘉陵江渡轮上的一件真事,当时还有见义勇为者毫不迟疑地跳江救人!

网上有一个调查,问哪里的方言把鞋子念作孩子,网友自报各自的家乡,有四川、陕西、襄阳等地方的官话,以及广西沿海的白话。

我把距离拉近些,又查了在使用江淮官话的地区,扬州、镇江、响水、阜宁、盐城、东台、泰州等地方的网友都自报他们家乡也这样念。
P.S.
可供印证:关羽家乡“解良”的“解”,字典标注xìe,但当地方言沿用古音,念hài。

另一段话说——
       『陈希安、薛惠君《珍珠塔》第一回《妆台报喜》,薛唱:“牡丹双朵嫩葳葳,小小金莲仄仄鞋。”
       蒋月泉的《灯下劝妻》,有:“你的金莲也算小,绣鞋儿何用衬高底。”
       这个鞋字的读音像普通话的“爷”。』

【我答】我反复辨听,证实两人在两处确实都唱的是ye。

还有一个旁证,薛惠君紧接着的一句唱是:“拂花枝,下花台,弯弯曲曲绕花街”,此处的“街”念作jie。

为什么苏州官话的读音与一江之隔的苏北相差这样悬殊?这要从两个方面思考:

一,苏州话属于吴方言区,与江北的北方方言有很多捍格。

二,更重要的,吴方言区太湖片还有一个杭州小片,这是问题的关键——『宋朝迁都临安,南渡士民带来以汴梁为主的北方“官话”,对南方本地话施加影响。终于使杭州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起了不小的变化,染上了浓厚的北方话色彩。』鉴于临安的“都城”地位,“小片”的杭州话对吴方言的“改造作用”必定是巨大的。

杭州话还有一次大变化:」清政府被推翻后,旗下营被迫解散,数量众多的旗人子弟和随军家属便混入杭州的普通百姓之中,他们浓重的北京“官话”,进一步使杭州话受到影响。』关于这一点,本文就不展开了。

杭州话的“鞋”,就念ye。比如文彬彬、范哈哈的《徐子建贴对》中有:『大衫儿、小帽儿、搭肩儿、“爷”儿、袜儿……』
posted @ 2016-6-2 23:14 Thursday sslab 阅读(608) 评论(0)
一个人做惯了一件事,若叫他反过来做,就很难了。比如现今的古典文学教授,讲解古文、把古文翻译成当代文字,是拿手好戏;但是要他直接撰写文言文,就勉为其难了——毕竟,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极少有写一篇文言文的机会了。

浙江大学在启动120周年校庆倒计时之际,颁布了一通“校庆公告”。副校长评论道,『此篇公告乃中文系主任胡可先等诸位教授合力完成,体现了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雄厚历史底蕴,集中展示了中文系古典文学学科的风采,让人耳目一新。』

以教授之尊,自然不会像我以前批评的那样:先打好白话文底稿,然后逐字逐句“倒翻”过去;然而毕竟此道不是正业,教授们在文中不免暴露左支右绌之尴尬。对于此文,网上诘难者甚众,我未加细读。以下只摘出我在阅读中发现的几处明显的纰漏,来支持我的一个结论。

一.“求是、创新”语言贫乏
文中共出现了三处“求是”、三处“创新”、两处“启真”、两处“成均”、两处“庠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授们的“词库”容量太小了。

二.“肇华诞之隆庆”授人以柄
“肇”是开始的意思,“肇|华诞之隆庆”,揣摩是指开始了“校庆倒计时一周年系列活动”。但别人袭用“玩美女人”之故伎,说『华诞庆典怎么能说“开创”?你过生日可以说“开创生日”么?』,还真难辩解。

三.“筚路蓝缕,英俊多方。中更国难,西迁路长”不知所云
何谓“英俊多方”,哪叫“中更国难”?网民读来,倒感到更像“觉厉不明”那样的网络语言。

四.“钟江南之毓秀”乱套成语
成语有“钟灵毓秀。“钟”是集中、聚集的意思,“钟灵”是动宾结构。现在这样套用是不行的。

五.“开坛无妨争啄”是大不敬
“争啄”二字,大约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而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样用法,说客气点是把鸿儒贬为小鸟;上纲上线一些,就要问他们一句:“你们什么不好比,要把学者比作莺莺燕燕?”

【结论】这是一篇不完美的文字,假如不作脱胎换骨的修订,最好不要放进校史纪念堂中供人瞻仰。

借此契机也告诫绝大多数会写汉文、能认繁体字的文友(自然也包括我自己):有此前车之鉴,创作文言文的痴心,还是死了吧……
posted @ 2016-6-1 19:16 Wednesday sslab 阅读(591) 评论(3)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