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教授做命题作文

一个人做惯了一件事,若叫他反过来做,就很难了。比如现今的古典文学教授,讲解古文、把古文翻译成当代文字,是拿手好戏;但是要他直接撰写文言文,就勉为其难了——毕竟,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极少有写一篇文言文的机会了。

浙江大学在启动120周年校庆倒计时之际,颁布了一通“校庆公告”。副校长评论道,『此篇公告乃中文系主任胡可先等诸位教授合力完成,体现了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雄厚历史底蕴,集中展示了中文系古典文学学科的风采,让人耳目一新。』

以教授之尊,自然不会像我以前批评的那样:先打好白话文底稿,然后逐字逐句“倒翻”过去;然而毕竟此道不是正业,教授们在文中不免暴露左支右绌之尴尬。对于此文,网上诘难者甚众,我未加细读。以下只摘出我在阅读中发现的几处明显的纰漏,来支持我的一个结论。

一.“求是、创新”语言贫乏
文中共出现了三处“求是”、三处“创新”、两处“启真”、两处“成均”、两处“庠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授们的“词库”容量太小了。

二.“肇华诞之隆庆”授人以柄
“肇”是开始的意思,“肇|华诞之隆庆”,揣摩是指开始了“校庆倒计时一周年系列活动”。但别人袭用“玩美女人”之故伎,说『华诞庆典怎么能说“开创”?你过生日可以说“开创生日”么?』,还真难辩解。

三.“筚路蓝缕,英俊多方。中更国难,西迁路长”不知所云
何谓“英俊多方”,哪叫“中更国难”?网民读来,倒感到更像“觉厉不明”那样的网络语言。

四.“钟江南之毓秀”乱套成语
成语有“钟灵毓秀。“钟”是集中、聚集的意思,“钟灵”是动宾结构。现在这样套用是不行的。

五.“开坛无妨争啄”是大不敬
“争啄”二字,大约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而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样用法,说客气点是把鸿儒贬为小鸟;上纲上线一些,就要问他们一句:“你们什么不好比,要把学者比作莺莺燕燕?”

【结论】这是一篇不完美的文字,假如不作脱胎换骨的修订,最好不要放进校史纪念堂中供人瞻仰。

借此契机也告诫绝大多数会写汉文、能认繁体字的文友(自然也包括我自己):有此前车之鉴,创作文言文的痴心,还是死了吧……
博主上一篇:«《转音和押韵》续二
博主下一篇:»《转音和押韵》续篇
posted @ 2016-6-1 19:16 Wednesday sslab 编辑

评论:

阿昌
2016-06-02 01:53
本人不懂文言。但读到过以下评语:
“没有半点诗才的人才需要通过炫耀写旧体诗来表示自己会写诗,比如陶短房和他的徒弟们。没有文采的人才需要通过炫耀写文言文来表示自己会写文章,比如浙大写校庆公告的教授。都以为这就能唬人,其实就是附庸风雅。以这种堆砌辞藻、空洞无物、半通不通的文言为荣,其实是骨子里没文化,新文化运动都白搞了。”
不知博主是否认同?
sslab
2016-06-02 20:21
@阿昌:文人,大多数是“熟练工"——只要日日浸淫于古诗古文中,不说『诗才、文采』吧,至少“一东二冬”、“伏维尚飨”、“等因奉此”之类的旧体诗文应能脱口而出。反观教授们,学问被官样文章的《颂》格式限死了,弃强项而用短处,定然难成佳构。说人家『唬人、附庸风雅、堆砌辞藻、空洞无物、半通不通、没文化』,则嫌刻薄了——总不能说,他们不及百多年前的皓首童生吧!
沈潋
2016-06-01 23:05
可怜啊,可怜就在命题作文上。因为不能用典,用典,旁人,包括领导就看不懂了。
且不说每句必有出典是不是合适,只是比较好(但不是上好)的文言文,都会每一句都有蛛丝马迹可寻,绝无凭空生造的道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