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参加了一次校友聚会,几个一贯好胜且还在得意的,明里暗里比起了身价。其中一位,暗示他“一只篮头”里放的是美金,约有七八百万之巨;正在考虑另一只篮头里的RMB是不是要转移过来;不过小小的涨落并不影响他的资产的结构合理性——『我还有十几幢房子,随便拿一套出来挂牌,就是一千多万……』照他的势头,称之为富可敌“班”,不算阿谀。

孔子说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子的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受到了批判,说这是平均主义思想。我这次通过冷眼相看得到的结论是:孔子的话确实有错,错处是他没有解剖到问题的本质——古往今来,统治者的幻想是“均无贫”;但草苠从骨子里“患”的,并非“不均”那么简单。他们最患的,是公帑(社会资产)的流失。
posted @ 2016-3-17 14:32 Thursday sslab 阅读(603) 评论(0)
据20160313《新京报新媒体》——
       全国人大代表、央行副行长陈雨露透露,1元硬币化并不是仅在山东省实施,而是全国性的统一安排,将逐步在各地推广……目前推广还没有时间表,会根据试点情况进行。1元钱硬币化主要是考虑使用便利性。

一则看似不起眼的新闻,被一条评论搅和了:『@乔志峰:取消一元纸币,就干掉了一个反动宣传的重要载体。高!』

这句话的意思似乎是:敌对势力在1元纸币上发布反动宣传。查网,也有同样的注解:『一元纸币用量大,流通广,普及到基层,过去经常被写上“反动标语”。』——不知这纯属臆测,还是有可靠数据支持的事实?
posted @ 2016-3-14 22:53 Monday sslab 阅读(581) 评论(0)
据20160308《成都商报》——
       『2015-2016赛季CBA总决赛……购票狂潮中,一件温馨的小事,却感动整个成都……在一票难求的情况下,当一位80岁高龄的老太替儿子来排队买票时,现场几百名球迷却主动让老人插队,老人最终买到球票……

       随着天色渐亮,周围排队的球迷发现了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问明情况后,一名女球迷主动联系到在附近维持秩序的玉林派出所民警,希望特殊情况能够特殊对待……“当时老太太都排了六个小时,我怕她这么排下去撑不住,球迷也要尊老爱幼噻。”当值警察立刻同意带着老人前往,尽管这次“插队”超过了排在前面的数百名球迷,但他们却没有任何指责,现场反而响起温情的掌声,发自内心地为这位老太太感到高兴。孟老太在离开之前,还专门感谢了帮她联系警察的球迷们,现场再次掌声一片。』

300.jpg


我佩服记者的胃口真好:换个角度,就把一桩严重侵犯老年妇女权益(别忘了当天是三八妇女节)的恶劣事件当成了“正能量”,这勾当,不逊于宣称『爆炸事故是很好的老师,会认真反思如何把坏事变成好事』的天津市长。

现如今的啃老,花样百出。为了省几个钱,就舍得让老娘去做人肉排队机。在上海世博会,我还亲眼见到:一伙精明人,弄一个假作真时真亦假的“风瘫”老人,推着轮椅车,理直气壮地一路顺风,一次次地“节省”四五个钟头的排队时间。

当然咯,上人甘愿为小辈当牛做马,是问题的另一面。孟非讲过一件令人发噱的事更加经典:某次广告活动,现场发每人一盒安全套。一个老太也冲在前八尺争领。人们问她要来有啥用,她理直气壮地用南京土话答道:“把吾家鏊子用滴!”
posted @ 2016-3-9 23:24 Wednesday sslab 阅读(526) 评论(0)
据20160304《财新网》——
       『尽管诸多事实不明,人们对于“大学生杀人案”的承受底线还是再次遭到挑战。昨日(2016年3月3日),福建省福州市警方发布的一则悬赏通告称,今年2月14日,警方发现一名女子死在福州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内,其22岁儿子吴某有重大作案嫌疑……犯罪嫌疑人吴某,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大四学生。
       犯罪嫌疑人是北京大学在校学生,在高中和大学成绩都非常好,被同学视为“学霸”、“大神”。吴某是2012年从福州一中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有消息称,吴某父亲前几年病逝,母亲一直以儿子为荣。』
       
过去,我对家庭伦理纠纷都持同样的态度:“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养不教父之过,凡事先问你当初是怎么教育的;但是,面对这样惨绝人寰的悲剧,我下不了狠心再指责那位失败的女人了。以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想要“一直以儿子为荣”,须得牢记并践行两句箴言——

第一句是,“斗米养恩,担米养仇”,对儿子(我只谈儿子,因为民间有“穷养儿富养女”的说法),以及有些“藩属国”,适当供给他见你好,“米”给得多了,他反而不知感恩——我说过,有些小孩唱“幸福就是那么容易的东西”,TA们脑子里想的,兴许是“幸福就是那么理所当然的东西”,那就离开纠纷乃至惨剧不远了。国际关系中,则有中国援助的大米被用来堆工事反噬的……

第二句是李叔同总结的,大体属于“帝王之术”,用在家里也合适:“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初时满怀希望,给得多、管得松,希冀形成一种畸形的“平衡”:用娇生惯养换取能让家长获得体面感的东西;等到不收骨头不行了(比如这个小孩跟性工作者谈婚论嫁),再想把TA已经形成了依赖的那一套撤走,反目成仇就几乎是必然的!
posted @ 2016-3-6 21:11 Sunday sslab 阅读(625) 评论(0)
据20160304《明镜新闻》——
       『北京政界人士披露,中央纪委网站「廉史镜鉴」栏目刊文,《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沈按:这是习近平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作者雷斯。中纪委发表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反击中宣部。
       北京政界人士透露,有中央领导已发话训令中共西城区委,停止处理任志强的程序。
       这次中宣部系统组织攻击任志强,其实是企图反制中纪委对中央几大宣传部门的调查。
       2月19日,习近平视察央视、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说出“党媒姓党”。北京政治观察家对《明镜邮报》指出,习近平这么说的真实意图是说“党媒不姓刘(云山)”,这是继反贪、整军之后习近平要出手的第三个大动作。王岐山的中纪委与习近平对刘云山的宣传系係取了合围态势,高调巡视中宣部。
       北京政治观察家称,宣传系统利用习近平构建中共新核心和不断口出左倾言论的机会,将“党媒姓党”演变成媒体要“姓习”,黑了习近平一把;再利用放炮的任志强与王岐山众所周知的密切关係,宣传系便渲染任志强“反党”和“危害国家安全”来反制中纪委,动员舆论,鼓动动用组织手段来处理任。中纪委的这篇文章则对之发出了“立即刹车”的警告。
       北京政界人士指出,中纪委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清查令计划的馀党,除了中央办公厅系统,中宣部及其中央几大媒体中,尤其是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藏有不少令计划的人。
       中纪委人士则透露,中宣部系统几名正副部级高官(包括一名政治局成员),以及已退休的几名副部级官员,已经被锁定调查。
       分析人士谈到最近围绕任志强言论的四股势力溷战时说,最可笑的就是四股势力中的共青团系统,因爲众多团派成员落马,习近平又多次不假辞色地批评,于是急于通过其媒体表态效忠、高调抨击任志强,希图挽回习总的信任,恐怕又是帮倒忙、拍马屁拍到马蹄上,再次碰一鼻子灰了!
     分析人士说,中宣部势力小看王岐山的反制能力了。前年在调查前政治局常委、前政法委书记周永康时,王岐山遇到外人难以想像的巨大阻力,硬是坚持下来,将周送上了法庭、送进了监狱。这次中纪委还用不着大动干戈,只是通过网站发文章来反击。』

【我评】倘若本文梳理得正确,那么ICS频道很可能不是无的放矢的。于是我又要进一步猜想了:此举是源于他们的政治敏感度呢,还是因为中纪委已经实际掌控了中宣部下属的要害机构?
posted @ 2016-3-5 10:52 Saturday sslab 阅读(3740) 评论(1)
在微博上看见我家月月的一张手捧化学实验装置的照片,经询问月爸,知是家里给她买的套装玩具,有试剂,可以做十几个实验。实验装置中的一支移液管,使我联想到自己为了要一支类似的器物而经历的折腾。
400.jpg

事情的起因是我想测试咖啡中加多少香精(天然的)为宜,需要一支带刻度的吸管,便去药房觅宝,人家店员说从未经销过。又上淘宝找简易塑料吸管(像照片中那样的)。有倒是有,可是要100支起售。我估算下来,大约要几辈子才消耗得完,为免浪费,只得作罢。无奈之下,自己用眼药瓶和吸管“杜做”了一个。总算后来查到,1ml带刻度的注射器可以10支一卖,遂冒着被当成瘾君子的风险购回一组。
300.jpg

posted @ 2016-3-4 12:49 Friday sslab 阅读(502) 评论(0)
微群中有人转了一个帖子——
       『今天读到一副对联,非常有意思: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真有深度!“若”字的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各”字的捺笔只有收得住才是“名”字,一撇一捺即“人”字。 凡世间之事,撇开一些利益纠结就不苦了;看方寸之间,能按捺住情绪才是人生大智。这副对联的高明之处在于字形与字义完美结合,对联的含义毫不牵强。值得一读并记住,指导自己的人生!』

以上对联在分类上大约可以归为“技巧联-析字格”,用时髦的说法,似可称之为“解构主义”。析字格与拆字格不同,它是在字的笔画之上做文章,好比《草书诀》的“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

我阅后,凑趣为它提供了一些背景材料——
       关于来源,众说纷纭;比较有趣的是说纪晓岚等人狎妓,一女吟“若不撇出终是苦”,又自对“大来无一不从夫”(变成拆字格了,后两句也是)。文人有对“全无人道也称王”、“又加点缀便成文”……都不如原对。
       到晚清,有人用来痛斥官办鸦片馆:“因火生烟,若不撇出终是苦;官舍做舘,入而反转始为人”。
       今人有所发展,如“各自捺住即成名”,在“撇捺”上做文章,不错。我比较喜欢的是另一句:“直須点破即为真”。

P.S.
一.“指导自己的人生”云云,拔得太高了。这至多不过文字游戏耳,联系吟答人的身份,甚至将其作为淫诗看待也说得通。

二.“因火生烟”句,疑为借用:古有“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的妙对。
posted @ 2016-3-3 23:06 Thursday sslab 阅读(558) 评论(0)
网上有一份封号名单,我把眼熟的网名摘出来,在自己的博客里搜索。我一共引用过其中5人的话,除了因侮辱邱少云事件而被我拉黑的@作业本,其余4人的言论均无出格之处。所以,我就让它们留着。
posted @ 2016-3-3 12:37 Thursday sslab 阅读(499) 评论(0)
网上有人称赞茅台路488号的一家苏州面馆,沈潋转发给我们。昨天起得稍早,就独自过去侦察一番。夫人在候车亭广告上看到过这家店,并且知道他们主打品种之一是葱油拌面。我寻到这家时,前边是一帮外地工人聚在门口等待老大定夺;我心说糟了,不知要排多久的队。幸好老大选择吃饭,他们便都涌到隔壁的小饭馆去了。看水牌,价钱颇公道:浇头面从9元至20元;再看桌上,宽汤,好大一碗。我本想吃一份再给夫人带回一份,但一看桌上食客在吃的,觉得油水太足,便临时改主意,只买了一客葱油拌面打包,价才7元。

回家后加热,与夫人分而食之。葱油用得不吝啬,面挑出后食盒底部还有不少余油。味道一般,对得起它的售价。关键是面条不行,估计不是自制的或定制的,稍有粘牙,比夫人在凉城新村一家切面店(我们海选后定下的)买到的小宽面差了不少。

十余年前,徐家汇天钥桥路上开过一家奎元馆分店,我去吃过。那时手头拮据,没有点他们最有名的“虾爆鳝”,现在面店早已关张,回想起来就略有一点遗憾。至于味道,印象不深了,只能说“毕竟不是老店老味道了”。我自己评定的最好的面是在无锡三山岛的一家素面馆吃到的。当时坐在店堂里等候传菜,看着旁边的小隔间里一位女师傅正在和面,注意到她没有加水,纯用面粉和鸡蛋揉面。心里一“激动”,食指随即大动,等面上桌,吃得分外鲜香。

我曾经谈到过老上海对美食是怎样评价的:“还可以吃吃”——食客自诩“吃”多识广,不会表现得那般不开眼;能把点评对象列入“可吃”的范围,已是极高的赏识了。现在电视台热衷于开办美食排行榜,我是不相信的,因而也不看。照我的逻辑,要介绍美食,须要请老吃客,以TA心目中的美味为标准,推荐真正“还可以吃吃”的佳肴。

索性讲得深入一些:上海的一些娱乐频道,常常请几位独角戏演员来指点衣食住行,这让曾经浸淫于其中,体验过、享受过(而不是冒称一句“吃过用过”那么简单)的过来人觉得很“惹气”。曾经有位老克拉在我面前透露“导演约我谈谈老上海的掌故……”,我因有自己的立场,所以没有搭腔。我的立场是:与其在年轻人面前炫耀那一去不复返的旧排场,不如请有见识的长者来办一档《倒呒啥》栏目,沙里淘金,发掘若干确实不错的商品和服务——这是我在体检时想到的;我们过去做体检的那个“高校体检什么什么”机构大概已被莆田人承包了,新机构的面貌一新,服务态度“倒呒啥”。
posted @ 2016-3-1 14:20 Tuesday sslab 阅读(543) 评论(2)
今天上午,上视ICS频道的《影视总动员》栏目在放《甘地传》。不知这纯属冥冥中的巧合,还是刻意为之,总之,它令我联想到了正在持续发酵的“反党任XX”。
posted @ 2016-3-1 11:23 Tuesday sslab 阅读(567) 评论(1)
«...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