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一家在外用餐。月妈的微信说:『昨天的意大利海鲜面被别出心裁地包成刚多拉的样子。』我脑子的记忆库里是有“刚多拉”这个词汇的——这是威尼斯水城载客游览的一种造形别致的小船。
300.jpg

我从2005年5月18日开始写博文以来,历时整十年,还在坚持着——现在回过头来想,开笔大吉的日子选得真是吉祥!这10年来,我在写作上取得的最大收获,就是奠定了我个人的“互联网写作”规范。

从前为文,靠的是“读万卷书”所打下的基础:你必须一个标点符号不差地把天下学问的精华烂熟于胸中,这样,书到用时才不致“恨少”。比如刚多拉。又比如,我记得鲁迅讲过的这样一段话:“有关本业的东西,是无论怎样节衣缩食也应该购买的。试看绿林强盗,怎样不借钱财以买盒子炮,就可知道。”我上课时随口引用这话动员学生添置电脑和摄影、摄像器材,说服力就很强。

次一等的,要学会查书。以前的大学里(现在不知有什么改革),不论文理科,都开设有相应的资料检索课程。你要写文章,第一件大事是开出一批参考书,把它们一一找齐;然后,或通读,或整理观点,或摘录资料。肯下功夫的,像《围城》里的李梅亭,花大半世人生做了那半箱子卡片。没有卡片呢,你就慢慢翻书吧。比如前文用到鲁迅的“性交的广告”句,为落实出处上网检索了一下,就见到一位文学同路人在感谢互联网。说翻书的话3天3夜也未见得能找到这句话。

我不做卡片,连中学生的“小本子”也没有;以前要用引文,必须在保证没有背错的前提下才敢尝试。现在,只要有那么一鳞半爪的线索,一查询、二核对,正确无误的引文就跃然“屏”上。比如依稀记得鲁迅说过,读书之后留下乱七八糟的蹄迹(简直是在说我!);一查网,知道原文精彩多了:“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

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是字、词的考究。由于长久依赖电脑打字,我的幼功已丧失殆尽;加以我使用的输入法又有良莠共存的故意(如将“美轮美奂”、“美伦美唤”和“美仑美奂”一并收入),使得我防不胜防,几乎每写一两句就要停下来查证某个字或某个词用得正确与否。而这道越来越显得必要的工序,现在也改在电脑中依靠搜索引擎和在线辞典进行了。勤查辞典的好处是,现在什么字词都敢用,只要脑子里有印象在;不像以前,对吃不准又懒得查《辞海》的字词,只能敬而远之、另请高明——那时换同义词的本事一流^_^
posted @ 2015-10-19 0:24 Monday sslab 阅读(667) 评论(3)
据20151009《新民晚报》——
       『黄XX花两亿元办婚礼 奢侈令人咋舌
       超百位明星的到场,把婚礼硬生生地变成了一场“红毯秀”。
       虽然婚礼的不少花费由品牌商赞助,但光算人工和场租,也得500万元以上。如果全部加起来,估计总价在2亿元人民币左右。』

【我评】倘然鲁迅还活着,这事儿请他来评,估计依旧是冷冷的一句:『也不过当作性交的广告看,不甚留心。(《狗·猫·鼠》)』

婚礼本是一件“性”之所至的事,办得好,可以让宾主尽欢。像黄XX夫妇这样,带着木枷为一众赞助商做秀,旁人看着也憋屈得慌!再追问一句厉害的:如此张扬,就不怕别有用心的人盯上吗?

进而想到了自由的无价。沈潋曾经开导我,大意是:写文而不求售,才可能写出心中的真情实感。信哉斯言。
posted @ 2015-10-18 0:38 Sunday sslab 阅读(586) 评论(0)
前一阵,电视里抗战历史剧和史料片很多,其中的一些回忆了抗日根据地的军工事业。我看得很认真,但观感是:这些演绎或讲述都是既平面又肤浅,很难令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我从前读过吴运铎的自传和《红旗飘飘》丛刊的大部分回忆录,至今对很多细节有鲜明的记忆。可惜,这些细节都没有出现在今人的作品中。以下略举两个例子——

一.吴运铎用钨钢做了一个橄榄状的刀具,在枪膛里拉出膛线来。

二.忘了是谁的回忆录:边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支马步枪,在呈送给军政首长之前,制造者们还特地给枪管做上一层“烧蓝”【按:不同于现在的枪管发黑工艺】。

试想:现在的创作者,倘若认真地读过史料,并且领会了这些细节的涵义和作用,在电视剧里敷演成一场一场的“戏肉”(广东方言,指戏剧的精彩部分);如此岂是那些“抗战神剧”所能望其项背的!我上次提到了阿瑟·黑利后继有人,抗战军工电视剧和电视片的制片人理应把他们请去做编剧和导演——可惜,兲朝的电视圈里没有这样的体制和明白人……
posted @ 2015-10-15 20:51 Thursday sslab 阅读(558) 评论(0)
说到台湾国民党的选情,怎一个乱字了得!把一手好牌打到如今这个败像,也让人挺佩服他们的。近日,这个摇摇欲坠的陈腐政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自毁长城——它要驱逐经由法定程序决出的候选人,『徵召』一个从一开始就“弃选”的党魁出来保选情。如此欺负一个女人,把“黑箱、密室、交换”(洪秀柱语)的下流行径发挥到了极致。历史将会记录这个堕落团体的奸商嘴脸,我就不再画蛇添足;不过想要就朱立伦的命运说一点观感。

朱立伦,1961年生人,属牛。但是,洪秀柱瞧不起这位老弟,在《脸书》上发表一则《馬與驢》的寓言,用以影射他是“驴”。要说这头“驴”,也够窝囊的了——为下台党魁买单于前,被老朽党棍抬出去李代桃僵在后,作为时代中的一个“人”,恐怕只能列入倒霉鬼队伍。黄安在回顾自己暴出道时的形象时,用了一个“逊”的评语,但旁边有人“指正”:『你不是逊,是“孙”!』今天,这个“孙”的评价用到朱立伦身上,不算贬损他。

假如他继续沿着国民党划出的一条道走到黑,那么将来的形象就不是驴不驴的问题了,而有可能会被不客气地骂成朱『小乱拱』(牛群发明的叫法)。所以,朱主席极应该痛定思痛,为自己创造一个华丽转身的机会。股市金典曰:“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这几天(几天而已)拟议中要来顶缸的他其实正面临一个出奇制胜的机会——由一个政客上升为政治家,从而青史标名;就看他接不接这根“翎子”了。翎子上只写着三个字:“洪朱配”…… 
posted @ 2015-10-15 0:12 Thursday sslab 阅读(693) 评论(1)

刚才想通了一件事,解开了悬在我心中45年之久的一个结——最近电视里多次播放了回忆“东方红1号”卫星上天的纪录片,里边都提到了星上播放的“东方红”乐曲是电子音乐。这颗卫星发射成功后,出版过一本小册子,专门详细介绍“东方红1号”电子音乐发生器的原理和电路。我买了一本,读过后对作者钦佩有加,觉得他很厉害;这种敬意一直延续到刚才。

P.S.

我在讨论汉语拼音方案的先天不足时曾举过一个例子:“用盐腌起来”。这句话中的“盐”和“腌”,用汉语拼音标记,拼法完全相同,但读音却不一样——后者比前者多了一个“音头”。音头这个概念,我就是从这本小书中学到的。


现在我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想明白了:此君想来有着留苏背景——从20世纪之初开始,电子乐器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呈现方兴未艾之势。这里只以俄国人的工作为例子:1920年,一位俄罗斯人Theremin发明了一系列电子琴,如“特雷门琴”、“特雷门大提琴”等。后来电子音乐在苏联有过怎样的辉煌,目前查不到资料;不过,我始终怀疑莫斯科广播电台的开始曲《祖国颂》是电子乐器演奏的。

反推起来,说中国的广播、电子、音乐部门在1950年代派留学生到苏联学习电子音乐,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这样一想,就通了。但是有一点让我疑惑:以前我撰写《音像百年风云录》时,对电子乐器的沿革是很了解的;既然如此,当初为何没有把这段历史与《东方红》电子音乐的诞生联系起来思考?我现在能想出的理由是:1970年代我们连“叮咚”门铃声也没听到过;见识的贫乏,严重损害了思想的灵敏性。

P.S.
1.由于化学电池寿命有限,东方红1号的设计工作寿命只有20天。但实际发射信号达28天。最令人震撼的是:它至今一直在太空中飞行。20150430,北京天文馆馆长在微博上发表一张『显示东方红1号卫星生日这天通过北京上空的照片。』

2.考考65岁以上的同侪,谁还记得那家电台的对华广播在1966年以后的呼号?
posted @ 2015-10-14 0:08 Wednesday sslab 阅读(573) 评论(1)
关于屠呦呦获得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的喜讯,我有几点浅见——

一.诺奖颁给屠呦呦的初衷不是为了表彰中医,这个不难理解。少数人的民族自豪感在这件事上没来由地升腾,实在有点自作多情了。

二.但是有一种类比是错误的:“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达菲,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试问医药史上有没有第二种药物是先由医者明确其疗效,然后将使用关键(『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载入典籍,最终启发了现当代药业加以提炼的?

三.如上分析,这的确是中医的一次成功的自我证明,与“撞大运”完全是两码事。对于中医树立自信心、抵御无端攻击,“从传统医学汲取灵感”(屠呦呦语),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不过就我个人而言,其实并不满足于这一局面,因为屠呦呦团队的工作仅仅接近中医的廊庑,尚未登堂入室——正如我曾经指出的,绝大多数“支派”和“踢派”的眼光都仅仅盯在单味中药材的药效上,只有屠呦呦初步开发了“复方青蒿素”;而这些,距离中医学的精髓(提高病人的抗病能力)和中药学的精髓(复方配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00.jpg
漫画附图言简意赅,谁能很快参透它的涵义?
*     *     *

最后忍不住要多说两句:屠呦呦的芳名“呦呦”显然取自《诗经》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句【按:“蒿”一作“苹”,二者均属于菊科蒿属】。不知道她的高堂在给她取名之前是否得到过上苍托梦启示!

话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凯库勒提出了苯环单、双键交替排列、无限共轭的结构,据称他是因为梦到一条蛇咬住了自身的尾巴才受到启发悟出来的。
posted @ 2015-10-12 23:49 Monday sslab 阅读(1045) 评论(3)

沈潋在微博中根据心理学原理设计了“剪刀、石头、布”(猜拳游戏的一种)的出拳组合方法。现在我来说说电子麻将中体现的心理学。我不懂麻将,只玩手机、PAD里的麻将游戏,近期玩得最多、有点爱不释手的是《正宗中国麻将》。刚才,PAD里结束了这一轮的最后一副牌局。输赢情况是:上家倒欠600元、对家还剩8万多、下家还剩5万多,我的赌本增至257700元(开局时每人10万)。我能大胜,依仗的是三条原则——

一.顺来顺受
各处打麻将,各有地方性的胡法,那些不指着麻将赚开销铜钿的人,谁耐烦费尽神思记牢那么多花样(“肥肥”说圈子里打麻将都由她来算的,因为很多人不会算)?所以,我搓麻将,除了“一色三步高、七对子、碰碰胡”等一瞄便知的牌会“做一做”,其余的像“清龙”、“海底捞月”等,我自己懵里懵懂,全靠赌神降幅。至于“老少副”、“四归一”、“喜相逢”等,我至今不知道是怎样的。我抱定宗旨,严守“顺势”二字——把当前“不靠”的牌都打出去,尽量保留“两头通”的牌张。有一次,打出一张七索,随即补进一张七索;马上打出,仍旧补进一张七索!即使这样,也“无怨无悔”,决不背离既定策略。

二.积小胜为大胜
我不参与赌钱和博彩的理由是:博弈没有不输之理,也绝少速胜之道;对于非专业牌手,心态好坏无疑是决定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我听到过不少炒家(股票、期货等)的相同经历:在用虚拟币练手时,顺风顺水;一旦正式下海,却输到口袋比脸干净。因此可以相信:这种“虚则实之,实则虚(心虚)之”的故事,应该是很普遍的现象。我不得不承认:即使游戏解闷,即使没有金钱输赢,我也尝足了悲喜交加的情绪波折。而我的心血管系统,对此是视为畏途的。基于这个前提,我辈“涉赌”,唯以“靠谱”为基本考量——坎张(我觉得应该是“嵌张”)我已觉得前途渺茫,“胡绝张”等胡法,更是不会在明知的前提下出此下策。

三.定力的保持
成语“争先恐后”的“恐后”,我认为可以做两种解释——不但是“领先时恐怕落后”,而且是“发现落后时顿生惊恐”!前者或许还有得一搏,后者则极可能产生一落千丈的后果。上文说到,我会在条件合适时有意识地做“一色三步高、七对子、碰碰胡”,也确实“赢到”了不少钱;但是在赌本升到20多万以后,心理发生了明显变化:畏畏缩缩、一味求稳;保本心安理得,“屁胡”更觉侥幸。以这种胆子赌钱,能有个“对冲”的机会已是万幸,但这也未必能——决胜阶段,我有几天神经稍微疲软了一下,以至于陆陆续续输出去了1万多元。假如这个局面不幸多持续一阵子,当自己精神崩溃时,被对手趁机翻盘是完全可能的。
posted @ 2015-10-12 0:00 Monday sslab 阅读(573) 评论(1)
上午在网购,顺便到“全球购”搜索“双心牌大蒜精”,才知道生产该产品的德国魁士药业出品那么多的保健药品。托跨境电商的福,我才有机会首次见识到——以前在淘宝上,并没有看到这家公司的其他品类。我买好商品,跟夫人开玩笑:“啥辰光心情不畅了,就买一盒双心牌抗忧郁片解解焦虑。”夫人反驳:“侬啥地方来呃忧郁?呒没事体就上网瞎买八买——刚刚又买了啥?”我老实交代:“买了2听豆豉鲮鱼;看见从来呒没吃过的‘橄榄菜鲮鱼’,也买了2听尝尝味道。”

过了半天,夫人通知我:“今朝夜饭呒没荤菜奥,侬要么自家想办法。”我说:“格勿来赛。今朝礼拜六,等一歇视频好了心里开心,哪能可以呒没荤菜!”夫人评论道:“侬啊里一天勿开心啊?”
posted @ 2015-10-10 20:55 Saturday sslab 阅读(500) 评论(0)
据20151006《美国之音》—— 
        『六百多人响应非营利组织“为动物争取最后生机”(Last Chance for Animals)的号召,10月4日在洛杉矶举行游行示威,抗议中国的玉林狗肉节。
       ……参加游行的伯恩斯说:“我不认为自己有权告诉别人应该吃什么,我最关心的是对待动物的方式,事实上,这些狗被屠杀之前先遭到虐待,这是我最痛恨的。”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没有反应。 』

【我评】美国闲人的立场退步了:把诉求点转移到『屠杀之前先遭到虐待』上。

本人也反对不人道的宰杀方法,这我以前已明确表态。

但是,奥巴马的师傅贝尔·格里尔斯生吞活剥了不知多少活体小动物,狗拿耗子的美国人却一P不放。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他们的别有用心。


【延伸阅读】
披露『十大禁菜』。同时披露外国的『活吃』,如『活鱼寿司』(日本)和『昏倒章鱼』(韩国)。此外还曝光了鹅的『强迫喂食』“酷刑”——
       《揭广州“僵尸鱼”:“中国十大禁菜”有生吃幼鼠》

       http://news.163.com/15/1010/18/B5JA4NPA0001544E.html

posted @ 2015-10-7 14:40 Wednesday sslab 阅读(415) 评论(0)
网上有个刘XX,不自量力想作另类史记,昨日刊发一篇《屠呦呦传》。维昌兄属予作文以“辨”之。我对此类假古董没有兴趣卒读,粗略浏览一通,简答如下——
       1.这类文字似曾相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都是先有白话“原文”,再用浅陋的文言文“翻译”过来的。凡此类伪古文,俱无阅读价值。
       2.开首一句便错——什么叫“宁波人”?至少拽一拽文,写成“明州人氏”或“句章人氏”吧?
       3.有的地方居然懒得“翻译”,为一大破绽,如“提纯”。又如“屠药师为主持”句,无论如何“翻译”成“主其事”吧?可是没有!
       4.“强梁”一词,怎能用以形容弱女子?《水浒》里说“贪财好色最强梁,放火杀人王矮虎”,那才相称。想来刘某依稀记得一个“强X”的词,却写不出“强项”来,便胡乱用了一个错词。
       5.“言不及奖”是套用“言不及义”,然欠通。
       6.“兢兢如初”是生造的。不知其本意是说“兢兢业业”抑或“战战兢兢”?!
posted @ 2015-10-6 15:09 Tuesday sslab 阅读(621) 评论(4)
«...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