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与出世

夫人在电视中听到“三教”的说法,问我是什么意思。我对此只有浅薄的了解,便择要讲解了几句:首先,“三教”这个概念不准确:佛教、道教是宗教;儒教的“教”本是教化的意思。尽管过去有一些地方兴建“三教堂”,但直到七八十年前才有人提出儒学是一种宗教,三十年前这种提法才开始形成一种观点。

 

其次说“三教”的异同。简单说是:佛教相信“因缘果报”,你要好的收成,就要“储蓄”;然后从当下直至来世,就能享受“红利”。道教不寄望于来世——做了神仙,百般享受;长生不老,根本不需要修来世。儒家教化子民,尊崇皇权,着眼点在于社会而非个体。这样,这些“教”就实现了市场细分:从治人者到治于人者,从性急者到“钓大鱼”者,“总有一款适合你”。

 

最后要破解一个历史的误会:就如同儒家不是儒教一样,道家与道教也不是一回事。道家是先秦就已形成的思想流派,道教则是在两汉时期创立的宗教。后者在教义上大量借用了前者的思想,但二者的根本出发点是背道而驰的——道家思想的精髓是“出世”,而道教却是完完全全的“入世”。

 

这番问答至此结束,以下的话,都是我的生发——

 

有人提出一个口号,叫作『以出世的态度入世,以入世的态度出世』。这提法太玄妙了,引得我要来思考一下,看它究竟是不是一种切合实际的人生观。据我浅显的体会,出世思想是一种精神的瘟疫,是一种绝症。感染上这种绝症的文人,只要不是人格分裂的,都将不可救药地陷入遁世的泥淖。所以,“以出世的态度入世”云云,其实是做不到的。至于“以入世的态度出世”,换句话说就是带着无穷的欲望出世——那还怎么“出”得了?

 

人天生都是为入世而来的,只有极少数的人后来产生或接受了出世的思想。入世有顺其自然与戮力经营的区别;不上心而入世的人,几乎都成不了气候,遑论“以出世的态度”在世间玩票。所以,入世很难。入世想要“入”得称心,就难上加难,要义是懂得经营——会来事,才有人欣赏你,才能做到“咱上面有人”,才有呼风唤雨的可能。

 

入世难,由入世转为出世则更难。曾经顺畅亨通,甚至烈火膏油过的人生,让他急流勇退,一般而言是不可能的;往往是玩砸了、落魄了,才萌生遁世思想。我一直举出家的例子:从1946年开始,不少国军的高官在大陆的一些寺院削发剃度——打仗输了,心灰意冷,遁入空门,这不稀奇;相反像黄元申那样,在事业的巅峰期毅然出家为僧,那才真的不容易。

 

这其中还有这样一种人:曾经有过精彩人生,后来出世了;但即使出世,也有自己的独特活法。我的朋友F,过去入世甚深,“改开”后做过台资企业的厂长,也开办过私人音响实验室。后来有3年伺奉先慈汤药,母亲归天后他对人生的看法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决心离群索居。他到石化三村租赁了一套房,交代房东把家具撤走。然后他从家徒四壁开始,一点一点地网购添置,现在一份人家“扒”得蛮像样了。关于他“扒人家”的激情,可以举一系列的例子:138元一件的意大利头层牛皮夹克。238元的梦得娇短大衣……最后,这些衣物都挂入原价2800元、他花980元“砍下”的大衣橱。

 

既然提到向佛,索性讲一段关于另一位朋友D入世的故事。D家有一处旧房子纳入了拆迁范围,开发商给房子估价38万。D不露声色,开始布一个不含恶意的局——他创作了一个无中生有的故事,大意是近来经常梦见先母托梦,关照我尽量晚些搬家;说这里老房子的风水好,她要多念些经文,帮我把这里的风水搬到新房子去……写罢,到福州路去买好中式信纸信封,又找到代人写字的老夫子翻译成文言文并工笔钞录。完了把这封信寄给了开发商老板——事先打听到这是一个台湾老者;也算准秘书不敢随便处置这样一封别具一格的信件。这一招数果然出奇制胜:老老板吃煞了这一颗迷信加亲情的“双响炮弹”,亲自把D请去,希望他在梦中与太夫人情商,多多念经,为这一地块加持。然后一个电话交代经办人:这位小兄弟的补偿费翻倍——38万之外,另外奉送38万!

 

这事至此还没有完结——D得了天大好处后,备了一份谢礼送去:黄绫包裹的一部佛经。老老板双手捧过,供奉在玻璃橱中;他肯定想不到:这是D花了15元钱从城隍庙淘来后,亲手做旧的;黄绫,则是从补品礼盒内撕下来,洗净熨平的……

博主上一篇:«观月食不遇
博主下一篇:»小议汉语词句的“别解”
posted @ 2015-4-2 13:52 Thursday sslab 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