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表达形态点滴悟

最近沈潋同我有一次对话。我略加修订和补充后,记录于下。

——最近看了一部戏剧,场景的切换居然在台上无缝完成。主角混入人群,脱外套,戴眼镜,就变成了几十年之后的他。换衣过程中,台上的另一个地方吸引一下观众,场景切换就完成了。

——观众进步了,不需要再来起承转合那一套,这样就容易紧凑。可以定义为演出形态的改进。
电影对紧凑的要求更迫切,所以它的形态的改进要早得多。1960年代,齐纳曼的《修女的故事》,就取消了镜头切换的“技巧”(如淡入淡出),改为硬接。这开创了电影的新纪元。

——我基本不看戏。偶尔看一出,居然觉得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还能看出一点门道,沾沾自喜。表现一下,没别的意思。你说得对。打的比方十分确切。

——我们这里也有人“变革”,但野狐禅居多:有的取消布景,用几个纸箱在台上搭“魔方”;有的不穿服装,每人套一个齐脖的大口袋……

——我曾经看过一个儿童剧,一个人表演。所有的道具,都用日常生活用品代替。比如两个高低不同的椅背上铺一条窗帘,就代表山坡。衣架上穿一根绳,表示缆车。我觉得这是从家里讲故事这样一个场景提炼出来,到舞台上表演。

——你的分析表明,你真的看出门道来了。从广义上说,我虽没有作过专门研究,但内心以为,从表达形态的变革入手,是各种艺术门类与时俱进的一条康庄大道。

比如,对吴冠中说的“笔墨为零”的宣言,过去我无法解读;后来从他绘画作品的表达形态着手,才稍微看懂了他的思想脉络:这位画家所用的笔触、设色、透视等表达元素,在国内绝无仅有。他后期的作品常喜以点、线造形,创独特之美。据此可以认为,传统国画界传下的技法,他扬弃了;他画的,国画师无人能画。这就是“笔墨为零”——传统的笔墨被“后浪”拍散了!
b72c12cctd853265dd612&690.jpg
《小鸟天堂》 吴冠中 墨彩 1989年作 今存大英博物馆
博主上一篇:«“稻草”之质变
博主下一篇:»天在看你也看
posted @ 2016-11-30 14:16 Wednesday sslab 编辑

评论:

沈潋
2016-12-01 16:30
和康定斯基异曲同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