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音和押韵

今人的古文“学问”大都脆弱得很,所以很多问题都只能任其一直含混着。而我,偏偏又是欢喜把事情从根上厘清的人,所以三不两时地因一些字和词语而自寻烦恼。这些烦恼中的一种,就是汉字的转音。先举一个例子:据20141113新华社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12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欢迎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华进行国事访问……
       习近平指出,35年前,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和两国人民交往的新时代。今天,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两国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习近平表示,中国古人说,“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

这话原是陈寿在《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里说的。“志行”这个词汇,念zhì xíng(已转音了)没问题;然因“志行”(以及“品行”、“言行”等)系古已形成的词语,倘若拿来取名,不如保持它的旧读zhì xìng为宜——过去曾有容志“háng”还是容志“xíng”的争辩,当时我就说了:这名字是有学问的人取的,应该念成容志“xìng”。

我自己的名字也在不知不觉中转了音:“瑞”,沪语念如“才”;很多人却叫我“传”勇。久而久之,我自己也把“瑞”字念成了“传”。这还没完:“墨迹化开”,我又把“随”念成zui、“翠”念成cui、“岁”念成sui……

最近还有一个新发现:上海土语中,表达“刚才”意思的“kaka”,我推测是“刻刻”的转音。

我们读唐宋诗词,有时发现有些诗词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读音来念的话,明显的不押韵,其原因,也是因为唐宋以后一些字词的读音发生了转音。我以前已有文章谈到“改读古音”的方法来增加这些诗词的朗读性。比如:“嫁与弄潮儿”的“儿”字,可按照沪语念法读如“倪”。

现在有个为难之处:有些字,它的古音存疑,或者除了专家一般人都不知道,那应该怎么处理?我的意见是,遵从约定俗成的念法,达到依然朗朗上口的目的。以下分述两种情况——

一.古音存疑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现在多读作“霞”;虽然我在几个地方的方言调查中只发现有些人念“峠”或“cia”音,但我也不反对别人念“霞”音——把它当作当代的转音现象,就想得通了。

二.古音生僻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风”字,与“杖藜扶我过桥东”的“东”字,同属平水韵一东韵部。张玉来指出:中古汉语中,“风”的读音是pjuŋ!准此,我认为“风”字依据沪语念“fong”音,是个不错的办法——无非是再一次转音而已。
博主上一篇:«六一前夕
博主下一篇:»借谣言发挥
posted @ 2016-5-28 23:17 Saturday sslab 编辑

评论:

沈潋
2016-05-30 14:44
可以研究一下“鞋”字的读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