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以后的追溯

思想的惰性有时是很不可思议的。我心中有个小疙瘩,它埋藏了60年,昨天我终于打破魔咒,把它弄清楚了——这还得托网络之福,让它有水落石出的可能性。

我记得一年级时听语文老师讲解“拔萝卜”的“拔”字时,他说过这个字的右下方是个“又”字还是“大皮绞”的问题。其时我还是蒙童一只,对他讲的规则不甚明了;以后写到这个字时,依照书上的印刷体写,倒也没被扣过分。

但是“大皮绞”不大皮绞的事一直没有明确画上一个句号。时不时地泛起,然而又没有动力将它掰饬一番。日前,这个心结忽然又浮上来了;这次没有再偷懒,在Bing(我正试着抛开“百度”)上一通搜索,总算把问题的前因后果理出个头绪来了。

1955年,有关部门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规定表中所收的正体字为规范字,相对的异体字为不规范字,除姓氏和某些特殊场合外,不再使用。这其中,就有“拔”字:过去人们写这个字时,多数画个大皮绞;往后,只有写“又”的才符合规范。
规范前后.jpg
字体说明:
Adobe 楷体|徐三庚篆书|衡方碑隶书
褚遂良楷书|赵孟頫行书|怀素  草书
博主上一篇:«有的事情,透明度太高未见得是好事
博主下一篇:»防微杜渐平皱纹
posted @ 2016-5-21 15:30 Saturday sslab 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