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德杂记之廿三,日常采购

据《德国之声中文网》——
       『中国央视一则7分钟的报道批评星巴克在中国的定价,称一杯拿铁咖啡在北京的售价高于伦敦、芝加哥和孟买。上周日播出的这则报道称,在北京一杯拿铁咖啡售价27元人民币,在伦敦合24.25元人民币,在芝加哥合19.98元,在孟买合14.6元。

       此前,中国官方《经济参考报》等印刷媒体抨击总部位于美国西雅图的这家企业“牟取暴利”。《中国日报》上周也发表文章,题为“星巴克不能为在中国的高价作出合理解释”。』


前一阵子,关心苠生的央视开始“雄起”,时不时的把美国资本家拿出来消遣。先是苹果公司和薛X子(我已分别嘲弄过几句)倒霉,现在是星巴克中招。要说央视的眼光,也投得太远了一点——俯视“大裤衩”之下,问题早已成堆:生活必需品的疯涨、生老病死的艰难、生活环境的恶化、大学教育的崩溃、官僚集团的腐败……放着这些关乎国计苠生的大难题不吱一声,却诱导人们去计较手机的后盖掉换、风险投资人的特殊性癖、咖啡的地区差价,说得严格点,就是在表演“政治小品”!CP有个重要而有效的理论,叫做“当民族矛盾高于阶级矛盾时,就怎样怎样……”我怀疑,相关人员这新一轮的“咸吃萝卜淡操心”,是否基于对上述理论的活用?令人浮想联翩。

P.S.
除了咖啡,我们还有什么比国外的同类商品质次而价贵贵?实话实说:真是数不胜数——房子、车子、燃油、服装、食品、“土炮”酒品、教育、医疗、网费、化妆品……

 
高深的经济学理论我不懂,所以咖啡话题就此中止,我只把它作为一个引子。接下来,要讲讲在德国购物的感触。中产以下的人家买东西,最关注就是物有所值,或曰性价比。这包涵三个方面:一是品类多。二是东西好,三是售价低。

 

先说第一方面。这里购物,只有你不肯淘的,没有买不到的。月妈为了照顾我们的口味,时常横穿大半个城区,到“中国超市”去采购。泰国香米、香港月饼、江西卷面、贵州“老干妈”……最出乎意表的是,我吃到了在国内从未见过的“梨苹果”——在小学的课程(忘了是《语文》还是《自然》)中,耳食了“米丘林爷爷”创造的这一品种,后来也观赏过蜡制的五供,可惜从未有品尝口福;谁料一甲子后终于尝到兼有苹果味道的梨子,总算弥补了人生一个小小的缺憾。

关于梨苹果的传说可靠吗?.jpg
关于梨苹果的传说可靠吗?


我在《夏日定式》里讲到,想要一种高支纯棉宽松特薄鸡心领长袖老头衫,看看在德国能不能找到。这次赴德前拟定的采购单上就有一项:“纯棉、84支、单股(不要S/2)、长袖、圆领或鸡心领、最大尺码的老头衫”。虽然附加了这么多刁钻的条件,居然在慕尼黑的一家销品茂里买到了基本满足要求的德国货;唯一不符的是:我要的是老头衫,买到的却是时尚的扣子衫。不过反正我是在空调房间里当睡衣穿的,何种式样并不重要。


次说第二方面。月爸有一套BOSCH的小型电动螺丝刀,是上次搬家时淘来的便宜货。自打那以后,这东西一直躺在工具柜箱里,7年没有动用过。这次又搬家,沈潋和我为了节省一笔灯具安装费,自己施工,这套螺丝刀又被请出来。也不充电,愣头愣脑地操起来就拧,居然有力得很!灯装得差不多了,又要装窗帘导轨;这次我实在看不过去了,才趁使用的间隙给它充了大约2小时的电。


我由这件事得到了一个教益:买较贵的耐用消费品时,应该尽量选择大品牌——请勿误会,决不是无名品牌不好!月月家的洗衣机和烘干机是土耳其出的,也用了7年,“盼望着”它们“适时”损坏,索性在新家购置新机组;可它们就是不肯坏,转得挺欢势!——如果阮囊羞涩,又追求用得舒心,可以转而寻求名牌中的落市货。以下我会告诉大家:当商品过了时新期以后,降价的幅度简直可以用“令人吃惊”来形容。


重点说说第三方面——廉价。夫人和我在德国购买随常食品,没有心理负担。贵的不问津,买廉价的有托辞:为了品尝各种滋味。比如深冻披萨饼(大约12吋),一般售价2.79~2.99元(以下的“元”,除标明的,其余均指欧元),便宜的1.39~1.79元。我们都买来吃过,也各有风味,没觉着贵的有什么特别好吃之处。我们还曾经买过各种酸黄瓜来试味;全家一致公认最好吃的,是一种打Ja!(德国REWE超市的自有品牌,定位平民化)标记的、最普通、最便宜的品种,正品售价0.79元。回国后,我们忘不了那一口,到麦当劳去淘回一种标价最低的“俄式酸青瓜”,要19大洋!


牛奶和奶粉是可以作为比价标杆的商品。据《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报道——
       『《中国人为德国牛奶支付全球最高价!》德国《明镜》周刊17日以此为题发文称,在德国各大连锁超市中售价只有0.65欧元一升的牧牌牛奶,在中国最高可卖到3.5欧元。报道称,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奶粉”丑闻和最近的新西兰恒天然毒奶粉事件让中国消费者转向“德国制造”。

     报道称,曼弗雷德·格拉夫是一名饲养了30多年奶牛的农场主。今年春季,他前往北京旅行。让他颇感意外的是,……在一家超市的货架上,他发现了自己农场生产的包装鲜牛奶。再细看一下价格,一升竟要约2.4欧元。“要知道,同一包装的牛奶,在德国的连锁超市只卖65欧分。”』

P.S.
       『《中国父母转向德国抢购奶粉》
       来源:新华网  作者:萨米拉·拉扎罗维奇
       德国N-TV电视台网站8月6日报道

       全球化就是,当一家新西兰乳制品企业在产品中发现致命病菌时,中国父母失去了对婴儿奶粉残存的最后一点信任,因此德国超市的货架看起来仍将空空荡荡。

       “每个厂家的奶粉只摆一罐。我们目前不会把更多奶粉摆上货架,”汉堡一家连锁店的员工说,“要是不够,顾客应该和我们说。”另外一家大型连锁店也决定暂时限制大批量出售奶粉。』


需要强调的是:牛奶0.65元一升,远不是最低售价!最实惠的鲜奶0.59元一升,等于十几年前上海“三岛”牛奶的售价(4元8角)。与此关联的:最便宜的奶粉(600克)才卖3元几角。

 

香烟,超市不售,要到街上的自动售货机上买。香烟是重税商品,各种牌子,每包不是5元就是6元。如果对绝对价格还缺乏概念,那么不妨做一个横向比较:2元几、3元多的廉价瓶装烈酒数不胜数;作为香烟的替代品,足够过一天的瘾了。重税政策有效地铲除了青少年抽烟的苗子:5、6元钱来之非易。在跳蚤市场上,也有小朋友“练摊”的,他们花半天时间守摊所得的收益,也许还不够一包烟钱。我们买一串逗婴儿的铃铛玩具,要价才1元钱。

P.S. 20131121

沈潋在别处的留言中对德国人吸烟的普遍情况已有谈及;这里就说说我和夫人共同的观感。由于政府大力控烟,所以这里吸烟的人不多;主要有两类烟民:务工的(比如建筑工人)和青年妇女。对于后者很高的吸烟比例,开始我还难以理解,后来想通了:大概与结婚生子后生活的单调和辛劳有关。


根据我的粗浅知识,知道工业品的定价中,除了软硬件生产成本和利润外,还要打入研发成本(研究、模具、生产线构建等的费用,要分摊给第一批产品“消化”掉),以及因退货、包换、召回(万一有的话)所引起的损失。当新品上市到一定阶段,首批产品售罄之时,该收回的成本已收回,该赚取的利润也已丰盈;这时就该屡试不爽的营销手段上场了——德国政府每年两次(在换季时)准许商界打折促销,我上文说落市商品降价幅度惊人,就是在这段时间。这也是顾客淘换便宜货物的好时机。有一次月妈买了2条单价几元的长裤,其中一条有点质量问题,去交涉,店员说必须把2条全退了、再把要的那条重新打进去。结果发现:短短2天,这种货品又便宜了2元!

P.S.
美国经销商曾经分解过一台电脑的成本组成:处理器、内存、显示器、多媒体、机箱电源键鼠、操作系统、服务,各占成本的七分之一。

 

沈潋搬家过程中,买了两套48吋日光灯。其中一套卖3.99元;另一套抗潮的,也只要9.99元。更大的实惠体现在一套实木家具上:初时标价4千多元;后来商场选这一款搞六六折促销,月爸月妈去定了一套,搭配下来只要3千出头。在一个月的“冷静期”里(可以无条件撤销合同),有一次偶然发现:还是这款家具的基本配置,已降到1799元!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交涉,结果人家说,你们也别嚷嚷退货重定了,我给你们重新核价,退还800元(此处又是一个不得不打的感叹号)!


服务业我了解不多,只抄录网络服务的价目供羡慕——二网合一(英特网和电视)、光缆进户、室内无线HUB,月租费:电视10元、网费50元。电视节目中,数码电视267套(含高清频道和收费频道),模拟电视30套。


【结束语】通过3个月的参与采购,我有一个假设:像月月家这样一户小康之家,在不减少购物数量的前提下,若出手紧一些,每月节省150元,应该无损害于生活的体面;再节俭一点,省个300元,也不至于减低生活的质量——只不过把这种好东西换成另一种价钱低廉一些的好东西而已。


博主上一篇:«唐耿良遗下的缺憾
博主下一篇:»动画片而已,罪何至此?
posted @ 2013-11-2 1:43 Saturday sslab 编辑

评论:

阿昌
2013-11-02 15:58
看着看着,突然悟到一个道理:原来令央视勃然大怒的不是因为咖啡贵,而是它的经营者是国外品牌,不是“民族企业”!
sslab
2013-11-03 00:20
@阿昌:正是!老兄抓到问题要害了。
沈潋
2013-11-02 05:13
德国控烟确实做得很好。饭店内不许吸烟,很舒心。

德国男人抽烟并不多。而且怪的是,都是小年轻的时候抽,到了一定年纪就戒掉了——真的戒了。倒是家庭主妇中,有一个比较大的抽烟群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