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打弹子”

兵者,隐道也;无论商场博利、情场分合……略加留心就不难发现,它其实无所不在。今举小儿游戏一例,以证之。要说的这个游戏,乃是1940至1960年代流行于上海弄堂里的少年“打弹子”赌博。

 

弹子是一种嵌花玻璃球,直径约17mm。玩时用食指(一般用右手)勾住弹子,拇指的指甲从另一侧抵住;然后拇指发力翘出,将弹子向前发射。技术纯熟者,能“打”出2米开外,且指哪打哪。打弹子的目的,是轮流以自家的弹子击打别家的,打中即予没收;输家另出一粒弹子,打到游戏场地内距离另几家最远的地方;赢家连打一次。打不中,换下一家主打(一般有3~4人,预先猜枚分好先后次序)。

用.jpg

  

现在要讲到这种游戏中的兵法了。设有甲乙丙三子,甲主打,丙的弹子在远端,乙的弹子在二者中间且距甲弹远而离丙弹近。按照形势,甲当然首先选择乙作为攻击对象;但此时有个特殊规则:乙可以向甲提出“咕弹”——咕者,嘀咕也,形象地描绘了二人私下密谋讲价的样子。甲若接受咕弹,就可以把自己的弹子移到乙的位置,然后打掉丙弹。乙得到的利益是:不管甲弹是否赢得丙弹,他保住了自己的弹子。

 

我已经努力把这场“阴谋”的过程的过程记录清楚了;诸君如一时还难以建立起形象思维,不妨想想一桩史实,就能豁然开朗了。这段公案就是假道伐虢——昏庸的虞公没有得到的利益,在里巷小儿中间变成了常态。

博主上一篇:«假作真时真亦假
博主下一篇:»做编辑怎能不长记性
posted @ 2015-6-18 23:10 Thursday sslab 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