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语文考生的答辩(小小说)

各位老师好!感谢省考试院和阅卷老师的雅量,组织这样一次答辩会,让我有机会报告我写那篇应试作文的真实思路和理据。

 

这次安徽卷语文高考的作文是要求写一篇材料作文。我的语文老师讲过,所谓材料作文,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予的材料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也就是说,这类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产生,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于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

 

既然让考生自己定题目,也就是允许他们自己确定写作方向和阐述角度;只要TA在论说文中合理运用(正向的或反向的)了材料,就不能判为“偏题”。我在高中三年所接受的关于材料作文的训练,就是围绕这样一个主旋律展开的。

 

《百度百科》则把考生的自由度缩小了很多:『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

 

平心而论,这个观念虽然限制了考生的思路,但其实把作文考试变得简单多了——像这场考试,假如有一个既明且确的“意”,那么按“意”来写,可以生发出不少主题。比如:“科学问题切忌主观臆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甚至扯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准此,我会写一篇《全面地观察和认识事物》的妙文——写这种时文,中学生都是圣手!

 

但是应该指出,要让学生会这个“意”,有一个前提,就是我刚才提出的:考题必须有一个既明且确的“意”。此中又分为两个方面——

 

一.首先是生物老师必须明确表白他的“意”:我是故“意”让学生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看问题,使之得出与通常表象迥异的结果,为的是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和思考问题——倘若此君真的这么说了,那他就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师。

 

二.然后是出卷老师应该根据上述“意”明确写作范围,比如:“老师故‘意’这样指导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或者更直接一点:“请联系‘盲人摸象’谈谈老师故‘意’设计的这个实验对你的启示。” ——如此,才表明他看懂了生物老师的“意”。

 

今二者都没有,不免令人想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句成语。说句题外话:《师说》中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之前,还应加上一条“弄通”才完整。

 

我相信,大多数考生都能顺利完篇;大家的作文中也一定充斥着各种“教益”甚或“鸡汤”。但在我看来,这样做的实质,至多是一种歪打正着:以错误的过程和结论作为证据,来自以为是地证明某一个观点。学生我不才,这样的陋文我不屑为之。所以,我不打算遵照错误的“意”去写一篇平庸的“感悟”;同时也作好了零分的心理准备——我在历史考卷上回答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妖气太重,同样作好了心理准备。

 

以上是我在动笔之前思考和酝酿的过程。我想清楚之后,就针对所给的材料,反其意而写了这一篇小文。我所围绕的“意”是:探索真理是一个充满了错失的过程,需要更多周密的思考和准确的证明,才有可能高屋建瓴,最终占据一门学科的制高点。我个人还有一个进一步的观点,因作文篇幅有限,故没有展开:所谓大师,未必要比别人读过、记住更多的书,但在做学问的起步阶段,他一定要比别人犯更多的错误、走更多的弯路,才可能更接近真理。

 

最后,我想向你们提出一个不情之请——如果各位考官在听了我的辩解后,依旧判我的作文不合要求,那么能不能接受我的申请:将我的这篇答辩词当作命题作文,打分,并算作作文考试的成绩?

 

再一次谢谢你们!

博主上一篇:«做编辑怎能不长记性
博主下一篇:»这条新闻来得好急
posted @ 2015-6-16 19:38 Tuesday sslab 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