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德杂记之十二,我接触的人文环境

我对人文环境的定义:所有由社会成员设计和执行的制度和事情,综合在一起,相互作用,最终构成了每个人生活于其中的人文环境。
 
绿化
这个国家的镇区,就我所见的几个,基本上都由“三大件”构成——道路、房屋(住宅与商店)和绿化!绿化的覆盖率极高,7层楼至9层楼高的乔木所在多有;庄稼也是绿色的。此外,凡是空地,都有草坪青草覆盖,那些草的种类惊人地一致,我估计是人工播种的,而非野生。

野地散步.jpg

野地散步

儿童乐园和人工湖
德国政府规定:一,凡兴建住宅项目,必须先建一座儿童乐园。月爸说,这其实是对开发商有利的——他们购房前带月月来看房,月月在儿童乐园流连忘返,又看到人工池塘边,一窝野鸭在低飞浅泳(野鸭会飞,连我也是第一次看见),便一眼相中了这个住宅区;于是最终拍板下定。二,工程建设的用土必须认真规划,渣土堆假山、取土的地方最后要建成一个人工湖。月月家南边的假山上有一座观景台(估计将来居民会把这里变成烧烤营),附照是在台上拍摄的人工湖。这样的布局,在兲朝的房地产老板嘴里大约就会“阿姆斯特丹名邸”、“威尼斯风情”的乱攀附。
观景台上看人工池塘.jpg
观景台上看人工池塘(儿童乐园在画面深处)

“王先生乘慢车”
月爸月妈带外面出游,轿车、轻轨、火车都乘过。无论坐什么车,我都不嫌车速太慢——德国,到处都有周到的规划和设计;我身处市中心、城镇、乡村、山区,虽有不同的观感,但有一个感受是共通的——舒服!据说,一对不孕夫妻来德国度过了3个月平静的假期,等回去的时候,已经怀上啦!
走在乡间小路上.jpg
我们在月月小学旁边的小路上徜徉——这仅仅是一条乡间便道!
 
行车

我们有时送月月上学和接她放学,她骑着自己的二轮自行车冲在前面。每到路口,她都会停下,等待大人伴她过马路。其实,假如硬得下心,大人“放羊”,也不大会出事——这里开车的人永远是走道人的“孙子”,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只要遇见到有人和自行车可能要过马路,无一例外的会停车礼让。有几次,我刚好走到路口,其实并无过马路的打算,那车子竟也减速欲停,感动得我连忙打手势请他通过。
 
公交
这里附近有291和292两条线路,我没有细问走向,估计是可以到达“城里”的。非上班时间里,公交车的乘情惨淡:偌大的大BAS上多则几个、少则一个乘客。不过,公交的班次并不见得因此而减少,至少不会比我们家门口的“新泾1路”的频度低——在我们散步期间,总会碰见一两部上行的或下行的车辆在运行。

我有个改良的设想,也许不但在慕尼黑,可能在全世界都行得通:每天,除早晚高峰时段,其余时间租用中巴校车维持运行。这样,公交绿色低碳了、公交公司营运成本降低了、学校也有钱买校车了……好处真的数不完。
 
“商”文化
这里所说的商,是商量、商议、协商、磋商的商。当然也是商业的商——商,是自人际关系直至国际关系的基本面。商业、商业,当然是有商有量才能成业;就像城市、城市,有市才有筑城的需要。

中国人缺乏“商”的精神,除了《镜花缘》里君子国的子民。特别在当代,人心不古,凡事先从觊觎和算计着手,然后开始收买或者侵占,直至不断膨胀的一己私利得到排他的满足。

在这里,我参与了一次跳蚤市场购物,买一件喊价10元的商品,想还价到8元,人家真诚地告知:这件物品原价140元,10元已是最低价了;但最后,还是以9元成交。这还没完,又拣起一件1元的小东西,以“杀半价”买下。
   
人际关系的终极保障——契约精神,我没有很深的体会,不述说了。
 
体面
这里的人都讲求体面。比如沈潋,不准我们的“睡衣文化”逾越院门一步。我估计,德国人也是很“做人家”的,我就看见人家花园里的自来水,也有涓滴算计(浇水的龙头下置一个水桶,龙头开成“滴水观音”状)的。但是,他们的花园装点得丝毫不比邻家的逊色:各种花草、各种石膏的陶瓷的工艺品,各家的小花园打扮得花团锦簇。而且,常见家里的主人,不分男女(有时是夫妻合作),在精心拾掇花树草坪。
 
交际
早上出门,遇见面熟的,或者对方对着自己的小孩看一眼,彼此就招呼一“Morgen!”或“Hallo!”。如果对方给自己让路、拉门、帮忙,就由衷地道一声谢:“Danke!”。不过我从来不用德国话道别;因为德语“再见”的发音,酷似汉语“去死”,所以我不学。

我在小学校旁边驻足,看男生踢球,马上有三个小球员特地走到栅栏前,向我打招呼:“Hi!”、“Hallo!”,并把手伸出栅栏同我握手。

 
“纯”居住
我认为,制度设计的合理与否,是人文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德国大城市近郊的“镇”的设计,就是成功的典范。这问题先从本地的生育率说起。我们的印象是,这里的学校真不少:有1所托儿所、3所幼儿园(其中一所在建)、2所小学和1所特教学校。由此可证明,出生率应是不低的。这个推测假如正确的话,我认为是得益于于两项制度设计:一是保护妇女儿童的“铁杆庄稼”制度合理有效;二是住宅区功能的单一性,即没有扰人清净的声色犬马。第一项无须赘言;第二项则需要转一个弯——可以用我以前的一位工友的话来做注脚:“吾们拉个辰光,唱江淮戏。不是吹,挂头牌的,‘风流雅生’李X生。每天日夜两场唱下来,累也累死了。现在(‘停产闹革命’期间)不对喽,反正没得事干,就干这个事……”在这个镇上,曾经看见两个老人(同我差不多年龄吧)在超市门口打桩、梭巡,手托2张装裱过的印刷品展示。从未见到有人上前搭讪,不知他们的诉求是什么。

慕尼黑绝少类似于兲朝那样的非理性生活的“温床”——没有那些危害桑梓的网吧、自由市场、劳务市场、无证摊贩、红茶坊,更见不到明目张胆的“洗头房”、“大桶大”、温州指压、马杀鸡、陪浴、“波推”、“打飞机”、10元性店……等等等等的,散德性的营生。除此之外,我迄今没有见过一个游手好闲、酗酒闹事、寻衅卖狠、逃夜网游(根本没有“网吧”,拿什么“游?!)的宝贝,也没有见过一次警车出动平息治安事件。至于协警、辅警、城管、“临时工”,更是只配在中文报纸上出现的字眼。

P.S. 20130921
后来终于见到了警车出警,才知警车是涂绿的,而警服是黄胖绿的。

“静”久了,就对各种社区活动的广告十分留意.jpg
“静”久了,就对各种社区活动的广告十分留意
 
垃圾清运
我不满意的是垃圾清运制度,因其设计得不甚合理:住家旁边有小型垃圾筒3只(黑、蓝、棕三种颜色),公寓楼之前则有很大的垃圾中转栈,内设中型垃圾筒。6月天气很温暖,在这些地方堆积的有机垃圾极易发酵腐败。人从旁边经过,总能闻到其中散发的臭气并看到苍蝇的求偶表演。这些臭气,最终还不是污染了周围的空气并影响到居民生活?!

鉴于有机物基本就是厨余垃圾,所以我认为,推广有的国家采用的厨房粉碎机(恕我没有亲见,只好冒称“有的”)是较好的途径。将来中国建设高档小区,宜统一规定:家家厨房必须安装粉碎机,有机垃圾经过粉碎,泵入(不是流入)地下密封的“有机废浆池”;然后像清运化粪池一样,定期派车到街区来抽取。

博主上一篇:«旅德杂记之十三,月月家的调味料
posted @ 2013-7-5 19:57 Friday sslab 编辑

评论:

沈潋
2013-07-05 18:20
所谓契约精神,实则是到处都能见到的。

最简单的,在高速公路上,大家都守着某种契约——交通规则。这有这样,才可以实现高速公路不限速。
沈潋
2013-07-05 04:08
新博开篇,恭喜恭喜!

关于垃圾,如果打碎了直接进下水道,不是会污染水源吗?一样要做污水处理,如果全民都下水道扔垃圾的话,那污水处理的难度会很高。一样是大成本。这点垃圾总是在那里的,处理方法不同而已。显然是填埋、自然分解更省钱。

2013-07-06 01:13
@沈潋:厨余垃圾是属于有机物;比较容易分解;排入污水池也就是最后去处是化粪池;一样发酵无害化处理;国内现在城市污水与雨水基本是隔离的;雨水积水的排放是另建设管路;然后生活污水是走专门管道最后无害处理;如果仅仅是厨余垃圾不包括塑料等制品;走下水道排除不会造成额外污染:也相当于自然降解;并且比自然降解更快速;当然在人口不密集地区并不划算;额外的污水管路以及发酵池都是市政的大笔投入
沈潋
2013-07-06 03:12
@张:理解了,谢谢!

2013-07-06 01:16
@沈潋:粉碎机粉碎出的厨余垃圾和米糊一样;随水冲走;基本不会增加处理难度;和处理排泄物区别不大

2013-07-03 22:18
垃圾粉碎机国内有的,百安居有卖,大约3000多,进口货丹麦还是瑞典的,粉碎后直接下水道排走,但是不知道国内餐饮习惯是否适合,比如吃了一盆骨头汤,一堆大骨头的残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