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兴登堡防线(《烟花三月上扬州》的外一篇)

我在《烟花三月上扬州(下)》里写到:“在仪征启程时,郭先带我到六合的灵岩山怀古。……山上有成体系的明堡暗道,据说是国军建造的(它们有什么军事上的功用,我们都想不明白)。”昨天有一个机遇,促使我对这个问题进一步作一点思考。

 

在央视《海峡两岸》聆听台湾作家王丰讲述的抗战历史,首次知道了“东方兴登堡防线”这个史实。兹综合各方资料,复述如下:抗战前,蒋委员长在德国军事顾问建议下,斥资一百万大洋,构建了号称东方兴登堡防线的防御工事。

 

我“未来先说”,把它的命运先交代清楚:历史证明,这条防线其实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淞沪会战时,中国军队要撤退进工事,却被告知了诸多噩耗:有的是,要塞的门打不开,钥匙不知捏在谁的手里(从王丰说);更荒唐的是,『蒋介石不由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后悔地说:“我们犯了顾此失彼的大错误,淞沪战役爆发,一时慌了手脚,将原来防守兴登堡防线的12个师全部调往上海作战,这些部队基本上都打残废了。部队一走,恰逢下暴雨,这些工事全积满了水,现在都无法使用了。现在我们不能指望兴登堡防线的工事了,还是尽快想个保卫首都的方案。”』(引自胡兆才《血战》)

 

这条防线的概况是:『以淞沪线【按:此说存疑。各方认为是沪杭线】、吴福线、锡澄线为第一主要阵地,吴福线、锡澄线又是主要之主要阵地。南京防御区在城外构筑外围阵地和复廓阵地,在乌龙山、栖霞山、青龙山、淳化镇、牛首山、大胜关一线,形成大弧形阵地。复廓阵地以南京城墙为内廓,在紫金山、麒麟门、雨花台、下关、幕府山要塞炮台一线为外廓阵地,形成内外城两线,相互利用。在江北浦口构筑桥头堡阵地,在后头山、大连山、湖熟、秣陵关、江宁镇一线布置警戒阵地。』(引文出处同上)

 

P.S.
《凤凰卫视》指出是沪杭线(原话是『修築上海至杭州、吳江至福山、無錫至澄江三道國防線』)

 

王静皎提出:浙江境内的一条是『“乍浦→平湖→嘉善→西塘”一直延伸到嘉兴王江泾』。

 

查阅地图,可知乌龙山、栖霞山、青龙山、淳化镇、牛首山、大胜关形成了一个缺一边的“包围圈”;它的北边,仅仅依仗长江天险加水雷封锁区(从《拉贝日记》说),是不够的。按常理推断,江北的六合至浦口一线,理应也有一条防线,才能形成“金城汤池”。鉴于浦口有一处桥头堡阵地,那么我猜想,灵岩山就是位于南京东北方向的“包围圈”拐点的另一处桥头堡阵地。以上我只是作了一个合理推想,是与不是,还需要由军事史专家详加考察和论断。对此我很期待,尤其寄望于当下已具有独力制片资格的我的南京学生,能有人当仁不让地摄制一部名为《东方兴登堡防线》的大片,深入、广泛地追溯抗战前夕至前期的这段被人为湮灭了的历史。大型纪录片甚至电视连续剧均可。我还有个奢望:倘若承蒙他们不弃,我将很高兴加入其中,充当一名马前卒——拜托郭金锋等在你们的校友网的圈子里多吹吹风。

博主上一篇:«将非对称作战扩展开去
博主下一篇:»原则和坚持——《乌克兰局势》读后感
posted @ 2014-5-25 21:33 Sunday sslab 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