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艺产业化的思考

【说明】我在参加老牛公司的庆典之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针对CEO写了一篇策论,又拟就一篇与职工漫谈的发言稿。不过最后都没有用上。鉴于这些文字都是我思维的结晶,不忍浪费了,所以贴在这里。

                                                                                           Ⅰ.面对主管
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务虚。要在两个问题上统一认识、形成合力。

一.确立民艺产业化的思想——眼光要放开
我于2007年与金龙老弟商定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文化研究项目的产业化延伸》。他认为我的思想超前。10年后的今天,几乎所有文化人都在趟产业化之路,所以这个大前提已经不再需要重申了。

现在的要务是让所有员工,在当前的大形势下,把文化产业化理念引入本部门的具体工作中,从而形成和确立民艺产业化的思想。

二.构筑一种盈利模式——思维要发散
当务之急是,着意开创并走通一条民艺自救-壮大-繁荣的路子,从而把这个事业做大做强。“永远做偶像”是一种理想境界,至少在事业开展的初期,更多的是需要盘算怎样“平地抠饼”。

我家附近有东北人开了一家商行,居然还在采用预售、会员制等商业模式。结果很快就门可罗雀了。

在民艺市场上也有着同样的问题。@侯杨方说:『在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条街,人山人海,全是游客,以老街的名号,以文艺的名义,千篇一律地卖着从义乌批发来的工艺品,卖着臭豆腐烤鱿鱼和奶茶,这条街在北京叫作南锣鼓巷,在上海叫田子坊,在杭州叫河坊街,在黄山叫屯溪老街,在南京叫夫子庙,在扬州叫东关街,在成都叫宽窄巷子,在厦门叫鼓浪屿,在武汉叫户部巷,在西安叫回民街,在重庆叫磁器口,在桂林那条街叫西街,在青岛叫劈柴院,在天津叫古文化街,在长沙叫火宫殿,在拉萨叫八角街,在丽江叫做丽江古城……』

所以,怎样改进宣传导向,使得民艺从业者在市场上改弦更张,把生意做开、做常,是接下来的首要目标。

此外,本公司还可以借纪录片的宣传广告作用,择优介入某些民艺产品的市场开拓,从而使自己新增一个经济实体。

三.提拔一批子弟兵骨干——标准要单一
指望外来的和尚念好本地的经,殷切的期望往往是要落空的。过去我管理学年论文的做法是让各人提出论文选题,选定、认可其中的三分之一;让已经建立的题目的提出者作为第一作者;然后,由TA招聘2至4名合作者;论文完成后,按写作质量给予相应的评分;对第一作者的评分,则比论文等级高出一档。

在团队管理中若推行类似的规则,那么在两三个项目实施后,就不难物色到出类拔萃的中层干部了。
                                               
                                                                                             Ⅱ.向员工的漫谈
金龙老弟命我谈谈文化与市场化;我说题目太大,就谈论你们现在的事业——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吧。我对这题目没有专门的研究,就站在一个理性的、小康的消费者之立场上,把平日零星思索形成的心得断片集合起来,做成一篇引玉的“砖”,促成大家一起研讨这个题目,并澄清一些观念上的谬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个同心合力的团队去实施;我是一介书生,没有经营知识和经验,具体的事情不会做;我力所能及的,只是宣传鼓动方面的工作。

我观察、思考民艺产业化的问题,兼具三种身份:一是有一定批判精神的文人;二是一个生活践行者——“生活家”是我晚年的人生目标,但差得太远,不敢自居;三是我曾经的专业方向之一是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走向的观察。

我说话、写文所表达的全部基于我自己的理念,不引用别人的“理论”(是打引号的)。你若觉得我愚者千虑尚有一得,照刘谦的说法:给予5秒钟的掌声。还可以@我,咱们共同继续探讨。

一.民艺依托市场
关于艺术样式,西方有许多说法,比如把诗歌也算作一种艺术门类;一般公认的,有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后来电影成长为一种强大的综合艺术,人们承认了它的地位,称之为“第七艺术”。再后来,具备多媒体特征的电视成为了第八艺术。

在1950年代以后的中国,学习苏联,把工艺美术独立出来,列为一个单独的艺术样式。这个观念我是存疑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包括了民间艺术在内的工艺美术门类,虽然地位和身价日渐抬高,但很多工艺品被“艺术”二字所绑架,抛弃了实用的属性,脱离了赖以生存的民间土壤和市场环境,一味攀升进入象牙塔。这一把虚火,把民艺的根子烧掉了。

民艺切记不要因一个“艺”字而沾沾自喜,也不能供在象牙塔里饿得半死不活,要让它们重新冲过市场这一关,焕发第二春。当今天下之势,连文化都要实现市场化,甚至通俗化——像交响乐团唱《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遑论你本来就土生土长的民艺作品了。至少,大多数民间工艺种类依托市场、突出其商品归属,是必然的趋势。

考古成果表明,中国在5千年前已经编织出象牙丝的凉席,其工艺、花纹与现在做得并无很大差别。试想,如果不是那些勇于变革的工匠师傅放下身段,舍弃了象牙抽丝的绝技而尝试用蔺草、芦苇、竹篾、藤皮等材料做出大众化产品,那么最晚到1991年,连富翁也用不上象牙席了——那一年,中国全面禁止了象牙贸易。至于平民,夏天我们就不得不睡在褥子、铺板、炕砖(没有炕席!)、席梦思或尼龙棚上!

金龙老弟在微信中写的三句话,我认为讲得很对:“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是最好的传播。”我更愿意相信,这是贵司全体同仁在弄潮过程中得到的领悟。

二.供品回归产业
事物有很多属性,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上,需要彰显其不同的属性。比如抗战时期,文学、戏剧、曲艺等,都要突出民族性,要编演《花木兰》、《文天祥》。现在,更强调党性。至于民艺,它一直是相当中性的,实用性、商品性是它最主要的属性。

在电视直销中经常能听到八个字,叫“收藏价值、升值空间”。意思就是说,花了成千上万买一柄折扇、一把茶壶之后,你别扇风、别冲茶;十袭珍藏,把它供起来,有朝一日传给后代,或转给下家……当然这也是市场的一部分,无可厚非。

但我始终认为,同一个品类,除了高端的供品,也需要有实用价值的商品。举一个例子:几万几十万的美玉有的是,但那属于“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行当。玉有各种特质,重要的特质之一是颜色,我们可以把这一项作为主要诉求。现有一种廉价的墨绿玉料,论公斤出售。此物黝黑无光,貌不惊人;做成镯子也不过是一个“黑圈”,但是,若用手电照射,却能看到通透的绿色,令人怦然心动。于是我就有了一个计较:在手镯内圈上开槽;另定制一种细条蓄电池和发光体,嵌入槽内。平日充电,戴上后至少能点亮24小时,晶莹滴翠、光华闪烁,而售价不到好玉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再比如“一根藤”工艺,地位很尴尬:它不是收藏品,但也不实用——一扇窗上的盘花由几百截小料手工制作、镶拼,费工费时,日久必定开裂。除了古建筑修葺和富翁造别墅,想不出谁会青睐它。其实,只要售价合适,有条件有品味的家庭拿来做古典式装潢,肯定别致。那么怎样把售价降到普通人家也用得起的程度呢?很简单:大块木板加数控铣床,又高效又美观又牢固!到了那个境界,徒弟的产量成千倍地超过师傅;而师傅的心思只需放在打样上!

三.市场重新细分
营销学教导供给方要细分市场,也就是中国人讲的“百货中百客”;但是在网络经济领域,你们是否注意到一个现象:“百客”中有很重要的一大块,那些有情怀、有钱、有消费冲动的老年人,竟然被排除在外!我的做转口贸易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在规划市场时,是把60岁以上的人群直接忽视的——都是急功近利,都想赚快钱,谁也不愿意从扭转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开始去一步一步地培育市场!

具体到民艺作品,由于乏人问津,大多数技艺连产品也称不上,别说是市场了。即便你真是艺术品,也必须卖得出去才能谈“价”;否则只不过是敝帚自珍,把压在自己手里的东西视作无价之宝。以这个认识为前提,我们拍民艺的纪录片也要有的放矢——这个“的”就是预定的销售对象。当然,这其中牵涉到一个经营宏旨的大问题:我们拍片主要为了什么?这是需要你们内部研讨的,我不宜置喙,所以就谈到这个份上。

举个例子:假如我来拍一部关于制茶的片子,我不会泛泛而谈,而要针对老年群体,做一部《红黄绿白黑》,把五大茶系的妙处一网打尽,加以分析、比较。最后获得的效果,就是不管那些老茶客以前喝什么茶,看了我的片子,立马想把这五种茶都买齐,一一试味和品鉴……好,片子放完,急不可耐地打开我们的《商品系统图例》,看到“五色茗茶套装”,“静荷牌”的,当即下单!

四.专注系统供给
在消费领域,我一贯宣传配套成龙的重要性——你提出一项功能要求,再根据这个要求开列所需的软硬件条件,然后就遴选满足我的条件的产品构成系统。要做到一部片子后便紧跟着一条产业链。

我玩3D影像,就体现了这个方针:我们sslab要涉足立体照片和立体视频,就针对3D图片和图像的拍摄、存储、传输、播放、显示诸环节,一一加以考核,选购适用的硬件设备,创造够用的软件环境,终于组成好用的两套系统(普及和中档)。不但各自能够拍摄和观赏立体影像,还可以通过云盘在异国之间交换大规格的3D文件。可以断言,放眼全世界,也未必有几个用户花与我投资额相同的钱就能把3D影像之美体味到如此有整有零的地步。

顺便说一个延伸的命题:正由于厂商忽视了系统供应这一要诀(不可思议的是,其中包括过去一直倡导系统供货的索尼);懂得自己配套的用户又寥寥可数;致使上一波3D影像的浪潮最终没有掀起来。今年,VR产业拉开了序幕,我认为,倘若不解决这个系统配套的大问题,VR同样落个起大早赶晚集的下场,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系统供给是“供给侧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再举个例子:假设有人命我做一篇《临海三日游》的规划,我不打格楞就能完篇。为什么?因为上次金龙老弟送我回去,在道别时我就说:这几天你对我的接待,让我享受了一次高规格的“三日游”。我们来整理一下——
       1.长城+天台宗渊源;
       2.古渡+鉴真故事(要具体到哪几级台阶);
       3.清、新、精的菜肴点心,尤其海货;
       4.地产饮品或酒或茶水;
       5.应时水果品鉴;
       6.等日出,阴天则早茶+纪录片,下山后逛早市;
       7.第二晚营火烧烤(第一晚早睡);
       8.吃、喝、走、看、摸(摸奖)、带(买回家)、买,要齐全。

说回到茶叶,以上谈的茶叶套装,是最小层级的,它归属于文房系列。文房系列里还有什么?多的是啦:多宝格、书桌、笔墨纸砚、瑶琴围棋、茶具茶叶、养生补脑药,乃至于带有触摸屏的棋桌……此外还要“文房清玩”(又叫文房清供)系列,比如把玩件、警器(公平杯、金声玉振)、水族箱……

那天在国清寺,金龙老弟和我又议了一个“礼佛系列”。最后谈到,只要你买一个基本套装,我就赠送一部专门摄制的录像,教你怎样行各种礼。

五.树立单一品牌
要组织货源自己经营,还要有自己的单一品牌。如若不然,你就只是一个介绍人,帮制造商吆喝卖货。刚才说过,我看“静荷”二字就很有亲和力么。

六.确定主诉求点
诉求点,或曰闪光点、兴奋点、卖点。最近,有一篇推介某笔记本电脑的软文,这样说:『表链式转轴是该机的显著标记,也是高贵象征。表链式转轴造型拉风……注定了该机必然定位高端。』观察一台笔记本,把目光集中在它的铰链上,一惊一乍地滥加赞美,这就是没有抓住主诉求点的例子。

讲中国菜的成系列纪录片汗牛充栋,在诉求上几乎都是一个路数:都是说食材十分难得、工序不厌其烦、火候殊难拿捏……而最最重要的卖点——口味,却语焉不详。我在外地吃到的各地名菜,大都名不副实:有的肥甘,有的寡味,或极端,或怪异……其实,让一道菜常吃还能觉得好吃,那才是饮食产品的基本诉求点——偶尔吃一次老挝菜,你也觉得好吃,那不作数的。

曾经有人同我商讨怎样开设美食节目,我回答:做一个《倒呒啥》杂志类生活节目,下开《还可以吃吃》栏目——到了像我这种年龄,你把不起眼的东西吹嘘得像花儿似的,他只会暗暗贬斥你少见多怪。见过、用过、吃过的人,说话是这样的口气:“这样物事倒呒啥”——倒没有什么可以过分挑剔的。讲到某酒店某菜肴,带着一丝怀旧感,说一声:“还可以吃吃”——与六十年前初次品尝时的味道相比,还下得了口。

我在临海紫阳街上看到杆店铺开发旅游品“称心如意”,觉得大有可为——柳州的小棺材尚且卖得那么好,这种寓意深刻的精品秤必定会有广阔市场的。接下去的课题,就是要你们帮这个产品大力宣传,把这四个字的文章做足;通过信息渠道传播出去,无远弗届;接着,就是网购跟上。也许要不了多久,临海又增加了一样享誉世界的民艺精品。

七.强化理性诉求
要针对不同的的潜在客源,采取不同的诉求方式。对普通消费者,或许疲劳轰炸就能起作用。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前几年都会表演一个动作【科】,什么呀?脑白金!那广告片子淘汰了好几个创意,有的还是外国公司的。为什么?就因为它能打动某个层次的消费者的心。但是,对于知性对象,还应以理服人,分析它好在哪里、为什么特别适合你:不能一味地歌颂“就是好啊,就是好”。
  
据说贵司的职工中间正在流行冬瓜茶,我就来回忆一段冬瓜茶的情节:新加坡电视剧里,生产冬瓜茶的老板要拍一部广告片,创意人员提出了一个有品位、有情调的构思,老板极不满意,还威胁:“你们不能拍,我就找别家公司了!”这时,一个小人物出来救场,即兴发挥:“别急嘛,这个不好,我们还有——天热,大家心急火燎,都涌进店里买饮料,‘我要冬瓜茶’,‘我也要冬瓜茶’、‘我们都要冬瓜茶’、‘冬瓜茶’、‘冬瓜茶’!”老板一听转怒为喜了:“这才对头嘛!你们有这么好的case为什么不拿出来?是不是想拿我一把?”

类似的事例是“太阳神”饮料的广告,跑到香港照旧唱“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香港人一看,“那是给打工仔喝的”,于是扭头就走。

我在第三节中已提到:民艺的纪录片要针对预定的销售对象,有的放矢。这里就包括了诉求方式的选择。在现今的广告中,我最点赞的是莫斯利安。我的贸易界的朋友说:莫斯利安卖什么?卖的是故事。它应该成为一则典范。30秒的广告能达到的效果,十几分钟的纪录片更应该打动一大批受众。

八.传承也要变革
只要有条件,人们都是喜新厌旧的。想想梁羽生、金庸、古龙的一次次求变便可明白。过去我们《音像世界》杂志有个共识:不变是等死,变是作死;与其等死,不如作死。其实这句话应该成为每一个文化实体的座右铭。

变革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扬弃。扬弃,就不是局限于原有的框架搞“深化”、“细化”,而是要发扬一部分,又舍弃一部分。有个说法叫“坚守一种文化传统”,我认为这需要甄别:传统是不是值得照单全收。

比如日本寿司,大城市里早已使用机械制造;在一些小地方的寿司店,宣扬他们的“文化传统”:鉴于女人的体温比男人的高,所以寿司必须由男人做,从而使得做好的寿司适应口腔温度——这种吹毛求疵的炫耀,你不反感吗?

另一方面是吸收,而且是兼收并蓄。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提高,是有效的方法;但是没有那个模式怎么办?碰到“玻璃天花板”了又怎么办?这时候,跨门类的学习借鉴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杂交”有时会产生独特的优势。韩国女子为什么比朝鲜的漂亮?有人说因为韩国的整容业发达,不对的!研究表明,混血儿的第二、第三代是最漂亮的。

九.创思推动提升
金龙老弟说:“以重设计、创纹样等方式活化艺术形态,这是个很好的方法。”我同意。而且我认为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创思,在提升产品内涵方面下一番功夫。

创思是我建立的一个概念,它是对旧体系的发展、突破,乃至颠覆。要建立研究所,把心怀大志而又熬不出头的小匠人请进来,帮他们建立工作室,给以风险投资,让他们潜心钻研“五改一降”。五改是改变或改善原材料、工具、结构、工艺和造型;一降当然是降成本咯。

还以窗花为例,一人说要铣削“一根藤”,我赞成;又一人说要铣出层叠的富贵牡丹,我也赞成;还要一人说要走“曲木家具”的路线,把木条煮软以后弯曲成型,我更支持;总之一句话:你们八仙过海,拿出价廉物美的产品来就行。

再举一个饮茶的例子:我曾经写过一篇《余生唯饮松阳茶》,说的是在遂昌自己炒制新茶。回家后,把那一袋土茶密封在茶叶罐中,许久没有泡饮。过后在青黄不接之际,想到了那“私家茶”,便冲了一杯。在开罐之时,已然大惊大奇:经过几个月的贮存,这茶竟然散发出一股浓郁的果香,扑面而来——说“浓郁”,是因为它比掺入香料的茶或酒还香得多!泡开后,香氛依然氤氲透骨……后来我查“松阳茶”,发现标准的称呼法是“松阳香茶”,足见香茶之名实早有定论,只是现在已经失传了。如果年轻三十岁,我一定要成立一个“松阳香茶研究室”,探索工艺路线,把当地得天独厚的微生物条件重新利用起来,创制一种独步天下的名茶。

《聊斋志异》中有一篇《石清虚》,说的是一座案头摆设,是块玲珑剔透的石头,峰峦叠起,秀美异常。每当天将下雨时,石头的每一个细孔中,都有云烟生出。我在这里出一个题目,大家想想怎样巧运创思,把故事中的清供变成一件实实在在的商品。

十.理念需要灌注
至此,我们的经营理念已经逐渐成型了。怎么表述?我想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口号:“我们提供给你量力而行的精致生活”。好,这个理念首先要在我们内部弘扬。为此有重要几件事要做——

首先,展开一场广泛深入的大讨论,统一思想和行动。在此基础上,大家同心同德,形成合力,着手把你们的事业做强。

然后,要对候选的合作者宣传你们的理念;谁接受,我与谁合作,“有钱大家赚”的号召才可能变为现实。

还有,将来创办的传艺培训,也要让这个理念和一系列的举措深入学员的灵魂深处。

最后,要让它深入我的诉求对象(也就是推销对象)的内心。

十一.双一一〇准则
“双一一〇”也是我建立的概念。我提倡,做一切事情,都应该以百分之一百十的努力,争取百分之一百十的效果。我注意到诸位构成了一个雷厉风行的团队——我提到了《红顶商人》,那么第二天就已碰撞受理研读了。这样的团队,是注定要做大事的;所以我期待着你们创造出新的辉煌,成为业界翘楚!
博主上一篇:«与三个“地主”的邂逅
博主下一篇:»南辕北辙往金陵
posted @ 2016-10-25 12:02 Tuesday sslab 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