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生活的完整,电视还是要看的(《做魔芋凉粉》的外一篇)

书籍发明后,人要读书。电视发明后,越来越多的书本知识化为了视听(还会有嗅、尝、摸)节目,在某些领域里,一跃成为最重要的教育手段——比如美食。

过去有人宣传名人不看电视的故事;我自己也转述过某位晶体管发明人家里只有一台老式的黑白电视机,那机器的选台钮已经损坏,每次调台要用到一把老虎钳……

我所在的微群里,也有人宣称不看电视。

别介呀!你们不是要把我这样的文化俗人挤兑到格调的最底层去吗?!

我今天只讲观赏美食节目的二得,略微证明一下看电视也是有好处的。

第一得:凡电视里介绍的各地小吃,制作人(一般都是几代传承的)就将之视作最有力的软广告,藉以加大网络销售力度,我这样的顾客寻找起来毫不费力。比如最近,就按图索骥订购了普宁特产大长陇南糖、赣南特产月亮巴、宿迁特产洋河埠子车轮饼、铅山特产麻子粿,以及宝鸡小吃岐山擀面皮。品之,各有特色,都不难吃,有的(如车轮饼)还是乾隆爷亲尝过的。

第二得:过去在自制美食中存在一些错漏,有时会在不经意间受到电视节目的启发而豁然开朗。比如我曾对魔芋凉粉的口感十分失望,把它形容为奶脯肉;同时三思而不得其解:我在魔芋刚投放市场时吃到的,是一种像烤麸一样的食材,为何我自己做出的却是这样一种“素海蜇头”呢?日前偶尔在电视上瞥到一眼,立刻茅塞顿开:原来,我制得的还只是半成品,下一道工序是要切块后冷冻,做成“冻豆腐”——当初我仅凭形状和颜色,就把它错当成烤麸了。

前几天特地重做了一次,做完上次的全部步骤后,不急着下锅,而是盛在盘子里进冰箱冷冻室。次日取出、解冻,挤去水分,搁在室外吹晒。一天后收回,洗净,入红烧海蟹卤(蟹吃完了),煮到入味。这下与原来的口味迥然不同了:口感偏老,纤维感极强,可以冒充以前烹制的猴头菇。

P.S.
@刘夙:魔芋是大家熟悉的植物,因开花时无叶,花序从地下突兀长出,故名为“魔”。但为什么《中国植物志》会写成“磨芋”呢?因为《中国植物志》天南星科所在卷册完成于“文革”年间,出版于1979年。根据当时的意识形态,鬼、魔是迷信,不宜用来命名植物,所以鬼吹箫改成了“风吹箫”,魔芋也改成了“磨芋”。
博主上一篇:«“十年“真笑话(3)
博主下一篇:»“十年“真笑话(2)
posted @ 2016-5-18 16:50 Wednesday sslab 编辑

评论:

沈潋
2016-05-19 17:29
现在我们真没空看电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