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和尚有成亲日

【题解】:这句话是相声包袱,是“黄河尚有澄清日”的一种玩笑说法。

 

网上有一部论说性的视频《盗火者》,主题是为中国高教唱丧歌的。关于这部政论片的得失,因题目太大,我暂时不加评论。本文只就其中一个观点做一点天马行空式的遐想——有个校长说:“【211】他一提出来我就说是吹牛。中国没有资源,也没有需要办这么多的重点大学……连延边大学都进了211……”这话究竟有几分正确,就要看延边大学争不争气了——你把延边大学办好,办成名副其实的重点大学,这人的屁话就不攻自破了。所以,接下来我就学学王大奎,为延边大学的校长借箸代筹,看这所被人瞧死的大学能不能以微薄的家底、匮乏的资源,倾十数年之努力,把自己铸造成一所实打实的名校。有一点要强调:我以下设想的各项举措,无一不是属于“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性质,没有一点弄险的成分。
P.S.
王大奎:弹词中的一个小人物,演绎了一段“懒汉拾到一只鸡蛋便幻想做富翁”的故事。

 

我的计划以5年为一期。学校划出一个教学革命(不是改革、改良)的“特区”,每一个五年计划要在全校各系中竞选出10个专业,各招收35名学生(一个班级),作为“试验田”,纳入特区。5年之后,共有毕业生2届,计700人。在这些“新概念毕业生”中,只要有若干人达到出类拔萃的程度,延边大学就名声在外,再也不是今日被人嘲弄的低三下四辈了!以下所讨论的,都是在这个特区里将要发生的事。

 

一.学生资源
生源是大学最重大的资源,当本地中学的数量有限的优秀毕业生都争相“心向天安门”或者“孔雀东南飞”时,神仙老子也扶不起这里的大学来。但是,如果把每届中学毕业生的优秀率提高几倍,本地大学就有足够多的生源可供挑选。头5年每年选拔350名“尖上尖”,是绝对有保障的。

“优秀率提高几倍”是不是一句空话?当然不是!全国有多所著名中学,每年每校“产出”的过一本分数线的毕业生多达七八百人,有的甚至超过千人。说延边没有这样的名牌中学?扶持一个就是了——选择富于雄心大志的中学校长,向他所在的学校每年注资1000万,10年一贯。可以预期,其办学效率虽未必及得黄冈中学、临川中学、巴蜀中学,亦不远矣。

 

二.氛围资源
营造一个让学生安心读书、研究的氛围,也是大学主要的资源之一。只要肯做、敢做,学校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学富五车之富)起来”。在上面提到的特区里,实行宽严相济的管理法则:不必要而非上不可的课程压缩到下限;省下的时间和精力,用以强化那些有利于作为“立身之本”的重点学科。前一类人人心知肚明,不举例了。后一类可举外语的例子——现在到处都有怨声载道的学生在放野火,要求解除外语等级考与学位之间的捆绑;我(写着写着,主语变成“我”了!)反其道而行之,非但不解除,相反要在外语等级考(基本应在小学和中学里完成)的基础上增设口语和第二外语。通过兴办外语电视台、全天候语音室、原版片电影院,让学生从这个方向有所突破,率先同国际接轨。

 

再一方面,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应该大力促进他们的学习热情和钻研精神,让全世界大学生能享受的一切待遇在本校的特区中都能享受到——你足球踢出名堂(延边嘛),我就重奖;你们要接办长春电影节,我全挺帐……两个学期1000万,够这些学生“造”的了啵?

 

三.教师资源
根据我在比延边大学还不如的“大学”里观察所知,有两个渠道可以解决眼前对于高质量师资的迫切需求:首先,从各上位大学礼聘退休教授。根据近两年的行情,每人每年20万,是“拿得下”的。其次,很多教育发达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等,都有“退休教授对第三世界义务支教”的组织;只要积极联络、虚左以待,何愁没有“入流”的教师资源为我所用!以上教授共聘请100位,每年花费2000万(用于外籍义务教师的开支比照中国返聘教授)不致捉襟见肘了吧?

 

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接血”只是权宜之计,关键是“造血”机制。我将召集各“试验田”的主管教授成立一个猎头机构,通过校友、朋友的推荐(以及担保),遴选100位硕士,给以10万年薪和“直通车”待遇——与上述100位教授结对子,每年一轮换,要求达到把课程“接过去”的程度。3年之后,只要独立开设3门课程,就免试晋升副教授。这项造血计划,每年又是1000万的开支。

 

四.教学资源
根据本人的测算,在一所大学里,平均每个学生拥有价值10万元的教学资源作为后盾,事情就有得做了。这里所说的“教学资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教具、图书、实验器材、实习基地……准此,我需要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四年里每年为新增的350名学生筹集3500万资金。

 

五.财政资源
每年平添8500万的“创名校”支出,说少自然不少;说多呢,“多乎载不多也”。只要有一位长袖善舞的校长,钱是会“无中生有”的。这里我就来“轧轧头寸”,看哪里有可能会变出钱来——

1.化缘
任何一个老牌大学,都有许多毕业生在中央和地方上担任要职、主政企事业、开办实业。只要舍得老脸去求告,总是会有收获的。我在溧水校区时,学生都到南京市区消费;但学生社团每次办活动,都能从溧水县城的店铺拉到赞助。我在南京的老板建了小半个(3洞)高尔夫球场,把部分使用权让渡给围墙外的一个时尚小区,马上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2.鬻名
上海的一批大学在松江、安亭搬迁或增设新校区,靠的是房地产老板出钱:花9亿(数目待核实)为交大盖一个校区,工技大新建校区花了大约3亿……老板们何以如此慷慨?皆为了周边的房地产增值。还是我这个南京老板,在万达广场预购了一块(只是一块!)广告位,等项目交付时转手倒出,净赚800万。延边大学乐得在校区边上划出一块地皮,交给房企去造“书香府邸”,然后盘活,坐享升值之利。至于少掉的那些面积,那不妨事,我在校园的另一边再购一块就是了。

 

3.卖房
学区房之贵,众所周知。我们搬到愚园路时,虽在学区中,沈潋依然转学无门;但是这个只能怪我们自己孤陋寡闻、不知经纬,浪费了绩优股。现在学区房的身价更不可同日而语了,北京、上海都有花8万一平买学区房的报道。你想,很多地方都有“死城”,把那边的房子盘下来,让你扶持的名牌中学到旁边去开办一所附属小学和一所附属幼儿园,这一片就是如假包换的学区房。每年卖掉8000平方(只是百把套而已)不在话下,算算这样净赚多少钱?

 

4.旅游
我一直主张学校应该开办假期旅游。无论大中小学,把教室改成简易宿舍,各校之间对口交换学生——这边一个学校的几百名学生到那边旅游,那边那个学校的同等人数到这边来玩。惠而不费,各方得利,皆大欢喜。

 

大学就更有条件“做大”啦:腾出学生公寓,就有几千个床位。夏天办个登山节,冬季自是冰雪节。迎来送往,那家伙,赚老鼻子钱了!

博主上一篇:«哀汪国真
博主下一篇:»一件雨衣的宿命
posted @ 2015-4-25 23:16 Saturday sslab 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