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邓丽君“重生”引发的感慨

据2013年09月12日《腾讯科技》——
       『去世18年的歌手邓丽君在上周末“穿越时空210秒”与男歌手周杰伦同台对唱一事,轰动一时,也让被广泛运用在数字特效中的“虚拟投影”技术成为了网友热议的话题。』


读到这则消息,我心中涌起一阵激动——倒并非我有多么的迷恋邓丽君,而是因为我35年前的一个“科学预言”终于超值实现了!

 

我在大学里修读《中国戏曲》课程时,曾写过一篇期末学习报告(代考试)《浅论戏剧中的“布景”》。尽管我自己对这篇文章很得意,但导师并不欣赏,只给了一个“及格”的评分。我当时内心不服,就把这话头压在心底,期待“将来”(“过去将来”时态)有人把我的幻想变为现实,让我有机会吐一口恶气!


那篇文章现已找不到(我是打那5年之后开始学、用电脑并用5吋盘、3吋盘存储文章的),但文中的观点我是不会遗忘的,今天回忆出来呈送给各位读友,看我说的有没有些少道理——

1,戏的演出,是需要“景”来辅助的。传统戏曲之所以仅仅采用一块底幕——这东西行话称为“守旧”,果然是太守旧了——和几张桌椅代表所有的景,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草台班子,穷啊,连糊口也是大难题,哪有那个工夫和条件去研究和搭置一堂堂的景?


2,我爬上颐和园大戏台考察过(1970年代末期,那儿没人管,郭淼带我看了个够),见后台布满了滑轮、绳索等置景的设备,还备有供演员悬挂的保险绳和“遁形”的地门子。因此我的论断是:当条件许可时,景作为一种重要的戏剧元素,必定会在传统戏曲中获得它应有的地位。


3,外国戏剧有自己的景——“布景”,并传给了中国的话剧。但那只是很原始的解决办法——一部肯花钱的电影,涉及的景有数百个,普天之下无远弗届,能极大地调动观众的观赏欲望;而一部话剧通常只有5堂布景(称作“5幕7场”之类),应该承认其表现力是远远不够的。


4,现在(我写该文的1979年前后),我看到有些非正规的演出团体因囿于经费,正“探索”淡化服装和布景的演出体制,比如用大布口袋把演员一个一个从脚套到脖子,又如用几只糊了白纸的纸板箱堆搭成各种造型美其名曰“魔方置景”……我坚信这些都是歧途,戏剧和戏曲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综合艺术的正道上。


5,将来,景的表现形式必然变得丰富多彩,除了“布”的景,新技术也有可能异军突起。我已在一场新技术演示中看到国内研究所开发的“激光空间显影”技术,能凭空在我眼前投射出一支立体的鲜花。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项技术完全可以移植到舞台上,给一部戏创造出几十堂“布景”来!


最后还有两句话不吐不快——
1,现在,科技人员创造的成果超越了我昔年的梦想。惜乎我这人没出息:想当年提出了这么好的设想,倘若舍弃一切投身进去,也许早在几年前,阿房宫、空间站、“邓丽君”已经现身舞台之上了。


2,有“专家”推断:『此次“邓丽君穿越对唱”从现场来看,邓丽君人物整体呈现较暗,应该是使用了某种膜,让投影机投影在膜上。』我只能说:此君OUT矣——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学院教师”,他竟然不知道“丁达尔效应”,也不知道激光投射可以用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一笑)作为“银幕”吗?

博主上一篇:«记一次小打小闹的弄险
博主下一篇:»他不应姓秦!
posted @ 2013-10-14 13:23 Monday sslab 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