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名人题字

受沈潋留言的启发,接着再把话题延伸一下,谈谈名人题字中的笔误问题。话说这类人都不是鬻文卖字的书生,而是奔着“名”而来,卖着“名”而去;所以对他们写的字,要审慎评价、不枉不纵,以免贬损他们的文名。另外,乾隆爷的事儿比较复杂,故而放到最后讲。

 

一,邓小平题写的[南浦大桥],“浦”字的一点放的位置与常人的写法迥异,对此,有人挑刺;有人则为之圆面子,说邓爷爷讲啦:浦东开发晚了一点,所以这一“点”不能抬得太高……其实这纯粹是齐东野语——查书法字典,可知苏东坡、唐伯虎、文征明等都这样写过。何况,后来邓又题过[杨浦大桥],照此逻辑,岂非要“点”得更低?
南浦大桥.jpg

 

二,西安碑林东西门外的匾额,据说是林则徐所书,其“碑”字,上面没有一撇。于是又有好事之徒出来编故事,说林则徐被贬,有意在“碑”字上少写一撇【似乎在映射“摘去花翎”,倒是蛮形象化的】。这些人本意是为尊者讳,实则多此一举——据明白人考证:『魏晋以至唐人,现集于《书法大字典》各家之“碑”字,无一字上边有撇。』这个证据甚是过硬!就是说:无撇的“碑”字才是正字;后人加了一撇,反倒有画蛇添足之嫌。
碑林.jpg

 

三,扬州平山堂匾额[風流婉在]的“流”上头没有一点,导游们对之有各种演义。还有个一箭双雕的解释,说“流”字的这一点飞到“在”字上。然而这个“流”字并没有写错——很多大书家像褚遂良、柳公权、苏东坡(以上楷书)和黄庭坚、董其昌、赵孟頫(以上行书)等书界巨擘都是这么写的。顺便说一句,由于黄若舟的字帖《汉字快写法》中的“流”字没有一点,所以我一直也是这样写的。

 

相反,最后一个“在”字实实在在是错了,这用不着否认。
风流宛在.jpg

 

四,武侯祠有块匾,上书[明良千古],“明”左边的“日”变成了“目”——不是缺笔,而是多出来一笔!这又是一个异体字。查书法字典发现,历代书法家写楷书(只限于楷书)“明”字,大多数都写“目”字旁。
明良千古.jpg

 

五,康熙皇帝曾写过“多出来一笔”的字,这就是被“恭维”成『天下第一错』的[避暑山庄]匾——金光闪闪的“避”字,右边“辛”的下部多写了一横。要说这康熙心机也不深:你若嫌“辛”字不吉祥,何不金口玉手改写成“幸”字,倒也不失为一段佳话。
避暑山庄.jpg

 

后来,大概皇帝觉得多赐一笔“亏了”,就在题写[靈峯勝境]时“找补”回来——那“峯”字的布局偏低,下方只能容纳两横了。
灵峰.jpg

 

六,康熙的孙子“老乾”(这是侯耀文叫的,不是我!)的题字也常有难以掩饰的错误。著名的有沈潋提到的[花港觀魚]碑:“鱼”下边少了一点。依我的浅见,这字的写法或许情有所原——不是原谅的“原”,而是原由的“原”:大概乾隆在花港御览的金鱼都是三叉尾鳍的,导致他写“鱼”字时下意识地均匀排列了三点。
花港观鱼.jpg

 

乾隆在《快雪时晴帖》上题有[神乎技矣]四字。其中的“矣”字的写法是左边没有一撇。查书法字典可知,这字从《说文解字》起就是这样写;写成“矢”的,只有董其昌一人。
神乎技矣.jpg

 

最纠结的是趵突泉南门匾额中的“突”字,很有些“有权任性”的意思:把“犬”字的一点撇在最后一捺上的写法,在[宋璟碑]上能找到;但是“穴字头”能不能变成“秃宝盖”,我却没有找到任何依据。
趵突泉.jpg

 

P.S.
1,题字中少一“点”的还有不少,如岳飞墓前右边墙上的“盡忠報國”四字,“國”字少了一点;上海“裕安大厦”的大字楼名,“裕”字的“衣字旁”少了一点;孔府大门楹联[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

 

有人专门为这些字的写法编造了很多理由,说它们都不是无心之失,而是有意为之,进而颠倒吹捧题字者的『深刻寓意』。这种辩解,说轻点是文过饰非;说得重了又怕伤害他们作为辩护士的自尊心……

 

2,如上所分析,有些“错字”其实没有错。陋儒们有的加入这帮瞎指摘,有的挤进那帮瞎袒护,乱哄哄的好不热闹,实在都是没见识的表现。我愿意好心劝说他们一句:若想药店碧莲,奉劝下笔前查查工具书。这里,不为了他们,而是为了我的读友,我推荐一部简明的在线书法字典《中华博物》。http://images.gg-art.com/dictionary/dcontent.php?word=%C3%F7

博主上一篇:«为“小鲜肉”悲哀
博主下一篇:»几句话评论(3)
posted @ 2015-2-20 21:51 Friday sslab 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