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二得

我从署名“5788”(57岁老伯伯)那年起,开始筹备《思夷言衷集》的写作,迄已十年矣。这期间,电脑的高密度使用(每篇文章,无论篇幅,都要考据、查核几十次或更多遍数),为写作奠定了不拔的基础。对于我这样读书不多又攀附写作殿堂的人,网络的意义就等于一台“影像增强仪”——鲁迅说:『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光阴荏苒,时光流转,人真到了适合写作的年岁,这些“蹄迹”已经很淡薄了。这就指望这台“影响增强仪”能派上用场:即将消逝的,把它恢复过来;日趋模糊的,让它清晰起来……于是,文章就急管繁弦般地出来,还很少带有常识性和记忆性错误。

 

正巧,刚才PAD里送来一条iPad的促销广告,曰:『iPad給你無盡的方式去學習創造。擁有強大的內建app,任你盡情瀏覽網頁、閱讀書籍、寫報告和做簡報。……讓你幾乎無所不能。』话是讲得真对啊;问题是,在绝大多数学生赋予iPad的任务中,“瀏覽網頁、閱讀書籍、寫報告和做簡報”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排到第几位?
P.S.
我输入繁体文字都是在Word里打好简体字以后,再用“简转繁”功能转成繁体字。刚才在转换中,Word把“浏览”转成了“流覽”。可见,电脑也是会出错的。正值本文讨论计算机辅助写作的课题之际,故有必要借此提醒大家:即使是电脑的成果,也要认真校勘,以免鲁鱼亥豕之讹。

 

关于“适合写作的年岁”,我认为是40岁以后——按照我一贯的观念,我们这些“被耽误了的一代”,应延迟到50岁以后开笔。彼时阅历丰厚了、思想成熟了,写出的才不是“沙砾”而是有分量的“砌块”。不然,是难以经受历史的无情淘汰的。北京人艺有台保留节目《雷雨》,2014年7月23日在上演公益场时频频引起哄笑。据剧评人靳海舟披露:其实在1954版、1989版演出中,有些地方也『曾引来了观众的一片笑声』。我读评论,有批评观众的、有责难演员的,唯独没有提议这出戏取消保留的——因为剧作者跻身“鲁郭茅巴老曹”之列,因此似乎没人敢说太年轻的人写的东西经不起大浪淘沙这样的话。就像现在很少有人批评新锐作家改行当导演弄出的怪胎。

博主上一篇:«the Ig Nobel Prizes
博主下一篇:»黑色幽默词条:写诗机——写诗歌的机器(如PC、平板、手机等)之谓也
posted @ 2014-8-1 12:24 Friday sslab 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