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

前面谈到《心经》的时候,留了个话题,“舍利子”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查到的解释,舍利子是听世尊讲经的那位学生。那么问题来了,这里怎么会要呼唤舍利子呢?个中原因如何,有何深意?前人之述备矣,我这里且不谈。

显而易见的是,《心经》记录的是一段对话。巧得很,同时代的孔夫子,一生并无著作。他的学生编写《论语》时,常常用“子曰”开头。也是明白地告诉我们,这是一则对话。在那个时代,西方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通过对话来启发学生,追寻真理。 

为什么有这样的巧合?我也不想深究。泛泛而论,首先无非是技术上的不足。在树叶上写,在竹简上写,或是刻在石头上,都不适合长篇大论。既然无法详尽地描述,仅仅写下只言片语,那么写下来的思想被错误理解或者曲解的可能性就很大。不像对话,时时可以把握聆听者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后世的维特根斯坦,就有这样的阐述。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里面,就会有不同的意思。举例来说,“7个苹果”这句话,如果是在水果店,那表明顾客想买7个苹果;而在数学课上,很可能是学生解出的加法题的答案。后来维特根斯坦并没有留下著作,不知道是不是也是怕被曲解。

我们不妨也谈谈曲解的问题。先来看一个类比。一部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是被允许的,我们称之为赋予它时代意义。

在哲学世界里,哲学思考也应该被赋予时代意义。我的理解是,我们并不很关心,那位哲学家到底想了些什么。因为受到时代的限制,哲学家本身的阐述未必对我们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关心的是,还能往这个方向去思考啊!还能这么想啊!进而,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也试着往这个方向想想,看看会得到什么结果。

这一点上,哲学跟艺术有相似的地方。很多时候,艺术告诉我们大家,我们还能这么干!所以哲学就像是思想的艺术。

CATEGORIES:

Tag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