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玄奘法师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已经达到自在境界的菩萨,在修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
照见,不是看见,不是听见,而是悟出。或许可以跟哲学翻译时的“洞见”作个比较……
照见什么呢?照见了“五蕴皆空”。这是全文的主题,容后详细阐述……
舍利子啊,或说是听世尊讲经的那位学生,我取此说,原因待另文详述……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
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
看,世尊说话多简练。
什么是“五蕴”呢?就是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
这里的色,跟后文“色声香味触法”中的“色”不同,泛指一切的现象。
受,是色通过我们的感官,进入我们的意识。
想便是试图理解并归纳总结。
行呢,就是把总结出来的东西再用到实践上去,加以验证加深。
这个过程不断重复,最后我们的脑袋里就有了一个抽象的概念,那便是识。
举个例子吧。某人不知道什么是马,当一匹白马出现在他的面前(色),他眼睛看到了它,旁人告诉他,这叫“马”(受)。他说,哦,我知道了,这是马(想)。
下一次,他看到一匹红马,他说:“这是马。”旁人说:“对。”他又看见一头白羊,他说:“这是马。”旁人说:“不对。”(行)。
最终,他认识了马(识)。
这是一个老套的故事了。换点新鲜的。我们想让人工智能自动识别图片中的马。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模型。又找来八万四千张包含马的图片(色)。再将这八万四千张图片输入人工智能的训练程序(受)。训练程序根据我们建立的模型,归纳出马的识别特征(想)。
接下来,我们再找八万四千张与之前不同的,包含有马的图片。测试一下,人工智能能认出多少来。还要找八万四千张没有马的图片(可以是牛、羊、汽车……),看人工智能把多少张没有马的照片,错认为有马。(行)
如此循环往复,直到人工智能达到了令我们满意的准确率。(识)
看来佛法亦适用于人工智能。当然是说笑了。这里是套用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共相),来尝试解说佛经。一家之言耳。
接下来自然绕不过去,要解释什么是五蕴“皆空”。
当我们“识”了之后,我们的思想里,就会有一个抽象的马的概念。我们思想里的那一匹马,也会跑、跳、鸣叫吃草,但那匹马,与世上任何一匹看得见摸得到的马,都不是同一匹马。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以下是没有根据的瞎说)
对世间的红马、黄马、黑马、白马加以提炼,可以得到思想里马的概念。如果我们对世间万事万物,不断地孜孜以求,提炼萃取,最后可以得到终极的“识”,包含世间一切道理——那便是“空”。
佛家悟空,如道家悟道,便是要识得最本源、最根本的道理。
那么什么是空呢?
呵呵,我不知道!
我若是知道,岂不已经成佛了?不过不必气馁,我们终究可以穷我们的一生,不断接近空和道。
每个人悟的空都是不同的。若是只有一种空,那么只需一尊佛即可。有恒河沙数佛,便有恒河沙数空。即如人生的意义,与世间的善念,虽各有不同,而每个人都可以去追寻。